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古代文献中最常见的神话动物就是“龙”,但在文献中却找不到关于龙之形态的精确描述。《说文》将其描述为:“麟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秋分浅渊。”闻一多将其定义为“交龙”或“两龙“,具体描述如下:“龙像马,所以马往往被呼为龙”……龙像狗,所以狗也被呼为龙。……此外还有一种有鳞的龙像鱼,一种有翼的又像鸟,一种有角的又像鹿。至于与龙最容易相混各种爬虫类生物,就不必列举了。”由于龙的形象非常灵活多变,古器物学家在使用这个词语的时候也非常灵活。青铜器纹样中难以定义的现实动物形象或者无法与神话形象(饕餮等)相对应的动物形象都会被称为“龙”。
可见中国先民因为对自然的敬畏和动物们的灵性,创造出了龙的形象。
龙年的到来我们惯例在新一年的开启创作,由黑眯老师、王佳明老师、二藤老师带着孩子们发挥想象开动双手,营造自己的龙年版画,为新一年孩子们自己家人和朋友们送上最暖意的祈福和愿望。
向左滑动回到活动现场
心心7岁/张褐褐10岁/纪小树8岁/胡桃8岁/郭子熙8岁/岳金果 9岁/焦可桐 8岁/陈思妤 7岁/周梓骐 6岁半/关灵均 9岁/Victoria 10岁 /
William 7岁半/
恩恩7岁/
探探 7岁/shanshan 9岁/王小萌 10岁/
万昊然 9岁/马看看 7岁/徐培源 11岁/周行 8岁/媛媛 12岁/
琥珀 7岁/刘一诚8岁/小角 8岁
在远古传说中的“神”“神人”和“英雄“大抵都是人首蛇身,伏羲女娲和《山海经》中皆是。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写到:这些关于龙蛇原始状态的观念和想象,章学诚提出为“人心营构之象”,是我们的原始祖先们最早的心中之象。也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浓缩着原始人们强烈的情感、思想、信仰和期望。
🌧️ 🐉 🌫️
龙是人们所崇拜的对象,人们在生活中会向龙祈求、祭祀,希望得到龙的庇佑和保佑。
龙被认为有控制降雨的力量。龙及其与雨的联系是中国舞龙和赛龙舟习俗的来源。龙与雨有着密切的联系,干旱被认为是由龙的懒惰引起的。祈求龙降雨在中国文献中很常见。据汉代学者董仲舒所著《春秋繁露》记载,在大旱之时制作泥塑龙,让年轻男子和男孩在泥塑中走来走去、跳舞,以鼓励龙带来雨水。清朝的文献建议将虎骨或脏东西扔进龙居住的池子里;由于龙不能忍受老虎或污垢,龙的池将造成大雨的对象。在中国的许多村庄,召唤龙的求雨仪式仍然很常见,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神,据说会带来雨水,而这些神中的许多都是龙。根据这些故事,每一片水域都由一个龙王统治,每个龙王都有不同的权力、等级和能力。因此,人们开始在全国各地建立寺庙,供奉这些人物。
龙在中国文化中与自然、动物和人的关系都非常密切和复杂。作为中国文化中的神灵和象征,既让人感到神秘和敬畏,也寄托了人们的信仰和希望。
绘本国在龙年也借由孩子们的创作祝大家
天生幸运、天赋异禀!
参考/《美的历程》李泽厚 《艺术、神话与祭祀》张光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