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最初定义I、II级导航的初衷并不复杂,相对于航空飞行导航的最初目的只是为了确保飞机能够按照预期的路径飞行,随着行业发展,体量增加,导航的目的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能够满足空中交通管理的要求,以确保大量飞机能够在空域中高效运行。
不同飞机在不同区域飞行的导航性能也不同,显然不能使用同一种空中交通管理的标准,否则就会出现原本可以高效运行的区域牺牲了效率,原本不能高效运行的区域牺牲了安全。
因此就有必要将这些区域根据导航性能高低进行分类,
让高效的保持高效,让低效的守住安全,这是导航分级的最根本目的。
在星基导航还没有在民航广泛成熟应用的时候,最靠谱和最精确的导航方式是地基导航,就是依靠那些我们熟知的地面导航设备:VOR、VOR/DME和NDB来完成飞机的导航定位。
前面定义中所说的
“国际民航组织规定的标准航路导航设施”(ICAO standard ground-based NAVAIDs)
,在这个时期就是指VOR、VOR/DME和NDB这三种导航设备。
而能被这些导航设备信号稳定覆盖的空间区域就叫做
服务区(OSV:operational service volume)
。
在服务区里,使用仪表飞行规则(IFR)的飞机可以依靠这些地面导航设施获取精确的定位,导航性能能够达到较高的空中交通管理要求,保持较小的飞行间隔。
也就是说,飞机在服务区里飞行,就好像汽车在高速上行驶一样。相比其它区域,服务区里的运行可靠性和效率要高得多,而
在这里面的运行就被称为I级导航。
而在服务区之外的区域,没有地基导航设备信号覆盖,或者信号强度不够,是无法为飞机提供稳定的导航定位信息的,这类区域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由于被障碍物遮挡的原因,理论上可以被信号覆盖的区域却出现信号盲区,或者是导航设施倒锥形信号区域间叠加之间中下部出现的信号空白区域,这些区域就是前面定义中提到的
MEA GAP。
MEA GAP特点是范围小,它的大小与高度变化相关,在这里面飞行最多也不会超过一个小时。
MEA GAP虽然不在服务区里,但它在服务区的水平覆盖范围内,并且在I级导航的航路上,可以很快进入服务区,所以在MEA GAP里飞行仍然属于I级导航,这就是前面定义中提到的
使用无关的导航设施的I级导航运行。
另外一种,是指那些因为无法安装地面导航设施而导致没有导航信号覆盖的区域,这些区域通常是指洋区(Oceanic)和偏远地区(Remote)。
在这些区域里,由于导航性能较低,空管无法像I级导航运行一样准确地定位和监控飞机,为了保证飞行安全,飞机飞行必须配备更大的间隔,并采取必要的补充导航措施。
在这些区域里的运行,就叫II级导航。
FAA最早对I、II级导航的定义是在1994年的洋区运行咨询通告中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