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方军读书会
思维的乐趣(www.mindmeters.com),著名群组博客网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际家居  ·  比利时极简设计,朴实无华 ·  4 天前  
国际家居  ·  比利时极简设计,朴实无华 ·  4 天前  
梅特涅的信徒  ·  特朗普的经济战线再扩大:全球税收体系面临冲击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方军读书会

拆书好不好?

方军读书会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9-03-15 22:11

正文


多读几遍


互联网知识经济 x 读懂互联网未来

作者:方军


拆书好不好?

废话,当然好。

有朋友在网上批评拆书,他还批评过看书后做思维导图的习惯。我觉得,他的批评偏了。

01

拆书为什么好

拆书为什么好?理由简单得不得了:

  • 一个人要拆书,他不会只读一回,他可能因此读了两三回;

  • 如果他还要做思维导图,那可能还要再读两三回;

  • 为了把思维导图或者笔记做好,他可能还要抓住某个细节读好几遍;

  • 为了把思维导图和笔记做好,他可能还会再搜索、参考其他书;

  • 他可能会再思考,总之有些往自己内心的转化。

一个人,把一本书反复读好几遍,他的收获自然要大一些,对他自己当然是好的。

他当然也有些损失了,比如:

  • 可能浪费点时间,但时间浪费在拆书上、画思维导图上,肯定不是最坏。

  • 可能只是在读一本书,而错过了其他书,但读多本其他书就好吗?

别的还有什么损失吗?有,但不多了。我唯一要提醒的大概是:

02

「输出」的陷阱

如果是写笔记,也就是所谓“输出”,注意一下输出的陷阱:

有可能你写了,你就信了(这是人之常情)。其实不应是这样的,你写出来的东西,基本假设不是信,而是仅仅是可能:

  • 把想法倒出来,清空大脑;

  • 把想法记下来,以将来备查,自己还有这么傻的想法;

  • 把想法记下来,以便再修改,再迭代,也就是改正。

在回到拆书上,我觉得,一本书多读几遍,终究是好事。拆书有个优点,就是比较重「原样」,而不是有太多的个人理解掺杂进去。


03

多读几遍:深度读书法

我自己读书,如果是真心读的,讲实话,总觉得一遍抓不住,要读好几遍。你说慢慢地,一点一点的进,那也是一种。但我还是喜欢多读几遍。

在《知识产品经理手册》这本书里,为了给那些做音频图书解读的人做参考,我梳理了自己做相关事情的读书法(附录5A:深度读书法:整体泛读,逐字精读,重点深读,第135-142页)。

说起来,核心就是两条:

第一,读书时,多读几遍。

要写解读,那必然要读好几遍,甚至以前精读过,为了做解读,都要再经历多读几遍的过程。

为了就写解读而读书,我觉得至少要经过三次不同层次的阅读:

  • 整体泛读;

  • 逐字精读;

  • 重点深读。

第二,写解读,“抓住一点,不顾其他。”

整个行业大概认同我这点的人不是很多,很多人现在的思路还是,一个25分钟音频,应该是整体复述一本书,描绘这本书的框架。

我觉得不是。我觉得25分钟,从书里抽取一个线条出来,理解了,讲清了,可能较好。

夸一下自己,这几年出版好几本书,刚刚为了这篇笔记,把《知识产品经理手册》再拿出来时,觉得一年半过去了,没过时。按某种逻辑,一年半没过时,那至少还可以再过一年半不过时。

其实我觉得里面讲的东西,只要行业继续发展,五年不过时,也应该没问题。讨论可能速朽的东西,但能做到不速朽,做得不坏。

04

王元化的读书经验

刚刚想这个时,想起老一辈读书,我某次不知道什么缘由买了一本王元化先生的《清园自述》,里面讲到他读黑格尔的小逻辑(读黑格尔的思想历程),那真是啃书,详细记录了时间。

但这是大家,人家读了,记下来的笔记,最后看都应该是非常好的书(《读黑格尔》,抱歉我还真没再啃这本)。

在《读黑格尔》的介绍里,王元化也有有段解释:

本书分上下两编,两编都是我读黑格尔时写下的文字。下编是原始笔记。这两本原始笔记一本是一九七二年重读《小逻辑》的笔记,一本是一九七六年至一九七七年读《美学》第一卷的笔记。

……那时读黑格尔曾给予我很多教益,它帮助我逐渐明白怎样去思考——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地去思考;不是简单化的,而是错综复杂、如剥笋抽茧、层层深入地去思考。这就使我自然而然地养成一种沉潜往复、多面推敲、曲折进展的思想习惯。

本书的上编大多是我在两种笔记的基础上酝酿而成的短文,它们或是单独成篇,或是在其他论题的文章中对黑格尔有所涉及的部分。


在网上找到这篇文章(王元化:读黑格尔的思想历程),摘录其中关于读《小逻辑》的部分:

我开始接触黑格尔是在隔离审查的第二年。经过一年多时间,我的问题基本清楚了,内查外调已经结束,我被允许读书读报。

我读的第一本黑格尔的书,是一九五四年三联书店初版印行的贺译《小逻辑》。这是根据解放前的商务本子重印的。这本书我现在还保存着,纸已发黄,封底业已脱落。在最后一页上记载着:”一九五六年九月七日上午第一次读毕。”下面有这样几行文字:”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开始很吃力,但越读兴味越大。深刻,渊博,丰富。……作了重点记号。作了第一次笔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