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致敬在消费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年度企业,总结了消费市场在过去一年的特点和新趋势,并强调了精细化运营、理性估值、出海选准第一站、收并购和渠道创新等关键点。
过去一年的消费市场以复苏为主基调,不同领域和企业感受到的市场温度变化千差万别,既有高歌猛进的万店品牌,也有发力IP出海的零售品牌,同时不乏新鲜话题和增长故事的新趋势品牌。
需求端的疲软和快速变化打乱了一些品牌的既定发展战略,一些品牌开始转向精细化运营,稳住基本盘成为更紧要的事宜。
当前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如价格战不再是唯一自救方式,结构性调整更受欢迎;估值定价回归理性,利润成为硬性要求;出海成为趋势,但选准第一站至关重要;收并购继续发生但存在不确定性;渠道创新推动数字化和创新发展步伐加快等。
36氪未来消费启动调研活动,推出「年度影响力品牌」、「年度成长力品牌」等名单,旨在致敬为消费长青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年度企业。
过去一年的消费市场,冷与暖都很强烈。复苏仍然是主基调,但具体到不同领域和企业,所感受到的市场温度变化千差万别。
这一年,蜜雪冰城、瑞幸咖啡等万店品牌还在高歌猛进,名创优品、泡泡玛特继续发力IP出海,零售业掀起“胖东来”学习热。高梵、果子熟了、山下有松、东边野兽等一批新趋势品牌,过去一年引起了更多关注和讨论,这个赛道始终不缺新鲜话题和增长故事。
但需求端的疲软以及快速变化,仍然打乱了一些品牌的既定发展战略,甚至不乏被挤下牌桌的落寞收场。这也对一些经营者起到警醒,在近一段时间,一些品牌踩下了刹车,把更多的精力转向精细化运营,稳住基本盘,成了更紧要的事宜。
36氪未来消费长期跟踪和报道消费品牌的成长历程,前述市场的风向转变,也能在我们的过往报道里找到一些可能的回答。那些放到长周期、复杂市场环境下仍能验证的方法论,也理应被更多人看到、讨论和肯定。
过去这一段时间,我们也注意到一些正在发生的新趋势:
“低价”并非免死金牌。
尽管不少品牌在通过打价格战的方式自救,但它仍然有局限性,不仅之后回头难,还可能因打破盈利结构加速死亡。相比于直接折扣,一些品牌更愿意做产品的结构性调整。
利润是投资硬性门槛。
在上一个新消费鼎盛时期,估值往往与增长预期强捆绑,也助推市场整体估值水平水涨船高。而在眼下,投融资仍在局部发生,但估值定价已经集体回归理性,利润率成了硬性要求。
出海方兴未艾,但选准第一站很重要。
如果说2023年是消费品出海元年,2024年则是实质落地的第一年。一些早期出海的品牌,已在区域市场站稳脚跟。但选好首站至关重要,究竟是地理位置更近的东南亚,还是高消费群体更多的北美市场,亦或是欧洲、中东,创业者尤其需要仔细斟酌。
收并购版图会继续扩大。
收并购往往需要经历漫长谈判周期,且后续的整合仍然有很多不确定性。价格仍然是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但交易双方的价格分歧已经不比以往,尽管今年以来并购事件持续不断在发生,但大鱼吃小鱼的故事,还会继续上演。
尽管渠道红利几乎消失,但我们也在这一年看到更多行业新变化:即时零售重新热闹起来,内容电商全面崛起,AI技术、新材料等让更多人享受科技的乐趣和便捷同时,也应用到品牌经营的全价值链,推动企业数字化、创新发展的步伐。消费内需有待进一步扩大的当下,促内需的一揽子政策也在不断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