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收藏,很多人会自然的想起在《百家讲坛》上讲收藏的马未都。而在网上有一篇广泛传播的文章,揭秘马未都的"收藏之路":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lHLHTOpUA4X8x0gKGRPdIt0CvvvaXKYb1V63xkBbIqvxStzYBNhlEswyHuEAyFT3Jwv3Q6ibz2A5dibJphmvibdiaA/640?wx_fmt=jpeg)
据文中所说:马未都刚开始没钱买古董,虽然长得不帅,但口才了得,得到某富婆青睐。这样才有了原始资本收购古董,后来成了亿万身价后连本带利都还给了富婆。
这是真的吗?
事实上,看过马未都说收藏节目的人很多,但知道他经历的人却很少。所以,今天带大家了解一下马未都真实的故事。
先来看一看他自己对“傍富婆”这事是怎么说的:
提示:视频文件,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
马未都,祖籍山东荣成,1955年3月22日出生于北京,在部队大院长大。
1966年,马未都小学四年级,恰逢文革,无学可上,只好辍学。从此一生行走江湖,个人履历学历那一栏永远都是小学四年级。
1966年 5月 7日毛泽东发出最高指示,让干部们去农村这所大学校接受锻炼,也就是劳动改造。
1969年 1月 23日,14岁的马未都与兄妹、父亲登上了北去的列车,启程前往黑龙江省宁安县的空军五七干校。
在五七干校的时候,马未都加入过文工团,有过短暂的"演员"生涯。也就是个跑龙套的,甚至是连跑龙套都算不上。对于第一次饰演的角色,马未都至今都不好意思说出口。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lHLHTOpUA4X8x0gKGRPdIt0CvvvaXKYb0DP4XbmlI1FLXEtST3yyIPSxOJzWmjgLaFrSkQj8BLRSnsMFprs4pg/640?wx_fmt=jpeg)
听过样板戏《红灯记》的人都知道,剧中当李奶奶向李玉和发出情况紧急信号未奏效后,李玉和一步跨进门就问:“妈,出事啦?!”李奶奶向门外一指说:“门外——有狗!”
接下来就该马未都上场了,他就是站在电线杆旁,饰演了自己平生第一个角色,就是只“狗”。
空闲时,马未都最喜欢的就是阅读,邻居有本《红楼梦》,他借去读,饭也不吃,觉也不睡。读到黛玉死去,宝玉出家,窗外已是北风呼啸。他抱着书,感觉文学这东西像炸弹一样在他心里炸开。
那天以后,马未都嗜书成癖,只要带字的纸,抓着就要读得一点不剩。
1981年,26岁的铣床工人马未都,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小说《今夜月儿圆》,写的是一个车工被车间女神爱上的故事。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lHLHTOpUA4X8x0gKGRPdIt0CvvvaXKYbGImr3ELgcfJdoOVOiaNXGII4EPylEx9rHO81lITadnXMSuZNST60gCw/640?wx_fmt=jpeg)
当年《中国青年报》的发行量500万份,每人传阅10次,阅读累计5000万人次。《今夜月儿圆》成了当年最顶级的爆款,邮局给他拉了一卡车读者来信。
1982年,调入《青年文学》做编辑,虽然在编辑里学历最低,但眼力却是最好。沙里淘金淘出了80年代最负盛名的作家,莫言、余华、苏童、刘震云、王朔的稿子都是从他手里过的。
1990年,从《青年文学》辞职。与王朔、刘震云几个人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拍了电视剧《海马歌舞厅》,策划了电视剧《渴望》,创作了《编辑部的故事》。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JQh3zQnjqv0Cb46JV3kiarVA4DO7R21Ec8iaUMyPxEC5ib5rGmPWFKewkjZWTNs9ibzMKaI01OZnJuqvlhiboRJgJ8w/640?wx_fmt=png)
马未都从80年代开始爱上了中国古代器物,并如痴如醉。一边钻研学习,一边蹬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收老瓷器、旧板凳、旧椅子。
1988年,30岁的马未都认识了74岁的王世襄,得名师指路。没事就往王世襄家里跑,听王老聊古董,听着入迷。王世襄,京东第一玩家,主攻硬木家具,架鹰斗蛐蛐逮野兔全都不在话下。
至90年代,马未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