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虹膜
最专业的电影公众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Mtime时光网  ·  《好东西》深藏30个彩蛋,看这篇就够了 ·  5 天前  
中央戏剧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  招贤榜 | 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虹膜

电影预告片的门道有多深?一句剪刀手根本无法概括

虹膜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7-28 20:59

正文

文 | 暖


先向大家提一个问题:你认为电影预告片算是一种艺术吗?


诚然,电影预告片的主要功能是充当电影的广告,但它的制作仍然是一门相对独立的技艺,且给观者带来无法否认的美学感受,何况「广告艺术」已成习以为常的说法,那么电影预告片是否可以称得上是艺术?


看完这篇文章,你会找到答案。


电影预告片的历史,差不多和电影本身一样长,它在最初被发明那一刻的功能和今天毫无分别,都是要吸引观众买票走进电影院。最早的预告片,其实不是预告电影的。


1913年11月,纽约一家剧院的广告经理,把百老汇音乐剧《蝶恋花娇》的排练镜头做成了宣传短片,用于在电影放映的间隙播放,收获了巨大的反响,最终对音乐剧的票房起到了巨大的提升作用。这启发了一位叫威廉·赛利格的电影人,他找到《芝加哥论坛报》,在上面刊登电影故事连载,宣传一套13集的系列电影,叫做《凯瑟琳历险记》。


《凯瑟琳历险记》


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制作者把每一集的结尾都中断在非常惊险的关口,比如凯瑟琳被扔进狮子洞,片尾打出字幕勾引观众:她能逃出狮口吗?下周再见!


于是就有报纸刊登这套电影的广告,用醒目的标题提醒观众不要忘了女主角的惊险境地,下周记得重回电影院。


这虽然还不是影像化的预告片,但它已经具备了电影预告片的基本要素:通过文字、影像营造悬念,并用这种力量拽住观众。 


当时报纸上的《凯瑟琳历险记》预告


这也就是预告片概念的来源。电影预告片的英文名「Trailer」,原意是拖车。也就是说,预告片是在电影结束后播放,用来吊住观众胃口的影片,就像车头勾住拖车一样。


和今天的预告片来自于专业的制作方不同,早期的预告片多数由影院制作,因此普遍简陋,只是用电影片段配上耸人听闻的文字。


《海盗》(The Vikings,1958)的预告片截图


黄金时期的好莱坞,一家叫National Screen Service的公司几乎垄断了各大片厂的预告片制作服务,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上世纪60年代。


好莱坞很快明白,预告片也应该有它的故事线,需要用粗体字幕强调明星的名字,穿插以明星的大特写镜头。


一部长度在1-2分钟的预告片,需要在这段长度内加入参与叙事的元素,比如人物性格的构建、人物与人物之间关系的建立、基本的情节发展,以及最重要的——悬念。


那时候的预告片已经学会今天仍适用的几个招数,一是让观众对明星的命运产生好奇或担忧,二是为情节营造神秘气氛,三是展示宏大的特技场面。


明星的面孔对预告片来说最为重要,毕竟大部分观众是冲着明星去看电影的。明星面孔除了简单地参与预告片的叙事外,还承担着供把玩和猜想的意义。


明星脸庞在预告片中承担了多种意义


早期的预告片非常依赖字幕,但从20世纪30年代之后,那些被打出来的大标题字幕,就渐渐开始被画外音所取代,或二者结合使用,《卡萨布兰卡》的预告片是40年代一个非常经典的成功案例。


有意思的是,预告片画外音的叙述者绝大多数是男性。他们在这些被剪辑的、断裂的画面当中起到粘合剂的作用。当画面被切走的时候,画外音的叙述者便会用他那「上帝之音」一般的旁观者视角,维持着预告片的连续性。


《卡萨布兰卡》的预告片,叙述者声音串联起画面和字幕


像希区柯克这种有着极强掌控力的导演,则把预告片当成了制造噱头的舞台。


他亲自出演了自己执导的电影《惊魂记》的预告片,在里面走遍了电影中那栋房子的角落,对影片进行解读。是的,这款预告片是全新设计并拍摄的,并非仅仅使用影片内部的画面素材。


这款预告片与其说是在贩卖《惊魂记》这部电影,还不如说是在贩卖希区柯克这个品牌。本来他的名字就是最好的广告。


希区柯克为《惊魂记》拍摄的解说性预告片


在预告片界,可以和希区柯克相提并论的是库布里克。


后者的预告片充分展示了他的电影风格倾向,《奇爱博士》《发条橙》的预告片竭力挑战既往的观影体验。它们用碎片化、拼贴式、摘取掉叙事线和明星形象的剪辑,带来了叙事上的断裂和视觉心理上的双重不适,就和库布里克的电影本身一样癫狂。


《发条橙》预告片:碎片和拼贴,对叙事上的打断


新好莱坞在为电影带来一次巨大革命的同时,也革新了电影预告片的制作。


预告片从此被重新定义,更富作者趣味,并成为一种独立的、被贩售的商品。


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就是电影预告片划时代的案例。在预告片并不会占据过多预算的当时,《大白鲨》剧组花了大约70万美元来制作预告片,并买下了高额的广告时段,将预告片在电视上循环播放。


最后,《大白鲨》制造了史上第一次最大规模的同步上映,拿下了4.7亿票房。高制作、高预算、高推广的大片时代,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


《大白鲨》的预告片长达三分钟,用类似纪录片的风格展示电影中最惊险的场景


发展到今天,电影预告片拥有一整套类型体系,针对不同的类型,有配套的风格手法。许多预告片中剪辑结构的方式,都可以用麦茨的组合段理论来划分,例如没有关系的时空之间的并行结构,于多个场景之间建立起精细的对位结构,又或是在对话的场景中插入的某些平行镜头,再或者是通过人物的情绪或动作来构建情绪上的积累渐进。


每一个预告片,都已经开始在它广告的意义之外,衍生出来了一个独立的、有意义的、有语法的个体。说预告片是一个完整的电影文本,这并不夸张。


相反地,预告片正巧是非常精准、非常成熟、最为简练的电影文本。


它的核心,是欲望。



观众们对于电影而言,就好像站在橱窗前看着陈列商品的购物者,预告片就是那块透明的玻璃,我们感觉透过它已然看到了电影里那些最光鲜的地方,但却并没有获得使用权。走到售票窗口去换来那张小票,并在黑暗中坐上2个小时,就是拥有电影这件商品的过程。


观众们急切地,想要去验证自己对于预告片中所暗示的那些情节的预设和猜想。


这就是预告片的本质,它在一种经验、一种期待、一种叙事样本中去生产观看电影的欲望。


预告片就是一部观影欲望的制造机器。


不仅是好莱坞在被电影语法和叙事机制训练着,观众们同样如此。拥有一定观影经验的观众,会从预告片里迅速捕捉到激发自己兴奋点的信息,动作、爱情、悬疑,抑或其他。


观众们在看预告片的时候,只会看到他们所期待看到的、他们所想象到的,而这些都是由他们既往的观影经验所构成的。



好莱坞深谙这种道理,它们竭尽所能,将累积了一百多来年的那些叙事模式,那些挑起观影欲望的、挑起悬念的、预示某种结局的片段黏合在一起,打造出一部又一部多语言版本、不同时长、不同倚重方向的预告片。


这是好莱坞经过长期实践所总结出的公式,就和电影中那些惯用的桥段一个道理,多支不同侧重点的预告,使用的素材几乎是一样的,却可以通过剪辑来创造不同的重点,指向不同的观众群。这是相当精明的市场手段,但也让好莱坞的预告片衍生了趋同化的剪辑方式。


比起好莱坞拥有一百余年的预告片制作历史,中国电影的预告片工业起步甚晚,可以说是一边学习,一边陪伴着产业的急速起飞。本土电影预告片工作者,从最初套用好莱坞预告模式照猫画虎,到如今,根据国产电影日益丰富的类型,开始能够制作出更适应本土市场的预告片。中国优秀的预告片作品,其实并不少,每年都还是能见到好几款让人眼前一亮的成熟预告片文本。


其中我印象特别深的例子,去年的《我不是潘金莲》,先后出了好几款预告片都做得不错,尤其是一款「绕圈版」预告,就和通常的那些类型化的预告片很不一样。


从观看体验上来考虑,大多数的预告片都不会铺太密集的台词,更多会使用画面加叙事线,或者人物速写的方式来表现,这样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观者的精力都集中在画面和故事上。


但《我不是潘金莲》「绕圈版」预告,却用了非常多的台词,而且是阐述李雪莲告状逻辑的那种特别绕的台词,这很考验制作者的把控能力。


「绕圈版」的台词特别多,但是剪得很流畅


而「潘金莲来了」版预告,则走了另外一条路子。把影片中的「领导」变成了一个叙事者,通过他的讲话,把潘金莲不同时间点的告状片段串成了一条故事线。这个版本的预告,可以视为一部新的短片,重构了整个影片的叙事策略。


「潘金莲来了」版预告一开头就有一个叙事者,重构叙事体系


冯小刚讲述自己青春年代的《芳华》的先导预告片,也是今年上半年比较亮眼的一支。全片没有对白,只有音乐和环境音,和画面一起推动着整个预告片叙事的演进,片中青春和战争的两条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而最近大热的IP改编作《悟空传》预告片的剪辑,则非常的好莱坞化。预告片在这句「你们什么都改变不了」的核心台词前后,依次剪辑了杨戟、阿紫、猴子、阿月和天蓬几个主要人物的单独镜头,用这个核心概念去统摄这些人物,让观众隐隐然去猜想他们之间的共性。



这些风格迥异的电影预告片,都出自同一家公司,张琪工作室。


预告片作为一种文本,现在还比难作为独立的品牌形象被人认知,它们被人理解和记住,大多还是依赖于电影作品。就好像张琪工作室,虽然普通观众可能不太知道,但它却剪过很多大家熟悉的预告片,除了上面提到过的那些,还有姜文的《让子弹飞》《一步之遥》,周星驰的《西游·伏妖篇》《美人鱼》,还有好评颇多的《驴得水》和《七月与安生》。


比起「预告片剪辑师」这个称谓,更应该用「预告片导演」来称呼张琪这位工作室创始人。因为比「剪辑预告片」更先进的理念是「拍摄电影预告片」,也就是说,张琪不仅仅运用现成的电影素材来剪辑预告片,还会经过专门的前期筹备之后,像拍电影一样,把预告片当成一个独立的电影短片去创作。开心麻花《夏洛特烦恼》的三支概念预告片,就是张琪工作室拍摄制作的。


这就是上面所说的,「预告片是独立电影文本」的践行。


而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预告片作为一种短视频形态,也正在成为内容创意的新风口,电影预告片,无论是作为广告营销的意义,还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独特价值,它从未像今天这么重要。


我们也不再满足于十年前那种快节奏剪辑、堆砌明星面孔、忽略自身叙事性的预告片。我们开始养成这样的习惯——


看预告片,就是为了看预告片本身,因为它已经足够好看。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hongmomgs

往期精彩内容

做女明星该像她一样,这是《我的前半生》给我的最大感触

虽然有些人不喜欢,但管虎《黄皮子坟》的优点很明显

张爱玲是伟大的作家,但她是什么水平的编剧?

珊珊老师为你盘点电影大师和他们的缪斯们,《奇爱博士讲电影》独家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