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部来自南
斯拉夫的涉“核”电影
在洛迦诺电影节首映,引起不少影迷的关注,该片同时入围了第1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天坛奖”。
虽然最终未能在竞赛奖项中有所斩获,但它却凭借
4.2
的场刊评分领跑主竞赛单元,赢得了上佳口碑,它就是由著名的塞尔维亚演员、导演德拉甘·比耶洛格里奇执导的
《绝密配方》
。
涉“核
”电影在近些年屡有佳作
,去年,《奥本海默》以破9亿的成绩刷新了传记电影的票房纪录,其关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故事让人们将目光再次聚焦于——原子弹、核试验、“冷战”等关键词,而上一次引发现象级讨论的涉“核”影视作品还要回到2019年HBO与天空影业联合出品的剧集《切尔诺贝利》。该剧在HBO播出后引发收视狂潮,让很多人更真切地了解了那段历史。
作为同样涉及核辐射后果的电影作品,
《绝密配方》
提供了一个少见的“南斯拉夫视角”
,在这个意义上,它开启了另一种“奥本海默”叙述。
故事改编自1958年南斯拉夫温洽研究所核反应堆发生的一起
真实事件
:
其中一个研究反应堆发生临界事故后,6名工人受到了大剂量辐射,其中一人不久后死亡,其他5人在接受治疗后逐渐康复。
影片呈现了该事件的全过程,并将叙事重点放在了巴黎居里研究所的法国科学家对受辐射的南斯拉夫物理学家的治疗上。在治疗中,还涉及了欧洲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无血缘关系的人类个体间成功进行的骨髓移植手术。
1958
年正值冷战紧张时期,东西方阵营对核战争的恐惧与日俱增。南斯拉夫的温洽核研究所中,由
德拉戈斯拉夫·波波维奇
教授领导的一群年轻的科学家,正在副主席列科·兰科维奇的支持下进行着秘密的核试验。
不幸的是,
试
验中他们意外受到超剂量铀辐射。当他们闻到了强烈的臭氧气味时,足可致死的辐射危害已经造成。温洽研究所的创始人帕夫莱·萨维奇教授凭借与居里研究所的私人关系,将他们送往巴黎治疗。
然而,应邀主导治疗的法国免疫学家
马特教授
在核武器上持反对态度,这使得他面对波波维奇教授一行人时心存犹豫。尤其是考虑到不同阵营、不同立场的关键问题,“救不救?”“怎么救?”这一系列艰难抉择摆在了马特面前。
在年代氛围的营造上,《绝密配方》最大程度还原了研究所的内外部环境。
影片从受辐射的病患们搭乘飞机趁着夜色落地巴黎开始讲起,从始至终以夜戏和内景为主,全片的
视觉以复古的暗黄色调为主,
画面中
医护人员的白色大褂、飞溅的血液、治疗仪器发出的各种声响、因手术需要而剃去的毛发……营造出压抑和窒息的氛围。
影片将主线人物的刻画与群像
人物
的刻画相结合,将铁幕之下两方阵营身处的复杂情境全面展现。
手术
台上的战斗始终紧迫,而病房外的“交锋”亦未停歇。
秘密进行核弹研发的南斯拉夫科学家,不得不“深入敌营”,接受法国医疗团队的治疗,双方的情报和安全部门也因此紧张地工作起来。掌握着核弹开发配方的波波维奇教授,一方面安抚着年轻同事们的情绪、忍受着骨髓治疗的巨大痛苦,另一方面,还需要时刻提防敌国各种势力不间断的探查和窥视。
正像影片后半段中,他与马特在那次和盘托出的对话中所说的,“这里面
(他随身携带的那本记录数据和配方的笔记本)
存放着的是我的全部生命”,进而,也与整个南斯拉夫的国家命运休戚相关。
《绝密配
方》通过怀揣核武器“秘方”的波波维奇教授的多次记忆闪回,层层揭开温洽研究所事件的前因后果,使影像穿流于悲剧发生的前后,使命、嘱托、信念,与病痛、死亡、危机、挣扎紧紧相连。
另外,《绝密配方》真实地呈现了人遭受
核辐射的可怕后果,但拒绝在任何维度上展示灾难奇观。
影片中,马特教授对于使用骨髓移植进行治疗的态度,从起初的犹豫不决到全力推动的转变,让影片在核叙事以外,兼顾了医学技术史的视角。
简言之,《绝密配方》是
一个关于人类对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故事
,更是一个有关死亡和战争终将被不惜一切地挽救生命的力量战胜的故事。”
在灾难和病痛面前,马特教授破除了在核武器立场上的顾虑,为探寻更好的治疗方案几乎倾尽所有,甚至没能在妻子生产时赶去现场;居里研究所的医护人员从始至终都没有把这些年轻的南斯拉夫科学家视为敌人,在他们的眼中只有罹患重症的“小伙子”“小姑娘”;而那些最终勇敢地走进病房中、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医生的法国男人和女人们更是如此,放下了政治立场上的偏见,生而为人的共情共感为他们提供了最大的动力。
《绝密配方》的另一英文片名为“Chain Reaction”,可指核反应堆中发生的链式反应,亦可泛指因果逻辑上各种各样的连锁反应,而
“制造连接”
也是电影中人们对抗核危害的核心意念。
让原子弹问世的奥本海默,他的人生在宏观意义上正是被核物质的链式效应推着走,对抗死神的威胁成为这位传奇科学家后半生的主题;而《绝密配方》却试图告诉观众,面对无可逆转的灾难,重建人与人之间的“链式反应”,摒弃偏见,才有助于寻回我们作为人类的信心。
借居里研究所中人与人、个体与个体之间不需理由的帮助,导演德拉甘·比耶洛格里奇提醒我们:
比起发明出多么庞大的毁灭性力量,人类更加伟大的品质永远是无私、良善。
在《绝密配方》的最后,电影遵循“契诃夫之枪”原则,将片中的伏笔一一揭开:是机修工给年轻的小伙子们留下了两枚硬币、医生为剃光长发的女孩带来了那顶假发、怀孕的母亲早就暗下决心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