小编按: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五本关于佛教建筑方面的书,是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建筑史》、《中国纪行》、《云冈日录》、《中国古代建筑与艺术》、《中国佛教史迹》。这套书本号一个月以前已经推荐过一次,当天就订出了100多套,微友们收到书纷纷给予好评,其中有不少还是在家的师父呢。今天再推荐一次,就是怕万一有谁上次没看到。福利就在文章末尾哦。
研究中国古建筑的人都知道梁思成,其实,我们知道日本人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比梁思成还早。那个时代很多日本的学者和僧侣来中国考察,当然考察是方方面面的,其中古建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因为就建筑来说,日本人了解这里有他们建筑文化的源头,佛教方面就更不用说了,有些人还是抱着一定朝圣的心理的,比如那些来考察的僧人学者。所谓“旁观者清”,在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建筑以及中国建筑的资料是会提供给我们不一样的视角,特别日本人又不同,他们和我们文化相近,即不至于不理解的隔膜,又不至于象我们自己太过熟悉而迟钝。总之,这一套日本学者留下的中国建筑的早期研究史料,是非常珍贵的。
中国画报出版社的这套书被列为新闻出版总局的十三五规划项目,名称为“海外涉华艺文图志”。可以说记录了中国在历史留存的建筑痕迹,为了后来的考古、文物的修复甚至是文物的追讨提供一个有力的文献资料。
从马可波罗之后,大概从元代后期到明代时,我们称之为东洋人或西洋人来中国进行传教还有包括各方面的考察,以及一些外交使团等等。这些人都留下了大量的关于中国文化方面的记录,日本是其中较为丰富的一支。
这一套书都是与图像相关的。
《中国建筑史》
[日] 伊东忠太 著
定价:88.00
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
在这五本书的作者中,伊东忠太是来得较早的,大概是在1901年首次来华,也就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的第二年。实际上伊东忠太是受日本官方的委托来到中国进行考察,主要是对当时北京的皇城进行实际的测量。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外国人实测北京皇城的一个记录。
第一次旅行,伊东忠太(左三)在贵州杨松驿
第二个来的是喜龙仁,大概是在1920年代他才获准进入紫禁城。比伊东忠太晚了近20年。常盘大定和关野贞比他还要更晚一些。常盘大定1920年首次来华,到1928年一共来了五次。关野贞也是日本特别有名的建筑学者,他前后来华十余次,走遍了当时中国大部分省份。
这几本书里,其中有两本是十分专业的著作,一本是伊东忠太的《中国建筑史》。伊东忠太在日本乃至东亚都是非常有名的建筑专家。我们称之为中国建筑史的开山之作可能不太妥当,毕竟是外国人所著,但在伊东忠太之前,中国在建筑史方面的学术研究还没有正式开始。
很多看过《中国建筑史》的专业人士都会有一个感概:
伊
东忠太对中国的建筑史的研究包括建筑艺术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中国对他的介绍太少了。
伊东忠太对于中国的建筑史研究或建筑艺术都很重要。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查一查网上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和伊东忠太的一些关系。当然这不是简简单单那种交往的关系,而是他们学术上一些交叉甚至一些争议。
有些学者就指出实际上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在关于中国建筑方面的研究有一部分的观点,或者是内容和资料的使用上和伊东忠太的著作是有很大的关联的。当然这是一个比较敏感、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因为梁思成先生毕竟是中国建筑艺术界或者是建筑学界的泰斗。
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
有一点我们可以在书中看到,伊东忠太的《中国建筑史》有一个总论的部分,他首先在总论里提出了中国建筑史研究领域一个很核心的问题,第一句就讲:“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界居于何位?”
这对于当时的中国建筑研究者来讲也是急于考虑的一个问题,有的学者认为,
是伊东忠太的考察以及相关著作刺激了民国时期的这些中国学者要发奋,或者说我们不能落于日本人之后去研究中国的古代建筑,包括以此来撬动民国政府在经费等各个方面追加投入。
所以伊东忠太对于中国学界来说可能很重要。(
补充一个事件,伊东忠太1930年的时候曾来梁思成的营造学社给学生做过一次讲座。后来林徽因先生就写过一篇很有名的论文,叫《论中国古代建筑之几个特征》,有的学者认为林徽因先生的这篇文章实际上就是伊东忠太很多学术观点的一个集中的提炼和生发。)
《中国记行》
[日] 伊东忠太 著
定价:88.00
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1
如果说《中国建筑史》是一本非常专业的著作,《中国纪行》就是一本旅行手记。日本有全民记日记的习惯,所到之处就会把所见所闻所想记录下来。
《中国纪行》是伊东忠太在中国做建筑考察时所做的一些笔记,后来整理出版。就像前面我们所讲的木下杢太郎,包括后面的《中国佛教史迹》,实际上都有点像游记,记录了当时所考察的路线、行经的省份、所见所感等等,记录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第二次旅行,伊东忠太博士在上海龙华寺
《中国古代建筑与艺术》
[日] 关野贞 著
定价:118.00
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1
另外一本就是关野贞的《中国古代建筑与艺术》,和伊东忠太的《中国建筑史》一样,严格来讲都是给专业人士准备的著作。
《中国古代建筑与艺术》是很系统研究中国建筑艺术的著作,时间跨度自秦汉以降,包括中国南北各地域的建筑风格,是一个庞大的著作,
应该说也是中国建筑艺术届翘首以待的一部作品。很多建筑学家的作品中都会引用,特别是在建筑领域里,这本书都是非常受重视的。
这本书跟伊东忠太的《中国建筑史》所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更注重在雕塑、美术上的解读。包括建筑的构件、雕塑、包括一些瓦当图案等等,他写的非常细。这本书应该是给从事建筑艺术的人,包括学习绘画的、雕塑的等专业人士一个很好的参考资料。
秦汉瓦当
《云冈日录》
[日] 木下杢太郎 著
定价:78.00
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1
《云冈日录》的作者木下杢太郎,他是一个很有名的皮肤科医生,也是东京帝国大学的医学教授,同时他还是个诗人、剧作家、画家、翻译家。
他一生著作量非常大,后来日本岩波书店给他出版了《木下杢太郎全集》。他的素描功底非常好,所以这本书里面除了他拍摄的云冈石窟照片外,还有大量他临摹的石窟佛像的素描,非常之精美。
云冈第十九窟
大露佛主像及胁侍菩萨
《云冈日录》里写他从北京如何经过张家口到达云冈,这一路上他描写的当时风物、地理人情,行车住店、生活琐事等等都把我们带回了那个年代,我们还能从中看到当时北方地区生活的一些真实场景。
到了大同之后他与中国人接触,对中国人的描写和记录我觉得都是充满着善意的。比如他介绍的两个小伙计,一个叫白玉堂,一个叫万喜。他觉得这两个人干净、可爱、机灵,通过对这两人的记录,可以看出他充满着一种喜爱之情。更多的外国人可能对中国人有些偏见,但他的文字里都没有,他笔下的风物都很唯美。
《中国佛教史迹》
[日] 常盘大定 著
定价:88.00
中国画报出版社
《中国佛教史迹》,作者是日本的常盘大定,他是一位日本僧人。在中国佛教界还是很有影响力的。常盘大定和其它几位学者不太一样,他考察的重点实际上是佛教,主要是一些寺庙的考察,他不是侧重在建筑方面,他侧重在文化方面。主要是一些碑刻,从这里面梳理出这些寺庙的历史。
本文根据《央广文艺之声·品味书香》栏目录音整理,略有删改。
分册介绍
在中日两国建筑史上,关野贞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所建立的遗产调查、研究方法和保护理念,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关野贞也是近代“日本的中国建筑史学”创立者之一。他在涉华建筑与实地考古方面,是一位先驱者,一生来华不下十余次。其侧重建筑与考古研究,尤其是运用考古学方法,对建筑及其艺术作详实考证,以微观研究见长。在1906~1935年之间,关野贞通过对中国建筑的广泛考察和深入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中国建筑与遗产观。在这个过程中,关野贞拍摄了大量照片,全面记录了20世纪初中国建筑遗产的保存状况。这些对中国建筑及文物的记录包括陵墓碑碣、石窟造像……内容详细全面,次序条理清晰,兼具整体性与前瞻性,反映了关野贞在遗产记录上的专业素养。
关野贞有关中国的论考等,后汇编为《中国古代的建筑与艺术》一书。可以说,这部书是其在中国古建筑与美术研究方面所获成果之集大成,与伊东忠太所著《中国建筑装饰》一起,一直被学界视为中国建筑与艺术研究领域的杰作。这些照片及文字在见证关野贞中国建筑研究生涯的同时,也参与了近代中国建筑史学的建构过程。
目录:
主编序
第一章
中国艺术史概论
第二章
中国陵墓
第三章
中国砖瓦
第四章
中国六朝以前之墓砖
第五章
中国碑碣之样式
第六章
西安文庙与碑林
第七章
曲阜文庙同文门与济宁文庙戟门之碑碣
第八章
南北朝时代塔与犍陀罗塔之关系
第九章
嵩岳寺十二角十五层砖塔——现存中国*古老之砖塔
第十章
慈恩寺大雁塔与荐福寺小雁塔之雕刻图纹
第十一章
蓟县独乐寺——中国现
存*古老之木构建筑与*大塑像
…………
伊东忠太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史学家,曾先后六次来华开展建筑考古活动。本书是其对中国建筑进行全域性的普查之后出版的《东洋建筑之研究(上卷)》的中译本,其中第一篇《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史上第一部较全面、系统论述中国建筑历史的著作。
作者运用文献研究法、考察实测法和文字考证法,按照历史朝代和不同地域,以深入中国腹地获得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和厚实的汉学基础,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了深度考察和研究。书中有大量作者实地拍摄或手绘的建筑及构件图片共计300余幅,其中很多建筑现今已不复存在。这些珍贵的资料,对了解和研究我国建筑的历史、美术和工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篇 中国建筑史
绪言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中国建筑的定位
第二节 外围人眼中的中国建筑
第三节 研究中国建筑的方法
第四节 中国的国土——地理
第五节 中国的国民——历史
第六节 中国建筑的历史分类
第七节 中国建筑的特征
第二章 前期
第一节 有史以前
第二节 周
第三节 秦
第四节 汉
第三章 后期
六朝
第二篇 清代北京紫禁城的殿门建筑
绪言
第一章 北京城的沿革
一、辽都
二、金都
三、元都
四、明都
第二章 现在的北京城
一、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