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蒜苗长
数码博主 微博新知博主 头条文章作者 手机◎数码◎科技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文旅湖南  ·  湘鄂春游列车开通,途经湖南这4个地方 ·  20 小时前  
江西公安  ·  江西多地景区宣布:免票! ·  昨天  
江西公安  ·  江西多地景区宣布:免票! ·  昨天  
海西晨报  ·  招募!厦门6岁到17岁孩子…… ·  2 天前  
海西晨报  ·  招募!厦门6岁到17岁孩子……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小蒜苗长

#鸿蒙NEXT公测#关于鸿蒙的故事,我们已经听了很久了,从201-20241008123339

小蒜苗长  · 微博  ·  · 2024-10-08 12:33

正文

2024-10-08 12:33

#鸿蒙NEXT公测# 关于鸿蒙的故事,我们已经听了很久了,从2019年鸿蒙在华为智慧屏上首次落地,到今天鸿蒙Next系统和生态开启公测,这一等,就是五年。

五年很长,但我们看到很多Mate40 Pro的老用户感受到鸿蒙丝滑流畅之后宣布还能坚持三年的时候,似乎也没那么长。

做系统难,做生态更难。如果说鸿蒙系统是华为几万工程师历时五年倾力打造的重磅产品,那么鸿蒙生态就是集结了整个简中互联网全部力量的一次大攻坚。

鸿蒙的出现有太多的偶然和必然因素,以前没有这样的机会,以后也很难有了。

关于鸿蒙我们聊三件事儿:

第一、为什么要做鸿蒙?

第二、鸿蒙做成了什么样子?

第三、鸿蒙生态的真实进度是什么?

为什么要做鸿蒙?
鸿蒙的出现,有太多的因素,有偶然,有必然,有商业层面的,也有非商业层面的。非商业层面的东西大家也都知道,我们这里不赘述了,我们说说商业和用户层面的。

2012年,余总发了一条经典微博,他掌舵消费者业务之后的七个关键调整,包括自主品牌打造、高端化和坚持自研芯片等等,最后一条的确立硬件世界第一,在一代神机Mate40 Pro上基本实现了,余大嘴化身余诚实。

图1

自研芯片这条路很难,12年的这个时间节点上,其实没多少人看好这条路,“未来芯片会按照沙子的价格卖”,历历在目。

而实际上,华为终端最初的路走得很艰难,一部分原因就是自研芯片能力不够在拖后腿,当初的K3和K3V2几乎是噩梦,华为的自研麒麟芯片直到麒麟950才算真正追上业界主流,到麒麟990才算是开启了行业领先。

那么,为什么余总在2012年就要坚持做这件事儿?

余总做终端,一定要做高端化,而高端化发展到后面,一定是自下而上体系化的能力建设,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余总当初坚持做自研芯片,是为了解决后面高端化的体系化能力问题,因为坚持高端化,所以得坚持核心能力自研。

而对于手机来说,真正的底层能力就两个,一个是芯片,另一个就是操作系统了。所以本质上,华为在2012年就坚定自研芯片之后,自研系统一定是计划内的。

做系统难,做生态更难,系统的难还可以通过自身足够的资源投入去解决,但生态,就不是一家公司可以解决的。它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所以华为终端自研芯片从余总掌舵就开始了,但自研系统到今天才真正开启公测。

2020年之后,整个智能手机行业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万物互联和大模型AI成为两个核心的节点,当智能终端从单设备走向设备生态之后,它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过往有越来越大的差异性,而大模型之后,手机从被动智能走向主动智能,也必然提出完全不同的新要求。

包括系统效率、安全性等等,开放系统的好处在于普适性,而坏处则是不可控,所以我们看到,卡顿问题,耗电问题,安全性问题,一直都无法根本性解决。

在全新的鸿蒙Next上,我们看到的是麒麟9000s为基础的极佳的流畅度和功耗控制,而内核就是全新的系统根除了过去我们所熟悉的开放系统的顽疾。

这是出于新时代需要的选择,做一个全新的生态很难,但反过来,一旦这个系统和生态构建完成,他基于新时代所打造的东西,必然是全面领先的。

所以我们看到,鸿蒙Next的整体系统架构优势真的很明显。

HarmonyOS NEXT从操作系统内核、文件系统,到编程语言、编译器/运行时、编程框架,再到设计系统、集成开发环境,以及AI框架和大模型等,都实现了自主研发,是一个真正的隶属于华为的独立操作系统。

基础的流畅度和安全性上,全新的鸿蒙Next因为实现了生态的可控性和权限的一致性,过去开放系统的资源浪费问题得到了根治,流氓软件问题被彻底解决了,华为在鸿蒙Next上真正实现了丝滑流畅的体验。

自研系统真的很难,但越是艰难的事情,一旦你做成了,它能够得到的回报,也必然是足够丰厚的,当初的麒麟处理器是这样,如今的鸿蒙Next也必然是这样。

另一个是多设备的互联协同,华为做的超级终端已经成为业界标杆性的特色点了,但在此之前,华为所实现的本质上还是设备和设备之间的连接,在Next上,华为真正在打破硬件便捷,实现多设备的统一。

这个统一分两个层面,一个是系统层面,另一个是生态层面。依托于华为的通讯能力优势,华为实现了极低功耗的日常设备之间的通讯,从而破除了体验上的割裂感;而生态层面,典型代表是小红书的笔记本,应用进程的本地化同步,你在手机端编辑的过程被完整保留和同步到Pad,这个体验点未来的想象力空间非常大,一旦这个事儿完全成熟,多设备生态的体验会变得非常有价值。

最后一个是AI,大模型端侧落地式这几年非常火的概念,因为鸿蒙Next的自主构建,华为直接把这个能力放到了系统底层,从系统级AI到生态AI,这在接下来的手机AI竞争中,华为的优势太大了。

所以,当下的鸿蒙Next,到底处在了什么水平上?

理念性的东西是未来,可对于用户来说,尤其是想要参与华为鸿蒙Next公测的用户来说,最关心的还是当下的体验到底如何?

整体上,鸿蒙生态整体的框架已经达成了,成功基本上已经是必然的事情了,两个关键,一个是Top5000的应用全部开启适配,超过1万个鸿蒙原生应用和元服务已上线,能够覆盖用户99.9%的日常使用时长。

另一个是生态建设基础起来了。

截至2024年6月,鸿蒙开发者数量已达254万,应用开发服务月调用次数827亿次;华为携手伙伴,基于三大学习路径,每月培养10万+HarmonyOS开发者。

主流的应用生态全部参与到了鸿蒙生态建设,人才梯队正在快速形成,整个的商业逻辑基本跑通,这个其实才是真正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当然,我们在看到优势的同时,也必然会有不足。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不足是微信这种大APP,但实际上,这种反而不用担心,在鸿蒙Next商用之前,这个一定会解决的。

当下鸿蒙生态真正面临的问题其实是两个,一个是特色化的应用,比如企业内部的打开软件之类的,这部分应用的月活不会很高,但针对特定的用户,又是必不可少的;另一个是大型应用的完整功能开发还需要时间,短期依然不会那么完整。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华为分两条腿走路,一条路是尽全力推进整个生态的建设,实际上,这个进度非常快,在鸿蒙生态上,几乎一天一个样子。

比如抖音,我8月份拿到的版本还只有看内容功能,没有发内容选项,但到10月份公测,这部分已经补充完整了。

所以你看,认真负责的博主对于鸿蒙生态的解析,都在说,基于当前版本,因为可能你的内容做完发布的时候,很多东西和你做测试时候的版本就不一样了。

另一条腿则是一段时间里鸿蒙Next和鸿蒙4.2并行,且华为会提供一个快捷切换的工具包。

那么,对于真实的用户来说,该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我觉得分两类,一类似当下的鸿蒙生态已经可以满足你的需求,那么你其实可以切换到鸿蒙Next了。

用户需求之间是有差异的,比如当下的鸿蒙版微博,功能非常少,但对于部分用户来说,这种简洁化的体验,反而更好,当下中文应用生态普遍大而全的状况,反而因为臃肿而体验变得更差了。

生态是一个很大的词汇,因为产品是面向大众消费者的,千人千面,想要囊括所有人的需求,整个的生态必须足够大。

如果说我们每个人对于应用和功能的需求是一个圆,每个人的需求都会有重合和不重合的点,而一个完整的生态需要满足几乎所有人的需求,是一个并集,像下图这样。

图2

而当下的鸿蒙大概是图中的红色方框,它框住了绝大部分的高频应用,但哈没法做到完整的覆盖。

图3

而对于个人用户来说,我们需要关注的其实只是自己需求的边界,如果我的需求集合石途中绿色的圆,那么我们就可以切换到鸿蒙Next,去体验全新的系统,但如果是红色的圆,那目前鸿蒙Next可能就没法满足我们的日常需求。

图4

觉得当下的鸿蒙生态必然不够完整,必须要有的一些功能依然缺失,这个时候你可以继续使用鸿蒙4.2,等到你需要的应用和功能完善之后再切换。

结论

鸿蒙Next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产物,他的诞生对于我们的科技安全至关重要,但若是没有特别的历史机遇叠加足够的努力,它也许永远都不会出现。

因为真的太难了,做系统难,做生态更难,没有各种必然和偶然因素的推动,我们很难让整个生态参与者同心聚力。

很幸运的是,华为有足够的能力和号召力,而内外部环境影响推动了这一进程,让这个我们期待了多年的梦,真正成为现实。

鸿蒙Next当然是领先的,因为它是在新时代定义的操作系统,有更先进的理念和系统框架,也必然可以更好地满足未来终端对系统的要求,而提供更好的体验。

华为做的是工程学,不是神学,光有勇气和信心是没有用的,还得有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我觉得不会很久,鸿蒙Next的成熟速度一定会超乎大家的想象,必然是中国,乃至全球科技互联网历史上的一个丰碑。

但无论如何,这个过程必然存在,速度可以更快,但过程是不可能跳过的。

对于当下来说,我们能做的是畅想未来的同时,正视客观规律。我相信很多人对鸿蒙Next的公测期待很久了,但我们依然需要注意两件事儿:

第一、客观评估自己的真实需求,和鸿蒙Next的发展对照,满足了再切换,不要盲目冲动;第二、华为提供了快捷的鸿蒙Next和鸿蒙4.2之间的切换工具,如果你觉得Next体验过之后依然无法满足自己的日常需求,可以切换回4.2,但注意过程中的数据安全,不要把自己的重要数据弄丢了。

以及,公测针对的虽然不如开发者那般严谨,但依然是面向爱好者而不是普通用户的,公测依然是存在各种潜在风险的,如果你没有的经验去应对公测过程中的风险,我建议还是再等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