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不是软广,而是个人观展体验。
『
Cartier·时之结晶』(
カルティエ、時の結晶
)这个展国庆期间(10月2日)开始刚在东京国立新美术馆开展。于是台风袭来前的10月11日这天,即便天阴如铅,依然怀着浓重兴趣前往看了一下。
Cartier这个品牌在我眼里之前颇有点暴发户的山西煤老板的先行印象。去了之后才发现,是我自己的Mindset被一些东西所绑架劫持,以至于产生了偏见。应该说看过之后我的体会是:暴发户对其趋之若鹜,但Cartier本身绝对无法靠暴发户的心态,或者哪怕是努力迎合暴发户的需求发展到今天这个维度。只能说无论暴发户还是优雅户或者贵族户,大家都还是能够明白什么是好的,都向往好的东西吧。
说起来,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最最贴近身边?可能没有超过包括腕表(光是为了记录时间前行这一点在如今已经毫无意义)在内的各种周身饰品了吧。曾经有那么一个时代,匠人们将悠长的时间从容倾注到这类物品的手工精作之中,Cartier就在其间于1847年诞生于巴黎,成为钟表与贵金属珠宝饰品类令全世界憧憬的翘楚,直至今日。
Cartier巨贵。很多人无法承受,还有很多人觉得没必要去承受(常常也并非出于经济原因考量的倔强),但无论如何都不影响隔着体面而轻松的距离对Cartier所呈现的艺术进行欣赏。绝大多数人的人生注定将是平淡且常常还是无趣无聊的(感觉就在说我自己),但欣赏却未必要拥有一些好东西,会很有助于在平淡的人生湖面上扔进一小块激发审美惊喜的小石子,漾起哪怕只是一小会儿灵动而难以忘怀的体验涟漪。
那么这次的
『
Cartier·时之结晶』有什么值得一看的?至少有5个值得预习掌握的亮点:
①白金(platinum)曾是珠宝首饰界的重大发现。
②国宝级的Cartier精作技艺『石之雕刻』。
③用档案资料品味Cartier。
④Cartier天马行空对的惊艳想象力。
⑤展示空间自身就是一件精美艺术品!
【1】白金(platinum)曾是珠宝首饰界的重大发现。
无论贫穷还是富贵,今日所有人都知道白金在珠宝首饰工艺上扮演角色之份量有多重。但这只是因为白金是昂贵的贵金属么?不是,背后有着相当合理的原因!若只是因为贵,那么白金之外还有金和银甚至单位价格更加昂贵的其他种类可选。可是,若使用材质柔软的黄金,那么要支撑沉重石材话则必须使用大量黄金,不仅成本更高,设计本身也会显得更加笨重。而纯银,则会随着时光流逝而渐渐发黑。
↑1905年,Cartier巴黎,特别订制品。
此时,极其重要的白金登场了。特别值得关注的细节是,Cartier发足的当时,白金竟然还没有被世间认定为贵金属,是Cartier最先大胆尝试将其应用于高级饰品中的。结果发现白金是能够一边展现出蕾丝般无比精细的视觉透出感,一边还能在设计上牢固支撑住石材的完美材质。而另一方面,白金还能将钻石的光辉进一步凸显烘托到极致,在室内光线下白金自身反光的纯白与璀璨,能令各种宝石的美丽色调进一步催化,令后者更加耀眼。今日无论是否Cartier,业界已经广泛通用白金,但在当时能够率先在高级饰品中果断使用白金的决断力和眼光,还真的只有Cartier拥有。从这一点而言,无论你对Cartier有无兴趣,无论你是什么社会经济地位,是学生是蓝领还是白领还是创业公司发起人,都能给到你足够的Inspiration:
你的这一生有可能发掘什么平凡物品,让它最后华丽变身为贵金属?
②国宝级的Cartier精作技艺『石之雕刻』。
画面中这条可爱的狗狗。定睛凝视的话你会品味出它的脚脚的颜色和身体略有差异:周身是浓郁的暗茶褐色底色,两只脚脚却被对比出优雅的淡白,张弛有度间狗狗的生命活力好像马上要从石材里跳跃出来。
↑斗牛犬,1907年。
但这个作品不好做,直接雕刻自天然石英,绝非硬塑料那样能够相当程度控制其形态的材料,而是必须围绕石材、配合石材、活用石材本身随机色调分布的顺势即兴之作。Cartier的艺术,远不是白金、钻石与珠宝的单纯反复堆砌。
③用档案资料品味Cartier。
在我个人看来本展最最值得品味之处不是Cartier昂贵奢华的珠宝饰品,反而是其ScrapBook打开的其中区区两页。
这本东西,是创始人孙子路易·Cartier所收集资料的一部分。画面上完全没有欧洲风情,完全是异域野性情调的动物照片,一张一张被他别在画册之上。是什么释放了他狂热的好奇心?是这些野生动物背后通向的未知世界向他投去的灵魂召唤与启示。
↑Cartier的ScarpBook,1930年左右。
对于有趣事物的纯粹好奇与神往,恐怕是最高维度艺术家之间最为共通的默契。顺手随便再举一例就有荷兰巨匠伦勃朗,哦不,实际上举例毫无意义因为实在是不胜枚举。没有未知世界不断给到的强烈刺激,怎么可能在早已泛滥的套路中获得直到昨夜为止都难以想象的突破?Cartier不是没有压力,并没有坐吃山空,真正将Cartier这个品牌推向巨大成功的正是这收集着看似无聊的野生动物照片然后一张一张别到画册上的Cartier的孙子。今日在生存压力和老板KPI之下面对每一天挑战的白领,抑或咬牙独立但每天都面临无数风险与机会选择的创业者们也一样不得不同时面对确保生存和谋求发展的双重阵痛,能够依靠的最后岛屿实际上也只有自己的时候,是否值得从Cartier曾经的努力中体会一下有多少努力应该放在既有知识与经验的积累,还有多少比例应该大胆地用来砸碎自己亲自架到自己脖子上的思维枷锁?是否应该有时逼迫自己纵身跃入从不愿意去沾湿双脚的泳池,是否应该时而不假思索地直接动手去尝试一个一直毫无兴趣甚至连想象一下都觉得疲累的陌生领域?哪怕只是去阅读一本完全不同题材的书?未必要成为Cartier,但我们这一生到现在,还有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吗?
④Cartier天马行空的惊艳想象力。
本次展会的主题之一就是『时间』,而Cartier名作中占据比重相当大的一类正是钟表。从Cartier钟表作品自20世纪初直到今天的变迁可以看到,这个品牌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个高度绝不只是资本运作、广告炒作或者狗屎好运,因为从一代又一代的钟表名作中,你都能看到非凡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在不断形成品质与艺术上的惊艳突破,其中就有20世纪初叶令无数贵族与富豪趋之若鹜的Mystery Clock,中文直译就是『神秘钟』。
↑1929年的Cartier神秘钟,2016年12月美国纽约拍卖价50万4500美元。
直到今天神秘钟看上去依然不会过时,而在整整100年前的当时说神秘钟会令人看了神魂颠倒绝不过分,因为神秘钟呈现出不可思议的简约纯净:时针和分针都好像漂浮在虚空中,完全看不到当时传统时钟一定会显露出来的复杂的齿轮机械结构,以至于时针分针究竟是以什么原理在运动绝乎想象。今日回顾起来,当时想到这个创意,构思出这一原理的Cartier(路易·Cartier和Maurice Couet携手)实在是非常了了不起的成就。
看上去仿佛魔法一般,但实际上原理一旦参透一点都不复杂:实际上只是将时针和后面晶莹剔透的水晶盘完全合二为一,令时针和水晶盘一同旋转而已。水晶盘因为完全透明所以根本察觉不到在动,于是时针漂浮虚空的错觉效果就自然呈现了出来而且毫无破绽。当长针和短针分别配置在两块水晶盘上时,时针与分针就各自虚浮空中,无比神秘了。通过逆向思维、破框思维,Cartier的时钟以出乎意料的简单手法实现了之前无法想象的效果,大师和copycat之间的差异恐怕也就在这么一小点上吧。
⑤展示空间自身就是一件精美艺术品!
本次展会现场布展构成,是由日本『新素材研究所』的杉本博司与榊田倫之两位负责着手的。一进入场馆之后第一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序章:『时之间』了——12根象征时间的光柱投射下来,每一根光柱里展示一件Cartier的时钟名作,让所有来访者的观展欲望瞬间高涨。
为什么让新素材研究所来承担展览布置?因为这一建筑设计事务所的理念是通过素材对比让旧的素材在同一空间下看上去焕然如新,同时融汇出东西方元素Hybrid却又妥帖和谐的独特美感。譬如Cartier的作品都是钟表和珠宝贵金属饰物,但展览现场却巧妙而恰到好处地融入了不少石木元素,象征人类自古运用至今的素材总和。而这背后实际上是有一条统一的核心理念主线贯穿的:宝石也好贵金属也罢,本就是地球上为人类自古运用的天然素材,差别不过在于你是否最大限度活用了它们,是否为它们注入了灵魂与热情而已。因此在观展过程中我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人类,联想到地球。这不是夸张拔高,而是沉浸入现场氛围之后自然而然的体验。
↑画轴:
室町时代绘作『
春日鹿曼荼羅
』。
下方:
两片羊齿蕨叶胸针,Cartier,1903年。
上面这幅作品的拼搭我个人非常喜欢,不只是因为我喜欢任何蕨类植物叶片的形态,更是由于没想到这两样看上去似乎根本不可能走到一起的物件真的同时映入眼帘的瞬间竟然会如此和谐美好、视觉与氛围上相得益彰。不得不说好的视觉与好的设计,完全可能超越时空地随机融合成第三部扣人心弦的佳作。
五个亮点说完,文章也就自然收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一看,很值得,是一场真正奢华的启发之旅。而Cartier的动人之处和价钱、面子什么可以毫无关系,而是创造的坚持,奔放的想象与不灭的热情。你可以一辈子不买一件Cartier,但你去看一下Cartier的这一主题展之后,或许你自身也可能成为另一个Cartier,谁知道呢?而你需要支付的不过是成年人1600日元的入场券票价。我之所以要写那么多,是因为我觉得有价值的体验与回忆唯有转化为文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珍爱。愿大家也都爱上看展,享受看展。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