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夜读|所有逆袭,都是有备而来 ·  昨天  
人民日报  ·  “本人李潇晗,决定放弃……” ·  2 天前  
新华社  ·  三国东吴重臣张昭家族墓被发现! ·  5 天前  
人民日报  ·  郑钦文,决赛见!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网友都喜欢穿越宫斗?历史正剧也有春天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2-24 10:26

正文

近日,人民日报盛赞: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登陆荧屏,磅礴的气势,饱满的人物,厚重的历史,让其被称为“值得用手机流量刷的国产剧”。此前,另一部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经过修复,10年之后重播,也收获赞誉无数。在网剧走红的当下,历史正剧在网络上掀起的热潮,引人思考。


历史正剧《大明王朝1566》,与十年前首播收视低迷的惨状不同,该剧在优酷的播放量一路攀升,被网友赞为“国产良心优质正剧”。不仅如此,毒舌电影、36Kr等行业大V也自发当起“水军”,向粉丝安利这部“绝对不掺一滴水的剧作”。一时间,《大明王朝1566》这部历史正剧红遍微博、朋友圈,看过的网友都点赞,没看过的也都纷纷赶去围观了。



十年来,“大明王朝”牢牢盘踞在豆瓣版9.5分的高度,国产第一剧的地位从未被动摇。



网友纷纷感叹,这部剧无论是创作的剧本、立意,还是演员的演技和台词,都足以拿出去媲美美剧和韩剧。



然而这部剧当年首播的时候,却不是今天这番光景。当年编剧刘和平从《雍正王朝》到《大明王朝1566》的剧本写作,整整花费了九年时间。所有演员提前数月进组磨剧本,进片场前已熟背台词。这部剧当年在湖南卫视播出时,收视还不到0.5%,可谓惨败,原定要续拍的《大明王朝1587》也再无下文。


《大明王朝1566》当年遭遇的困境,可能就是“让大伙都不高兴”。当一部电视剧不刻意取悦观众,而是展现真实的王朝与分裂的悲剧,那么它必然显得“曲高和寡”。


然而曾经的收视滑铁卢,摇身一变成了观众的新宠,伴随着《大秦帝国》《于成龙》的热播,是否昭示着国产历史正剧的十年冰期是否已过,即将春暖花开?



历史正剧的困境和尴尬


近十年间,整个中国电视市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历史正剧叫好不叫座


1999年的《雍正王朝》、2001年的《康熙王朝》、2005年的《汉武大帝》都曾为人们津津乐道,它们在首播时的收视都曾达到辉煌的20%,在台湾播出时也创造了大陆电视剧在台湾的最高收视纪录。


可随后,历史正剧就陷入了集体低迷。其中比较“另类”的是2013年,多部历史正剧上马,然而纷纷被都市剧、传奇古装剧斩于马下——开年大戏《楚汉传奇》遭遇观众吐槽,《赵氏孤儿案》收视不敌同期雷剧《百万新娘》。名导、名编和名人故事的历史正剧效应开始彻底失效,《书圣王羲之》、《北魏传奇》、《忽必烈传奇》、《大玉儿传奇》、《帝国黄昏》等,关机后随即被送入仓库,有些至今尚未面世。


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古装偶像、奇幻、仙侠剧。演员从实力派戏骨变更为抠图演技般的人气偶像,惨烈的宫斗与玛丽苏的IP剧则是播出平台争抢的对象。



在商业电视台的运作逻辑下,没有收视率,就没有投资商青睐;没有投资商,就拉不来广告。2月10日,各大热播电视剧排行榜中,《大秦帝国》位居第5,收视远低于当下IP当道的《孤芳不自赏》、《三生三世》两部大女主剧。


口碑+弹幕

用年轻人的方式重刷经典


上线后据大数据统计显示,观看该剧的用户中,有68%是18-29岁之间的年轻群体,本科生及以上学历占80%。除了口碑引导外,网站为了拉动更多年轻人一起看剧,邀请网友共“弹”大明。



一幕幕的经典场景也引发了网友们的弹幕刷屏,例如:大明“死忠粉”们的自白“09年第一次看,第7遍了”;对演技的赞美“原音不是配音,老一代的演员都好强”;慕名而来的粉丝“神剧神剧终于等到你”;还有网友对剧中的官职进行科普。


经过对弹幕内容的分析,网友对“海瑞、嘉靖皇帝、戚继光、张居正”等主演较为关注,弹幕主要集中讨论在他们身上,而对于剧集的评价网友也给出了“好看”、“不错”、“喜欢”等。


面对这部历史大剧,网站用年轻人的方式与网友一起重刷经典。


尊重历史 提高精品意识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各式各样的历史剧已经把有名的帝王将相拍了个遍,而这些帝王将相的史实结局又多为观众所知,故事情节本身对观众缺乏吸引力。因此,历史剧的创作需要靠精品意识突围


比如《大明王朝1566》,剧中的每一帧截图出来都值得仔细研究,演员的台词、动作、布置,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被推敲过。


比如,太监冯保受罚跪雪地冻僵了,救治的时候先用雪擦热了,才捂被子。



每次看到这种作品,就会有一个时刻觉得艺术真好,艺术让美的东西得以长远地保存下来。


好剧经得起深层次的解读,也值得反复刷。相信观众吃过这样饱足的正餐,一定不会再被随随便便挂个“良心”牌子的渣剧牵着鼻子走了。



编辑:王茜

微信编辑:郭玮瑾

参考:光明网、北京青年报、百度百家、黔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