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扶贫”,你脑中的图景是否依然陈旧而模糊?随着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认知水平的普遍提高,中国人对“贫穷”需要建立更深刻、更真切的认识,“扶贫”也需要更精细化的操作。
按照中央扶贫开发会议设定的目标,2017年全国贫困人口要再减少1000万。对此,业界学者的共识是,经过多年的减贫工作,剩下来的贫困人口都是硬骨头,减贫难度越来越大,更需要在精准扶贫上下功夫,建立让贫困人口自己“造血”的长效脱贫机制。
作为国内三大综合金融集团之一,早在2013年起,平安集团就开始聚焦农村金融和扶贫项目实践,4年来,仅参与全国各贫困地区当地扶贫任务就超过114项,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100万元。更通过不断完善服务网络、优化保险产品,以及联合社会公益组织形成扶贫攻坚合力等举措,走出了一条具有平安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回首二十九年来的成长道路,平安在教育公益、灾难救助、环境保护、社群公益等方面的累计投入已达3亿多元人民币。
【此篇文章为推广内容】
近年以来,越来越多企业参与到扶贫工作中。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成为中国特色扶贫工作的重要特征。然而,不少企业的扶贫仍以物资捐赠为主要形式。捐钱赠物见效快,可迅速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但这种“输血”式扶贫只能带来短期效果,并非长久之计。
日前发布的中国平安2016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平安长期致力于国家的扶贫攻坚工作,并走出了一条具有平安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平安教育扶贫。
报告显示,中国平安持续20余年聚焦教育公益,1994 年起就启动平安希望小学项目,目前在全国31个省市的贫困地区援建了114所希望小学,累计帮助30万名乡村儿童完成学业,对所有希望小学发放奖学金达1320万元。平安集团还连续10年开展支教行动,累计4800多名志愿者参与立体化支教,志愿服务时间22万小时,受助学生达10万人。
平安集团的教育扶贫措施全面、多样、紧跟“互联网+扶贫”时代需求,包括希望奖学金、校长和老师培训、定期开展的特色支教志愿服务、网络电教室、图书捐赠、乡村教师心理培训等。通过这些公益行动,平安集团持续提升边远地区学校的教育水平,弥合城乡之间的教育鸿沟。
为了在教育公益领域构建一个更有生命力的模式,2016年9月1日,平安集团成立了国内首支“教育发展慈善信托计划”,该信托计划专注于投向教育领域的慈善项目,首期规模为1007万元,资金全部来自平安集团、下属子公司的自有资金及内部员工的捐赠,不设置预计存续期限,可永久存续。2016年12月,该慈善信托成立后的首个落地项目——湛江市丰背明园小学“网络课堂”正式启动。它将借助互联网平台,以远程网络实时教学的方式,为乡村学童带去先进教育。
平安亦关注到城乡教育差距背后教育资源的匮乏现状。据《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显示,我国的城镇儿童拥有着童书资源的88.9%,而农村儿童只拥有11.1%。这说明,我国存在着严重的农村儿童“阅读缺失”情况。
平安希望小学掠影
自2007年开始,平安集团每年组织开展以捐书支教为主题的“幕天公益”项目,并联合各界杰出人士发起“幕天讲坛”,已走进27所乡村学校,与超过3万少年们进行了智慧分享。2017年1月,平安集团联合幕天公益利用“平安金管家”app平台发起幕天捐书项目。用户通过参加“好书分享”、“门店捐书”、“捐布筹书”等活动,轻松参与公益。平安人寿董事长兼CEO丁当在给公司员工的信中提到,捐书公益虽为小事,但一个社会的善意必从小事开始,继而影响到更多国民。
据悉,为更好得推进教育扶贫事业,中国平安于2017年年初正式成立了教育公益理事会,并由平安集团董事长兼CEO马明哲担任理事长。平安希望,通过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全力提升农村的教育发展水平,深入推进平安式教育扶贫,用教育的力量助力农村脱贫攻坚。理事会在平安金融管理学院设立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全面指导、管理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研究、教学、学术交流等工作,并利用学院的师资、研究、技术及课程资源,提升支教行动的专业性,为农村学校提供专业、优质的教育服务。
脱贫,产业致富是根本之策。但是,钱从哪里来?很多贫困户刚迈出第一步就遇到资金瓶颈,遑论随后的保障问题。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央行《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农村贷款余额为19.4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不到23%,农村村镇银行县域覆盖率仅为54%。
为适应新农村金融发展需要,为广大农村消费者,提供全面、便捷、低成本、个性化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安集团2016年上半年成立了“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委员会(简称“农金会”),逐步建立起“农金会+基层服务网络+高科技线上线下网点”三维一体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兼CEO 马明哲
农金会由平安集团董事长兼CEO马明哲挂帅,重点聚焦四大业务板块:保险下乡、医保下乡、银行下乡及互联网金融下乡,利用两大现代科技重点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一,移动互联网技术,建立少物理或无物理网点模式,降低农村消费者接触门槛,降低服务、交易、运营成本;二,大数据征信技术,增强风险管控手段和效果。
发展农业保险,能帮助农民转移灾害风险,解决后顾之忧。自2013年以来,中国平安积极拓展农业保险、涉农保险等三农类保险,不断优化涉农保险产品体系。目前,平安产险共建设基层农险服务站368个,基层农险服务点1778个。平安人寿共建设县域、乡镇网点1816个,范围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安集团各类农业保险产品累计为4600万户以上农户提供超过1900亿元风险保障额度,累计支付赔款超过7亿元,受益农民户次48万多。例如,平安集团在河南推出的玉米天气指数保险,在传统玉米种植保险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保障程度,增加干旱、降雨等指数保险责任,得到地方政府及参保农户的一致好评,并荣获第十一届保险创新大奖。
医保下乡,能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平安养老险自2013年起先后在全国数十个城市、百余个县区为农村客户提供35个大病保险项目,服务参保人数近1亿。在已覆盖的贫困县区中,将多种农村地区常见的特殊疾病、慢性疾病纳入大病保险保障范围,实现河南、甘肃、广西等省份44个国家贫困县大病保险全面覆盖,累计赔付人次近16万,累计支付大病保险赔款超4.3亿。
农村市场金融机构总量偏少,但互联网金融能摆脱对物理网点的依赖。平安集团利用旗下的陆金所在线平台为农民、农户、小微企业提供小额信贷、P2P、理财等多项服务,将城镇资金引向广大农村市场。陆金所2015年全年的总交易量为15,252.72亿元。陆金所的资金来源70%以上是一线城市,而资金投向超过60%是三线以下城市及农村。
同时,平安集团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新模式推进远程服务点建设,通过利用卫星/无人机遥感,移动终端等先进技术和“互联网+销售”、“互联网+理赔”等新模式,保证偏远地区的广大农村客户也能享受到统一、优质的金融保险服务。平安集团不仅为农民提供了优质的“农险+融资”服务;而且还相应地开展金融普及教育。
平安表示,未来将拥抱“互联网+”与“综合金融+”的时代趋势,持续深耕农村金融市场,使县域、农村居民享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体验,让各种政策红利及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惠及更多农民。
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普遍面临着消除贫困与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95%的贫困人口和大多数贫困地区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和重点保护的地区。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曾在讲话中表示,“加强环保扶贫工作,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扶贫开发和环境保护相统一,让贫困人口从生态环境保护中得到更多实惠。”
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区与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高度重合,多数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境内都包含禁止开发区域。同时,这些地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教育资源缺乏、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属于扶贫开发工作的硬骨头。
做好环保扶贫工作,要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到发展和扶贫工作中,推动贫困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保护环境与消除贫困的内在统一。
中国平安早就意识到生态扶贫的重要性,近年陆续开展“青山绿水”等一系列“低碳100”环保公益行动,以“环保+艺术”的形式倡导环保理念,并通过环保公益的桥梁,建立起城市孩子与农村孩子之间的连结纽带。
1500名孩子们正准备作画
2016年9月24日,由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主办的“青山绿水·平安未来”大型环保公益艺术行动启动。活动现场,中国平安宣布向十所希望小学捐赠价值近100万元净水设备,保障3000名希望小学儿童的饮水安全。
30年来,我国的扶贫方式从大水漫灌式扶贫逐步转型为精准扶贫,扶贫主体也日渐呈现政府机构、企业和社会团体多方合力的良好局面。越来越多像中国平安一样的企业,积极响应党和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整体部署,开展扶贫工作。
比物质贫困更可怕的是精神贫困。精准扶贫的重点是“精神脱贫”。“平安式扶贫”正是从“精神脱贫”入手,紧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线,摸索出涵盖“教育--金融--保险--产业”的帮扶链条。首先,以改变贫困人群的思想观念为基础,捐书,助学,促进教育扶人。其次,以产业帮扶为纽带,发挥金融企业的优势,有效增强贫困农户融资和抗风险能力。由此,“平安式扶贫”与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高度协同,共同促进贫困地区恢复“造血功能”。
难能可贵的是,“平安式扶贫”不是单向的施与受,更是相互平等、共同成长的关系。我国农村人口正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平安在着力扶贫践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把农村普惠金融业务融入自身发展战略,为贫困人群量身研发小微金融产品,弥补自身产品体系的不足,提高企业在农村市场的金融服务能力,多方共赢。
中国平安的实践显示,企业积极参与扶贫既是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表现,也是企业面临的重要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