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陈忻儿童心理
发展心理学博士(康涅迪格大学),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任教于私立文理学院(玛丽维尔学院),两个男孩儿的妈妈,著有《养育的选择》。在这里分享心理学的概念、理论、研究以及育儿实践,也分享两个孩子在美国的成长故事。养育路上,和你同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妻子去世1年后,丈夫偶然发现她藏在衣柜的惊人 ... ·  17 小时前  
马靖昊说会计  ·  Deepseek:为什么这么多女CPA都是单 ... ·  昨天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299入儿童版⌈大疆⌋!一键起飞、360°翻 ... ·  昨天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亚朵酒店的控温被,是怎么火起来的? ·  昨天  
马靖昊说会计  ·  一个家其实就是一套财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陈忻儿童心理

孩子好多问题,我该怎么办?

陈忻儿童心理  · 公众号  ·  · 2024-03-13 15:57

正文

注:从心理解孩子2024年春季班招生已经正式开始。我已经发了详细的招生说明。如果有任何问题,都可以给“诚淀”微信公众号留言咨询客服。


(本文来自诚淀学院2021春季班学 员大弘🍓同 学的学习分享)

交上我的总结作业,两年来的成长:


1、孩子好多问题,我该怎么办?

变成:孩子发展到哪儿,我能提供什么帮助?
当父母带着自己的标准,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发展,就会看到孩子身上很多的问题需要纠正,而越是想避免、越是想纠正、越是想控制,越事与愿违。换位思考:谁想逼我?我偏不干!
虽然父母创造了孩子,也有养育的责任,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有自己的天性、自己的想法、自己与世界相处的方式,父母需要的是提供爱与支持。
孩子是一棵有生命力的树,我们不能要求她长多高,而是提供充足的阳光、水粉、养料,让她按照自己的节奏去生长。此刻抬头一看,有的树先开花了,有的树先长叶了,没有好坏,适合她的就是好。
两年前带着许多的困惑和焦虑来到从心寻找答案,现在已经不再需要答案。有了整体养育的视角,孩子的很多问题,已不再是问题,而只是生理、认知、社会化情感发展到这个阶段正常的表现,这不是永久的固定的了,也没有立竿见影的办法解决。打好亲子关系的底,尊重、理解、接纳孩子,孩子都有积极生长的需求,成长是以年为单位的。

2、跟别人一比我就焦虑
变成:看到和观察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比较是把双刃剑呀,我们需要一定的比较,来推动我们前进,来看到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也不能过度比较,否则会陷入焦虑、怀疑自己、失去动力。
以前我会不自觉地拿孩子和别人比较,看看人家孩子,再看看自家傻孩子,失望油然而生。现在知道这是不公平的,唯有看到自己的孩子,她的兴趣点在哪里,她可能达到的目标在哪里,然后提供支持与帮助,这样的成长才是适合她的,成长的可能才是无限的。
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成年人的我自己,回顾从心的两年,也有过比较带来的焦虑与自我怀疑,最后从自我出发、回归初心,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里寻求发展,一步步地挑战自己,慢慢地我的认知系统也发生了改变,它不断被更新调整,改变也是令人欣喜的。

3、想做完美的妈妈
变成:做个60分的妈妈足矣
生态系统理论告诉我,影响一个孩子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很多,我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有自己的局限,接纳自己,尽量抓大放小,做到平衡养育就可以了。
接纳自己很重要,当我们背负太大的期望前行时,会发现自己会担心期望什么时候实现,万一没有实现怎么办,这些过度的加工,反而阻碍了前行的脚步。只有接纳自己,才能开启行动的第一步。但接纳自己、接纳孩子,何尝容易,所以我需要学习,在了解孩子发展的全局图时,我时常看看自己的娃,再想想自己的童年,对我和她都有了更多的接纳。
现在遇到孩子情绪激烈的时候,我能接纳她此刻的情绪表达,而不是急着去让一切停止,我会试着从她的角度去分析这个情绪背后的原因和需求,最后去尝试行动,行动可能还要调整,也可能失败,后续再去弥补。
现在的我,在照顾好孩子之前,会想着先照顾好自己,如果只以孩子为中心,这也是一种过度的爱了,孩子未必承受的起。真诚地表达自己,也是给孩子建立同理心的机会。自己心情好了,对孩子的接纳度也会更高一些。

4、学完孩子就好带
变成:学习改变的是自己
学完两年,我的孩子没有因此就变成天使宝宝,我也没有变成万能妈妈。看到别人家好带的娃,还是会羡慕地笑一笑。但回头看看自己的娃,我最爱的独一无二的娃,我和她都在原本的基础上有了进步和成长。
她依旧会发脾气,但也许是自主感、能力感的需求,我会在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她的探索,满足她的需求。
她依旧会吵闹,但也许是因为一些成人不以为然的,但对她来说却很难过的小挫折,我不会轻视她的感受,而是安慰她,让她感到安全感。
她有可能因探索的失败而倍感挫折,我会慢慢告诉她,失败和成功一样重要,我们一起看看失败的原因、想想解决的办法。
她依旧会犯错,可能是因为不理解规则,不理解他人,毕竟她对自己的认识都还有限,我会告诉她行为的后果,但绝不攻击她的自我价值。
对于她的自控力、专注力、社交能力,各种力,都不急于一时,而是为她在生活中慢慢准备好这些能力所需的基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