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松蔚
湖畔贩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秦皇岛晚报  ·  【中国好手艺117】铁艺灯笼 ·  9 小时前  
秦皇岛晚报  ·  【中国好手艺117】铁艺灯笼 ·  9 小时前  
光明日报  ·  中国好手艺:铁艺灯笼 ·  11 小时前  
可爱多手工艺术  ·  旧牛仔裤零碎布头旧衣服都剪成了拼图,这么多妙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李松蔚

我感谢这个有公众号的时代

李松蔚  · 公众号  ·  · 2020-01-06 20:07

正文

接到一个 GQ 实验室的采访,把我作为还在微信公众号这个「夕阳红产业」持续写作的代表,想问问我现在过得还好吗。好吧,我第一次搞清楚了自己的定位。之前一直被看成网红,这个词听起来还有几分青春,没想到忽然之间,就是夕阳红了。

刷朋友圈顿时都刷出一种沧桑的老派感。

说起来,老也未必不好。

在学术圈,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都有意无意地想跟「网红」这个称呼划清界限。避免因此显得过于幼稚或轻浮。参加学术活动,跟白发苍苍的大佬们同台,每每从他们看我的眼光里感受到某种疑问和审视。主办方介绍这是某教授,某院长,某主任——轮到我的时候,这是一个网红。他们看向我的眼神就释然了,有一个无声的「哦」。我赶紧心虚地补充,我在哪里读博士,哪里做过博后,老板是谁,说起来跟前辈您也不是外人,啊哈哈。

欲盖弥彰。我知道学位什么的没有说服力,光有学位才哪到哪,按照正常的程序,还要申课题,发文章,评职称,有了职称还不够,还要混圈子,攒资历,再攒上十几二十年,等头发差不多白一半以后,我可能才有资格坐在大佬们中间。

因为公众号横空出世,我的人生有了捷径。

我一度也想回避这样的事实。走捷径似乎就等于不劳而获,少劳多获,在传统观念里是一种道德上的退步。根据传统观念,我这样的人也不该成功。十几年前,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次去某个培训做会务,其实就是蹭免费的课听。组织培训的老师问我,你课间休息怎么不跟人 social ?我一呆,一看其他做会务的同学,都在各种找人闲聊,合影,交换名片。我说这是会务的工作要求?她说不是,但你做会务不就是冲着这个吗?多认识些人,给将来铺路嘛。那时我还很年轻,一听到「将来」就诚惶诚恐,后面课间我一直在努力找人搭话,也想给将来多铺几条路。但是我怎么做,都做不到别人那么轻车熟路。我还记得主办老师最后无奈的感慨:「你啊, 就是没眼力见 ,将来怎么办?」

是啊,我也觉得将来不好办。

在过去的大多数时代,我们都知道,最好的位置属于那些最「有眼力见」的人。我对这一点没什么不满,也并不清高。假如有人告诉我该怎么做,我也会努力争取达到那个标准的。但是, 问题是没有人告诉我 ,而我在没人告诉的时候就真的想不到。想不到应该随身带一叠名片,想不到在没人说话的时候自己需要主动制造话题,想不到领导的茶杯只要空了一半,不等他的吩咐就要添上热水。

我想这应该就是没眼力见吧。这就是我。

讲道理,一个没眼力见的年轻人不应该期望太好的前途。但出乎意料,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也可以拥有这样好的位置,舒舒服服地写作,做咨询,带学生,不用做自己不擅长的事也能获得不错的收入,有很多工作的邀约。只要我想发出自己的声音,就可以让很远的甚至素不相识的人听见。还有比这更不可思议的奇迹吗?现在我也不再排斥「网红」的身份了,我庆幸自己能找到这个位置。

我对这样一个时代,有很多的感激。

我对 GQ 的采访者说,我这个小小的公众号平台,对我就像《哈利·波特》里的「有求必应屋」。那是隐藏在霍格沃茨某处的一个房间, 只有真正需要的人才能打开 。你需要什么,它就可以变成什么样子:可以是魔法教室,可以是藏东西的密室,甚至可以是厕所。在和伏地魔的最后一战之前,它变成了 DA 在霍格沃茨的秘密据点,住着二十多个反抗者。——纳威说:「 它超水平发挥了,是不是? 」我的公号也经常超水平发挥,我想做的任何事,在传统看来有难度的,无法实现的,或者要「有眼力见」地熬很多年才实现的,它都能帮我实现。

我在这里找到过来访者,找到听课的学生,找到受访者,找到过实验对象,还找到了合作者。 我想做些什么,只要把想法写下来就可以了,总可以找到愿意跟我一起做的人。 而且这样做的时候不需要任何条件——不需要头衔,不需要资历,也不需要提交材料,不需要等待某个头头审批,甚至不需要成本。 很多年前我读大学的时候,学校里有块地方叫三角地。 任何人都可以在那里张贴告示,海报,条幅,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来政策变了,都要经过审批才行)。 我记得那时候我们请专家过来做讲座,即使是小众的,没什么人知道的专家,只要在纸上写上讲座信息,贴到三角地,就像魔法一样,会有很多素不相识的听众来到教室里。

真的是,想做什么,只要去做就好。

再不需要其他条件。不会写字,就找一个会写字的同学,打一份酱肘子给他润笔。看着他笔走龙蛇,一边想:「什么时候我也能讲一场?」

什么时候都能。只要你想讲,只要有人想听,剩下的都不是问题了。公众号就是新的三角地,它更广阔,更无门槛,它明确无误地证明了这样一件事: 你不需要等到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实现你的愿望, 现在就可以实现。 ——想做什么,立刻就可以做。可以有人看到,可以有人回应。

很难想象没有公众号这样的发明,我这种人今天该如何生活。公众号深刻地改变了这个世界。它让很多人意识到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没有那么重要。资格没那么重要,条件没那么重要,有没有权威的认可也不重要,去做吧。我身边的人想做什么事,我都会说:「去做吧。」 今天只要你想做事,没有什么拦着你 。放在过去你会说这件事有很多困难:没有学历,没有人脉,没有资格……有些困难确实不可战胜。但在今天,这些困难虽然还在,却不再是那么「不可战胜」。我们有了很多个有求必应屋,还怕什么?我有一些朋友想转行做心理咨询师,问我:「怎么办?劳动部取消了心理咨询师的认证,我怎么办?」我说:「这不是好事吗?劳动部都不拦着你了,还有什么拦着你?」

拦住自己的,最后只剩下自己。

今天你想做一件事的时候,「是不是真的想」就变成最重要,甚至是唯一重要的问题。怎么做,达到什么标准才能做,这些限制越来越无意义。我想这是一个好时代的标准:更多的人做事是出于想做,而不是为满足某种「做事的条件」而做。如果有人享受社交,想讨人喜欢,他做这些就是自己想做的,但如果他真正想做的是其他事,只是为了达到某种标准,才不得不在这一刻选择社交和讨人喜欢,那就是浪费。这样的浪费越少越好。——另外,在一个更好的时代,我希望更少人把时间花在分配谁应该或者谁有资格做什么事上,人为地设置条条框框。费曼说,有些学术组织成立之后主要做的事,就是坐下来讨论「谁可以被批准进入这个组织」,这样很没有意思。我同意他的说法。

我还可以把这件事扯得再远一点。在我小时候,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考好大学,从而获得某种接受更好的教育的「资格」。那时候教育是稀缺的,只有少部分人可以拿到优质教育的入场券,值得为此投入枯燥而巨量的时间。但现在接受教育的门槛低得多。只要花很少的钱,想学什么都可以。有些大学的线上课程甚至是免费的。那我们今天让孩子拼命竞争,还需要争夺什么资格呢?我想不出来,但我觉得这种情况不久之后会出现变化。 你要学任何东西,就可以直接学这个东西,而不必先学一大堆不想学的,只为了以后获得学东西的「资格」。

就像这个正在被互联网改写的时代。

公众号是不是夕阳红,对我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有自己想做的事,它让我看到这些事对一些人有价值,这就已经足够了。一直有人问我:「我也想做一个公号,你有什么建议?」我问他们:「你想用公号做什么事?」他们说不上来。可能他们想做的只是一个公号而已,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