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是一所财政部、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法、工、文、理、艺术、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财经学府。
办学以来,学校秉承“信敏廉毅”的校训和“敬业乐群、臻于至善”的大学精神,形成了培养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法德治校,形成了在红土地上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办学模式,走出了在欠发达地区办人民满意高校的新路子。站在新起点,学校锚定“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大学目标,转型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流数字财经大学和服务江西标杆大学,正式开启新的百年征程。
学校共有教职工2313人,专任教师1441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93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25人;具有博士学位904人;博士生导师199人;硕士生导师953人。院士2人,国家级人才1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6人,江西省“双千计划”33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员16人、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梓坤、何祚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等担任学校顾问;国内外330余名著名学者、专家和企业家受聘为学校客座教授。
学校现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文学、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拥有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统计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共7个博士后流动站;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统计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社会学共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52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产业经济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应用经济学、统计学获评A-等级(全国前10%),工商管理获评B+等级(全国前20%),理论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法学获评B等级(全国前30%),公共管理获评B-等级(全国前40%);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入选“江西省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现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培育)、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联合)1个、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7个、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江西省重点实验室2个、江西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江西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江西省级重点智库1个。
江西财经大学数字经济学院成立于2023年3月,是整合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院和数字经济本科专业而成、具有浓厚学术氛围的特色创新研究型学院。学院契合国家数字经济学科发展布局和高水平学术研究型大学的时代要求,围绕应用经济学一流学科建设目标,服务数字中国和生态文明国家战略,努力推动学校实现高质量数字化转型。
(
1
)
学院特色
。
学院坚持党的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国家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为蓝图,以交叉学科联动创新为导向,聚焦于数据要素市场化、数字产业化、平台治理、产业规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产业与绿色发展等研究方向,扎根江西红土地,传承红色基因,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世界胸怀、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应用经济学、数字经济学人才,积极为构建具有中国气概、中国品格、中国高度的自主应用经济学知识体系而持续奋斗。
作为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型学院,学院将经济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及管理学等课程融入培养体系,引导学生参与交叉学科科研项目,追踪新科技、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态势。连续多年坚持举办“全国产业经济学研究生学术论坛”(2024年为第十一届)“腾蛟论坛”“研究生文献分享会”“双周学术论坛”“暑期社会实践团”等学术活动,为学术研讨、学科竞赛、社会服务等赋能增效。
(
2
)
师资队伍
。
目前学院下设数字经济系、产业经济系与能源与生态经济系等3个教学单位,设有数字经济本科专业。学院拥有一支高层次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4人,其中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9人),副教授1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为100%。在学院师资队伍中,国家级人才2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国家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1人,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2人。目前,学院已经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
(
3
)
学科体系
。
学院拥有“本-硕-博”健全的学科体系。目前拥有数字经济本科专业;产业经济学、数据科学与产业经济、国土能源与生态经济学等3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数字经济、公共管理硕士(自然资源管理方向)2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产业经济学、国土能源与生态经济学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产业经济学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拥有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
4
)
科研平台
。
学院联合共建1个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大湖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1个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规制与竞争研究中心、1个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等3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以及新能源与低碳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院等3个校级科研机构。
(
5
)
科研成果
。
学院秉承“信敏廉毅”校训,高度重视科学研究与学术创新,逐步凝练出数字经济与金融、产业经济与数据科学、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稳定的研究方向,成立了数字经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两个校级A类创新团队。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季刊)》《数量经济学技术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Land Use Policy》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0篇,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0余项,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30余项。学院致力于营造崇尚学术的交流氛围,创造使人潜心科研的宽松环境,搭建助力师生成长的高端平台。
(
6
)
发展前景
。
学院培养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将具备优秀的科学素养、良好的批判思维能力、充满韧性的行为品格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毕业生能从事数字经济分析、大数据挖掘、经济分析与预测、规划与管理及政策研究、自然资源智慧化管理等相关工作,能够成为政府经济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和现代工商企业中的高级人才,或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经济学及其他相关学科攻读研究生。
数字经济学院的全体教职员工正努力将学院打造成为一个充满温情、充满精气神、不断追求卓越的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研究型学院,期待和欢迎全球英才加盟!
引进人员应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和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和学校相关制度。
将引进的教学科研人员区分为高端人才、拔尖人才、骨干人才。具体业绩标准及引进待遇如下。
(一)高端人才
在本学科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取得突出教研业绩成果的高端人才,分为高端一类、二类、三类、四类。
(二)拔尖人才
(2)满足相应类别业绩条件
(2)满足相应类别业绩条件。
(三)骨干人才
(2)满足相应类别业绩条件。
(1)博士所学专业为学校重点建设、重点培育学科专业。
(2)满足相应类别业绩条件。
(1)博士所学专业不在学校学科建设急需专业之列的其他专业。
(2)主要承担教学任务,需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及科研潜力。
1.学校重点建设学科主要引进达到骨干一类以上业绩标准的人才。其他未在上述人才类别之列的业绩特别突出者,经学校审批认定后,可参照相应人才类别引进。应届毕业生引进待遇原则上不超过拔尖二类。
2.骨干人才按学校审核聘任的专业技术岗位享受校内同类人员薪资。高端、拔尖人才原则上为年薪制人才,对应有聘期考核任务。
(二)南昌市政策
符合条件者可享受南昌市人才政策:对首次来昌缴纳社保的全日制博士给予每人生活补贴10万元。
(三)江西省政策
符合条件者可享受江西省人才支持政策:
(1)符合引培生条件者,给予每人12万元专项奖励补助;可申报省级10万元“引培生科研项目”。
(2)推荐申报江西省人才项目,入选可享受相应科研经费资助和生活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