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手艺门
中国手艺文化传播平台,致力于中国手工艺的传承与产业化探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手艺门

她是北大才女,25岁抛下恋人远赴大漠,守护敦煌50年,如今是感动中国的国宝

手艺门  · 公众号  · 手工艺  · 2017-02-13 22:20

正文

点手艺门 一键关注


每个人

都具有创造的潜能

再小的手艺,也有自己的价值

让世界看见你

无限可能

来源: 益美传媒 微信号: YeeMedia

图文版权归属原作者, 仅限交流学习

以下为图文



古老神秘的 敦煌莫高窟

吸引着无数人前来瞻仰

中外游客都臣服于

她神圣庄严的美



即使在西北风沙侵袭下

仍保留历史的美

而这一切都归功于背后的文物保护人员


樊锦诗,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出生上海,北大毕业,这个江南姑娘在最青葱的岁月选择来到大漠深处,爬进黑黢黢的洞窟。这一待,便是半个世纪,自此,敦煌,便是她血脉里割舍不掉的一部分。

NO.1

阴差阳错,敦煌情难舍

1962年

在北京大学考古系求学的樊锦诗

报名到敦煌研究院实习

出于喜欢、也是好奇

一到敦煌进了洞窟

看了一个接一个

很是满足、很是震撼


而更令樊锦诗震撼的还是生活条件

宿舍是一间不足20平米的土屋

一天只能吃上两顿饭

没有水、电

更别提卫生设备

有一次,她半夜想上厕所

刚出门就看到两只绿绿的大眼睛正瞪着她

她被这只“狼”吓得心乱跳

赶紧关上房门

瞪着天花板等天亮

第二天一早上才敢出门

哦,原来那不是狼,是头驴


樊锦诗的父亲是工程师

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

她从小生活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

条件优越

哪里吃过这种苦

几个月下来水土不服、营养不良

她只得提前结束实习

当时心里念着:“不想再回来了”


可世事弄人

待到樊锦诗毕业分配工作时

敦煌研究院来北京大学要人

4个实习生都要!

樊锦诗的父亲心疼女儿

写了厚厚的一封信

要女儿交给学校的领导

不知为何

她却把信截下了

干脆地背起行囊

再次奔赴注定与她纠缠的敦煌


毕业一年后

被分配到武汉大学的恋人彭金章

来到大西北看望他心爱的姑娘

发现她变了,变土了

吴侬软语里夹杂着砂砾

哪还有那个俏皮的上海姑娘的样子?


▲17岁时的樊锦诗

NO.2

不称职的妻子与母亲

1967年樊锦诗与彭金章结婚

一个在武汉,一个在敦煌

这对新婚夫妻开始了

长达19年的分居生活


其实初分配到敦煌研究院时

北大的老师曾承诺3年后

就帮忙将樊锦诗调到武汉大学

让他俩夫妻团聚

但文化大革命的到来

让他们期待了3年又3年

▲凭栏天女与飞天  初唐  第321窟


期间,两个孩子都出生在大西北

樊锦诗工作忙

只能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宿舍

用绳子系着

每天下班回来,听见孩子哇哇大哭

她心里就放心了:今天没事

要是听不见孩子的哭声

就得提心吊胆

樊锦诗争取调到武汉大学工作

一直未果

有意思的是,

直到1986年

领导终于点头了

她却犹豫了


爱上敦煌不是一刹那的事情

但是无意识间

这份爱早就牢牢扎根在洞窟里了


常书鸿、段文杰这些敦煌的守护神还在

他们从浮华巴黎

从高校工作室

爬进黑黢黢的洞窟

筚路蓝缕

她这位敦煌的女儿总得再做点什么!

▲第322窟,建于初唐


她任性地对丈夫说,

反正我不走了!

要不,你来吧!

风沙漫天的大西北

分居近二十载的家庭终团聚

NO.3

年近古稀,10年建数字化敦煌

1998年樊锦诗出任敦煌研究院的院长

在任期间首提国际合作

利用先进技术进行洞窟环境监测

抵御沙漠侵袭



改善研究院的住宿条件

为研究人员家庭团聚四处奔波

为年轻人争取出国进修


以至于谁能想到, 这个地处戈壁荒漠的敦煌研究院拥有的博士生数量在全国文物保护界位列第一!



而她最值得说道的丰功伟绩

当属 数字化敦煌的建设


随着莫高窟对外开放

一年数十万游客参观

令狭小的洞窟和脆弱的壁画不堪负重


可是不让看是不行的

看坏了也不行

她夜夜难眠

真担心有一天从梦里醒来

莫高窟不见了


▲第285窟:“秀骨清像”“褒衣博帶” (西魏)


2003年

研究院正在搞数字化

樊锦诗也在琢磨

莫高窟能不能数字化

让游客在洞外看?

但是当时技术是远远达不到的

然而,无知者无惧


▲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外景


10年的探索与坚持 ,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竣工,推出《千年莫高》和立体球幕《梦幻佛宫》两部电影。以仿真电影+实地参观相结合的方式,减少参观时间,提高洞窟承载量。


虽然电影缓解了洞窟承载压力,但是,“敦煌最终是要没有的。什么时候呢?我希望它还能存在1000年。”



于是为了能将莫高窟更好地保存下来,一个大胆的构想在樊锦诗心中渐渐清晰起来——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利用数字技术让莫高窟“容颜永驻”。

2016年4月 网站“数字敦煌” 上线,不必去敦煌即可参观 30个经典洞窟 4430平方米壁画。


网站提供了 全景漫游 体验,点击洞窟,镜头就跟着鼠标走。每一尊佛像、每一根线条都清晰得仿若人就在现场。


▲第003窟,建于西夏统治瓜州晚期


莫高窟终将生病、老去,而这些数字影像将长留人间,延续着莫高窟的神秘传说。


谁能想到呢?这个现代化+高科技的成品竟是出于一个不怎么懂互联网的7旬老太太之手,让我们这些所谓的互联网原住民都汗颜。



NO.4

淡泊身外事,只重敦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