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CDC体验设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CDC体验设计

CDC达人|他用灵魂在指导他的肉体 - Ray

腾讯CDC体验设计  · 公众号  ·  · 2019-04-01 20:5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校园招聘宣讲季。今年准备材料的时候,除了遵循往年套路,介绍我们怎么做设计,怎么做用研,我们做过的项目有多精彩以外,我多了一点点思考:CDC作为一支互联网老牌设计团队,它的吸引力到底在哪里?除了得天独厚可以傍着腾讯这座大山,我们自身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工具方法这些,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在,几乎不能造成什么竞争门槛;而项目成不成,更多看天时地利人和!所以我们讲得最多的这些只是成就CDC的基础要素,而非点睛之笔。

回顾这些年CDC在不同的新领域开荒的过程,我忽然想明白了我们的法宝是什么?现在的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不管公司内外,都不缺机会,更不缺工具方法,但能否把握机会,关键要看团队是否接得住了。而如果战线拉长,甚至变成更长时间的拉锯战的时候,就更要看团队的板凳够不够深了。这跟投资人选择投资标的,常常关注团队多过项目有异曲同工之处。

所以成就CDC的,除了碰上好爸爸和好机遇,最重要最让人自豪的其实是团队和团队里的每一个人。兼容并蓄,博学笃行,爱生活,爱工作,是我们团队的传统品质。于是,我们想把好玩有趣的CDC同学介绍给大家,希望通过这些CDC带盐人给设计同行人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CDC大家长  Enya


这一次,让我们请出第一位CDC达人。


Ray,人称瑞姐。

姐这个称呼,和娘无关。它是朋友和同事的爱称,用来表达他日常相处中的周到体贴,随和热情。


瑞姐爱运动,喜欢潜水,还是个死飞党。


瑞姐爱好摄影,喜欢随手拍下瞬间,留下生活中的美好。


瑞姐喜欢旅行,一年总要出去走个几次。



-   海 -


-   雪 -



-   城 -




-   景 -


瑞姐日常是个段子制造机,熟悉他的人,通常脸上皱纹比较丰富,因为那是笑出来的。
瑞姐很阳光,笑起来,整张脸的每块肌肉,都会夸张到极致(所以他脸上皱纹也比较丰富)。



基于以上,认识至今,我都错误地以为,瑞姐很随便,生活大大咧咧。印象中的他,随性洒脱,没太多所谓。因为对人对己都没有太多成规,所以特别耐撕(nice)。

深聊之后,却发现,完全相反。隐藏在这些表象之下的瑞姐, 居然是一个 绝不随便的男人。



——


“他不是一般人,他用灵魂在指导他的肉体”

姜文评价彭于晏的自律时,如是说。




瑞姐对自己的要求之高,计划之缜密,执行之严格,自律之享受,都让我想起一直超努力的彭于晏(除长相外)。


互联网是个永远拥抱年轻的行业。和这个行业里所有三十出头的少年一样,瑞姐对自己的年龄渐长充满了焦虑。担心自己止步不前,担心自己失去好奇心,担心身体越来越没活力。
可别人的焦虑只是一种情绪。他的焦虑却是行动力。


从旅行,健身,到专业的不甘固守不断创新,都是因此而来。


运动的爱好来自于瑞姐对身体掌控力的高要求。平时的我去健身房还总找借口偷懒。

瑞姐为了边玩边赚钱,考了国家体育指导员。不仅自己练了身体,还去健身房教课兼职。把爱好玩成专业,真是自律到强大。



到深之后,CDC的工作强度日益变大,晚上十点离开公司都被自己笑称成了早退。但再忙,瑞姐也没有停止过运动,还形成了他自己的一套高效运动法。他说自己怕老,怕身体的活力跟不上激荡的脑力。为了不被身体拖累,只能狠狠地累身体。那一瞬间让我想到,《翻滚吧,阿信》里的彭于晏(除长相外),在鞍马上狠狠虐自己时,当时的他应该也是这么想的。



旅行这个爱好也是如此。


他强制自己,再忙,每年都必须出去走走。

比如他朋友圈的一句话: “想法很简单,每年一个地方跨年。除此之外,剩下的都随性。”

每年不同地跨年的仪式感,他说,很重要,会让每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变得不一样。

此外,每年至少两次的旅行,在别处的生活不断刺激着脑神经,让思维保持了高度的活跃。



瑞姐基本走了全国大部分省份。欧洲,北美,澳洲,日韩,东南亚,都有他的足迹。有些喜欢的地方,他会一去再去。旅行过的每个地方都在提醒,世界很大,自我渺小。那些不知道的,不了解的,未曾体验的,吸引着瑞姐,让他获得了一直好奇下去的动力。




看瑞姐朋友圈,就像看一个摄影展。每去过一个地方,他都会根据那个阶段的状态,形成不同气质的照片,整理成长图。这些照片里面或有他自己出现,各种充满力量感的pose,让活力和逼格透过照片传递过来。


我好奇地问他,是不是要花挺长的时间处理这些照片。他说,是。他享受这个处理的过程,希望留下来的每个瞬间,都能通过影像,保留拍照的那个时刻,当下的氛围和情绪。以后等记忆模糊了,翻看的时候,可以更快地把那些模糊的体感一一带回来。他朋友圈里的照片,很少有朋友,即使是合照,他都习惯P掉朋友,只留下自己。他说朋友圈里的公开不分组,会给朋友们带来各种疑问。更重要的是,他觉得这些照片,是他的旅行作品。这是个展览,就要有一致的风格和调性。


(Before)


(After) - 心疼被P掉的两位后排同学


他有着一个视觉设计师的执拗和坚持。坚持只要输出,就得是精品。他说,自己没办法做到和身边朋友一样,随手拍一张就发朋友圈,也做不到把芝麻绿豆大的情绪发朋友圈。他觉得,那些随手的抓拍和转瞬即逝的情绪,很快就会从感觉里消失。这些瞬间的东西,在自己这里都不能沉淀,更不应该放在公共的朋友圈里,骚扰所有朋友。


(Before)


(After)


我想,这个克制而谨慎的态度,就是身边朋友们都和我说,瑞姐永远正能量爆棚的原因。


他总是自我消化负面的瞬间情绪,把最阳光的面展示给大家。就算是旅行中的拍照,他也总是要交出最好的作品。即使只是发朋友圈,只是面对朋友们,甚至只是面对自己,也从不马虎。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希望自己只要输出,就是最好的,最极致的视觉和状态。即使只是留作回忆,也希望未来的自己看到照片,会感受到当时最美好的感觉。



——


“ 摄影就是收藏世界 ”

“ To photograph is to collect the world ”


埃德加·马丁斯 / 艺术家

Edgar Martins / artist



写这些文字的时候,瑞姐正在看展。他微信发给我,艺术家埃德加.马丁斯的一句话,“摄影就是收藏世界。”我知道他想用这句话佐证他摄影的动机。在我看来,瑞姐做得其实更多一些。如果非得用这句话来表达瑞姐的摄影,更贴切的应该是:“摄影就是收藏更好的世界。”



——


不失控,太自律,会影响设计师的创作灵感么?

那些灵光乍现,从哪里来?



我很好奇,设计师,尤其是视觉设计师,感觉是离艺术家特别近的一个职业。如此自律,表达克制而谨慎的瑞姐,是如何做出好设计的呢?聊天的末尾,我忍不住抛出了这个问题。


瑞姐向我解释说,这可能是我对设计师的误解。

“互联网行业中的设计师,更多的是以用户体验为依归,深入到互联网产品中做设计,基于研究方法和工具做迭代,不断摸索市场和用户反馈抓准品牌及运营脉搏。互联网行业中的品牌&体验设计,无不需要层层推导,有逻辑,有根源,有因由,绝不是一触而就,拍脑袋,坐马桶,斜坐沙发就能想出来的。”

这么一解释,我秒懂了,为什么瑞姐是一位出色的设计师。大概就是因为他对输出的极其严格,以及自律到“龟毛”吧。



所有的灵感,都绝不可能空穴来风,而是带着无形的镣铐跳舞。每个需要灵感的职业都是如此。访谈开始时瑞姐说自己其实挺无聊,可能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其实没有自己说的那么无聊。他是把在自律下的激情和好奇,放在了每年的去他乡,行异地;放在了极限运动;放在了骑着死飞各种挑战新速度。他通过这些,体验着在自己控制中的失控,这些失控带来的肾上腺素,已经比普通上班族,多非常非常多了。



——


CDC的朋友们




和所有校招生一样,瑞姐的朋友圈和同事圈近乎重叠。乍听起来有些无聊,事实上却完全不会。CDC是个有魔力的地方,氛围轻松有趣,特别强调多样性。它的土壤,生长了非常多有趣的人。他们能在加班到死的互联网圈里,把生活过得别致又精彩。认同的文化是最好的筛选机制,它让最有可能成为朋友的人,能够在一起工作,也让工作的氛围变得如朋友相处般,既轻松又愉快。



Ray在这里交到了很多可以一起旅行,一起喝酒,一起加班到深夜的朋友。而他自己,也是同事眼里,自律到龟毛,却也乖张到有趣的朋友;是CDC人眼里,有趣,活力,总是激情满满,总能热情四溢的瑞姐。





下期专访,敬请期待



在深圳你能遇见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北京人不算多见,程毅南是一个。

一年前,他毅然离开北京,一路向南,加入CDC用户研究中心,自称用研小程。

但小程是个老成的人。

他有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双专业学士学位。

做过三年投资分析和一年半互联网产品运营。

在知乎平台有55w关注和17w点赞,是心理学话题下的优秀回答者,答题集锦出版为自选集《衣锦夜行》。

3年前,他对自己毕业后选择海归的思考,被多家媒体转载,引发讨论。

现在,回首一年前的选择,他有什么想说的......







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Happy work , Happy life


/


Join us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我们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