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老北京城
老北京城为你介绍最怀旧的老北京人文风俗,提供北京古典建筑的文化解读,为你介绍最正宗的北京小吃和各种美食,提供最详尽的北京旅游经典景点路线规划。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气象北京  ·  森林体验指数预报(2025-2-2) ·  3 天前  
北京吃货小分队  ·  “上海来的,登上北京第1了” ·  1 周前  
北京吃货小分队  ·  自带咖啡店的公园,北京有5家!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老北京城

北京人是这么教育孩子的,京式教育有里有面儿!!

老北京城  · 公众号  · 北京  · 2019-10-19 12:01

正文

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孩子们,打小儿就接受的是京式教育慢慢地,等孩子长大成北京人了,“有里有面儿”也就刻在北京人的骨子里了。

   
    

“京式教育”

 

要说咱北京的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刀子嘴豆腐心自家孩子犯错了,骂起来绝对不含糊。但您放心,骂归骂,但绝不刻薄。

   
    

北京孩子要是在外边打架了或是散德行了,无论原因先提溜回来一顿教育。该严厉的时候,北京家长绝对不含糊,这样孩子才会明辨是非。

   
    

虽说是一顿教育臭骂的,有时候来气了还会给两下子。但北京家长那真是打在你心痛在我身,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跟孩子一块哭的场景经常能看见。

   
但是绝对不会当着外人面管教孩子
    

但是孩子要是做了什么好事,北京家长也不会怎么夸他,只会说:这是你该做的但家长一出门,恨不得逮谁跟谁说自家孩子做好事了。

   
    

北京家长最大的特点,就是会让孩子从小就负责买早点、打酱油这样的小事。倒不是为了能偷那几步的懒,而是让一个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也正因为北京家长这刀子嘴豆腐心的京式教育,让北京孩子们长大成人之后还是讲德行,不能让别人挑眼,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到有里有面儿

   
    

有里有面儿

 

有人说北京人的有里有面儿是北京的规矩,其实在我看来不是。这是北京孩子从小在规矩上悟出来的,但可以说想做到可并不容易!

   
    
有里
 

里,是里头的意思,也就是北京人的内在。大都是小时候就在长辈身上学来的规矩,这规矩也是容括了言行举止,都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只要您讲德行,甭管北京人外地人,都得给您竖大拇哥!咱先来说说这言行举止上的规矩,我要是漏下哪个还得麻烦您补充一下~

   
     
 言行 

见面甭管是碰到谁了,您得叫人;

跟别人说话得说,第三人称

张嘴闭嘴要说:劳驾麻烦谢谢

说话的时候得时刻注意嗓音和场合

行为不能让对方感到不舒服才是最好

...
    
 举止 
 

站有站相,挺胸抬头,直视对方

坐有坐相,坐着不叉着腿,长辈面前不跷二郎腿

女孩子不许歪着身子倚靠在门框上

不能反手给人盛饭或是倒茶倒酒

出去串门绝不能乱翻乱拿别人家东西

入座得等长辈先坐下

跟街坊借来的药锅不能主动去还,得等别人来要

...
      
 饭桌上 

吃饭的时候绝对不能吧唧嘴

长辈动筷子之前,晚辈不能先动筷子

夹菜的时候不乱搅和,多爱吃也不能老夹

筷子不能竖着插碗里

不咬筷子更不能用筷子敲碗

给长辈敬酒的时候杯子要低,怹放杯了自己再放

...
    
有面儿

 

里子是对内在的要求,那这个外就是对外的待人接物了。这个面儿不光是要给足别人面子,自己也得要面子。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道理,可得明白。

   
    

北京有这么句俗语:甭管怎么这,咱大面儿上得说得过去这说得过去也就是既要给对方留面子,也不能让自己丢了面子。

   
    

您别看说得轻巧,但实际上可讲究着呢。咱就说请别人吃饭吧,有句老话说的是:三天为请,两天为叫,当天为提溜您看看,请客吃饭都不是那么容易的。

   
    

要是接待一位特别不喜欢的人,就连一举一动都让您看不顺眼。那北京人可能会在心里骂上两句,但是面儿上还是得过得去,该热情热情,该客气客气。

   
    

所以说,这有里有面儿都是老祖宗一辈儿一辈儿传下来的规矩,时间长了习惯成自然。不少外地友人也被咱带着开始讲究有里有面儿了。

   
要说那还得是北京家长的功劳
    

有里有面儿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别人舒服也希望大家伙儿都能继承发扬咱老北京这些优良传统,既让别人舒服,咱也不能丢了自己的面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