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态学系吴鸣副教授团队在环境领域著名期刊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上发表了题为题为
“Transport Behavior of Polymeric Methyl Methacrylate Nanoplastics in
Saturated and Unsaturated Porous Media: Combined Influence of Electrolyte and
Organic Acids”
的论文。主要研究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
)纳米塑料在饱和与非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行为,特别关注在复合环境条件下,电解质和有机酸如何共同作用,影响
PMMA
纳米颗粒的迁移与沉积。实验结果表明,在饱和多孔介质中,
PMMA
的迁移速率受离子强度的显著影响,且二价离子如钙离子(
Ca²
⁺
)相较于单价离子如钠离子(
Na
⁺
)对
PMMA
的迁移表现出更强的抑制效应。此外,在腐殖酸(
HA
)与电解质共存的条件下,腐殖酸浓度的增加对
PMMA
的迁移具有不同的促进
/
抑制作用,具体影响取决于腐殖酸的化学特性及其与
PMMA
颗粒表面的相互作用。相反,低分子量有机酸如柠檬酸(
CA
)对
PMMA
的迁移表现出明确的抑制作用,这与其分子结构、极性等因素相关。另一方面,在非饱和多孔介质中,水分含量降低会显著减缓
PMMA
的迁移,因非饱和条件下,空气
-
水
-
固体界面上形成的毛细力起主要作用,限制了
PMMA
颗粒的迁移。通过
XDLVO
理论计算,量化了
PMMA
颗粒间及其与多孔介质间的相互作用能,为理解
PMMA
纳米颗粒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迁移行为提供了定量依据。该研究不仅拓展了对纳米塑料在多孔介质中迁移特性的认知,也为评估其在地下水系统中的环境风险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
近年来,塑料污染成为全球环境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随着塑料制品产量的不断增加和管理技术的局限,大量塑料废弃物进入自然环境中,逐渐分解为微塑料甚至纳米塑料,广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体中。由于这些塑料颗粒的微小尺寸、大表面积及亲油疏水的特性,它们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能够深入至地下水系统,对水资源和生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
)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等领域。然而,尽管目前已在微塑料领域开展了较多研究,但
PMMA
纳米塑料在地下多孔介质中的迁移特性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在复合环境下的迁移规律,仍尚不清楚
。
本文基于对不同电解质(如钠离子和钙离子)和有机酸(如腐殖酸和柠檬酸)条件下的
PMMA
迁移实验研究,通过饱和和非饱和实验系统性分析
PMMA
纳米颗粒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行为。基于
XDLVO
理论计算相互作用能量,量化了
PMMA
颗粒在不同物理化学条件下的界面相互作用强度,揭示了离子强度、有机酸等因子在颗粒间和颗粒
-
多孔介质间作用的影响机制。本研究的开展不仅为
PMMA
等纳米塑料的环境行为提供了新数据和新见解,也为未来塑料污染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
图文导读
图
1.
不同条件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
)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
TEM
):
(a)
超纯水中
PMMA
颗粒的
TEM
图像;
(b) 1mM Na
⁺
条件下的
PMMA
颗粒,精度为
500
纳米;
(c) 1mM Na
⁺
条件下的
PMMA
颗粒,精度为
1
微米;
(d)
0.1mM Ca²
⁺
条件下的
PMMA
颗粒;
(e) 0.5mM Na
⁺
与
5mg·L
⁻
¹
腐殖酸(
HA
)条件下的
PMMA
颗粒;
(f) 0.5mM Na
⁺
与
10mg·L
⁻
¹
HA
条件下的
PMMA
颗粒;
(g) 0.5mM Na
⁺
与
10mg·L
⁻
¹
柠檬酸(
CA
)条件下的
PMMA
颗粒;
(h) 0.5mM Na
⁺
与
25mg·L
⁻
¹
CA
条件下的
PMMA
颗粒;
(i) 1mM Na
⁺
与
5mg·L
⁻
¹
HA
条件下的
PMMA
颗粒;
(j) 1mM Na
⁺
与
10mg·L
⁻
¹
HA
条件下的
PMMA
颗粒;
(k) 1mM Na
⁺
与
10mg·L
⁻
¹
CA
条件下的
PMMA
颗粒;
(l) 1mM Na
⁺
与
25mg·L
⁻
¹
CA
条件下的
PMMA
颗粒;
(m) 0.05mM Ca²
⁺
与
5mg·L
⁻
¹
HA
条件下的
PMMA
颗粒;
(n) 0.05mM Ca²
⁺
与
10mg·L
⁻
¹
HA
条件下的
PMMA
颗粒;
(o) 0.05mM Ca²
⁺
与
10mg·L
⁻
¹
CA
条件下的
PMMA
颗粒;
(p) 0.05mM Ca²
⁺
与
25mg·L
⁻
¹
CA
条件下的
PMMA
颗粒;
(q) 0.1mM Ca²
⁺
与
5mg·L
⁻
¹
HA
条件下的
PMMA
颗粒;
(r) 0.1mM Ca²
⁺
与
10mg·L
⁻
¹
HA
条件下的
PMMA
颗粒;
(s) 0.1mM Ca²
⁺
与
10mg·L
⁻
¹
CA
条件下的
PMMA
颗粒;
(t) 0.1mM Ca²
⁺
与
25mg·L
⁻
¹
CA
条件下的
PMMA
颗粒
在饱和多孔介质的迁移实验中,通过不同浓度的电解质(如钠离子和钙离子)来观察其对
PMMA
的迁移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电解质离子强度的增加,
PMMA
的迁移能力显著下降,尤其是钙离子对
PMMA
迁移造成更强的抑制效果。具体而言,随着钙离子浓度增加,
PMMA
颗粒的迁移能力显著下降,这可以归因于二价离子的电荷屏蔽效应更强,对颗粒间相斥作用的抵消更显著。这表明,电解质种类和浓度是影响
PMMA
迁移的重要因素。此外,研究还引入了腐殖酸(
HA
)和柠檬酸(
CA
)作为有机酸,以进一步了解其对
PMMA
迁移的影响。在
HA
与
PMMA
的复合研究中,研究发现,
HA
浓度的增加并不总是促进
PMMA
得迁移,而柠檬酸则表现出明确的抑制效应。腐殖酸作为一种高分子量有机酸,其化学结构能够在
PMMA
颗粒表面形成一层吸附层,影响颗粒的表面电荷和疏水性,进而调控其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路径。然而,腐殖酸的影响不总是促进
PMMA
的迁移,这表现在不同浓度的腐殖酸会对
PMMA
迁移产生不同的影响,甚至在某些条件下表现出抑制作用
。
在非饱和多孔介质的迁移实验中,探讨了水分含量的变化如何影响
PMMA
的迁移。实验结果显示,多孔介质中水分含量减少时,
PMMA
的质量回收率从
0.99
降至
0.71
。随着水分含量的减少,
PMMA
迁移率的显著下降趋势。表明在非饱和状态下,毛细作用对纳米塑料的迁移产生了重要影响。毛细力在非饱和介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空气
-
水
-
固体界面处,这种界面会形成一层薄膜,限制了
PMMA
颗粒的运动。研究通过扩展的
Da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ek
(
XDLVO
)模型,量化了
PMMA
与多孔介质(如石英砂)间的相互作用,为理解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迁移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进一步分析了
PMMA
颗粒在空气
-
水
-
固体界面的滞留现象,研究表明毛细力作用显著大于
DLVO
作用力,这为理解纳米颗粒在非饱和环境中的迁移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
图
3.
不同条件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
)在非饱和多孔介质中的穿透曲线(
BTCs
)::
(a)
不同
Na
⁺
浓度下的
BTCs
;
(b)
不同
Ca²
⁺
浓度下的
BTCs
;
(c)
当
Na
⁺
浓度为
0.5 mM
时,不同有机酸类型和浓度下的
BTCs
;
(d)
当
Ca²
⁺
浓度为
0.05 mM
时,不同有机酸类型和浓度下的
BTCs
。
该研究通过一系列实验与理论计算,揭示了
PMMA
纳米塑料在饱和和非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迁移特性。研究发现,电解质浓度和类型、有机酸种类等因素均对
PMMA
迁移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二价离子如钙离子表现出比单价离子更强的迁移抑制作用。腐殖酸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酸,其在多孔介质中对
PMMA
的迁移影响复杂,这取决于腐殖酸在
PMMA
表面的吸附状态和化学反应。柠檬酸等低分子量有机酸则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这表明有机酸的分子结构对其在颗粒表面的表现具有重要作用。在非饱和条件下,研究表明毛细力成为颗粒运动的主要控制因素,水分减少会显著降低
PMMA
的迁移能力,这为理解纳米颗粒在变湿环境中的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持。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类型的纳米塑料在更复杂复合环境中的迁移特性,例如多种污染物共存的条件下的协同或拮抗作用。此外,还可关注纳米塑料在不同多孔介质中的沉积与释放机制,以及与有机污染物的共迁移行为。这些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纳米颗粒环境归趋的认识,也为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和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项目得到了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23A1515012228
)等资助。
吴鸣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邮箱:
[email protected]
。
长期从事土壤
-
地下水系统中
DNAPLs
、微纳米塑料、抗生素等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值模拟和智能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的研究。以第一
/
通讯作者在
Water Research
、
Journal of Hydrology
、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等土壤
-
地下水环境领域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
SCI
论文
32
篇,申请和授权
9
项发明专利,主持及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
/
面上
/
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
17
项,获得江苏省高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等奖项。担任
3
个国际期刊的客座主编、编委,入选暨南大学第四层次优秀青年人才和暨南大学学科建设优秀青年骨干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jece.2024.114546
投稿
: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态学系吴鸣副教授团队
。投
稿、合作
、转载、进群,请添加小编微信Environmentor2020!环境人Environmentor是环境领
域
最大的学术公号
,拥有
20W+活跃读者
。由于微
信修改了推送规则,请大家将环境人Environmentor加为
星标
,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
“在看”
,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每日的推文!
环境人Environmentor现有综合群、
期刊投稿群、基金申请群、留学申请群、各研究领域群等共20余个,欢迎大家加小编微信Environmentor2020,我们会尽快拉您进入对应的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