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美国传媒业在平稳发展中亦不乏亮点,技术进步与用户迁移共同推动着美国媒介生态的演进。在技术领域,无人机、新闻机器人、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兴传播技术的广泛运用推动着新闻业和传媒业的转型和创新,其中尤以VR的普及最为引人注目。2016年因此也被称作“VR元年”。
在内容产制方面,美国大选对新闻业和传媒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带动了报业和有线电视新闻业的复苏,另一方面也使传统主流新闻媒体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公信力危机”。在受众结构的变化方面,社交媒体对受众的吸引力日益增加,除了对“千禧一代”继续发挥聚合效应之外,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和大学以下文化程度的人群加入“低头族”行列成为影响2016年舆论走向的重要因素。由政治人物和社交媒体刻意营造和海量传播的“后真相”和“另类真实”对于奉新闻专业主义为圭臬的美国新闻界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颠覆式冲击。
总体上看,2016年美国新闻业和传媒业所发生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深层次的思考,如何重新搭建传统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信任桥梁,遏制社交媒体泛滥的虚假信息对受众造成的误导,成为包括新闻界、新媒体技术公司和公众在内的所有人需要面对的挑战。
1.从“融媒”到“浸媒”时代
2016年全球传媒界已经见证了“沉浸式”的媒介形态具有怎样的潜力。无论是无人机新闻的广为采用,还是“精灵宝可梦”(Pokemon Go)等网络游戏对AR商业化道路的探索,都使得几年前还存在与概念中的诸多传播技术开始成为惠及普通人的媒介产品。
VR技术在2016年实现了井喷式的发展。《纽约时报》继续在VR新闻方面保持领先优势,在2015年底推出难民题材的首部VR纪录片《流离失所》引发轰动后,2016年又推出了科技新闻类的《探寻冥王星的冰冷内心》、时尚生活新闻类的《禅修之旅》等,并在5月宣布与谷歌合作建立新的内容发布平台。
除了新闻领域,VR技术在传媒业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运用。谷歌推出了VR教育计划(Expeditions),与多所美国学校合作,利用智能终端、硬纸眼镜(Cardboard)和APP应用软件普及“沉浸式”的教育。帮助学生丰富其学习体验。美国的一些房地产公司也开始利用VR技术推广“虚拟看房”的业务,帮助用户实现异地看房。
VR技术的核心特征可以归纳为 “3I”,即沉浸(Immersion)、互动(Interaction)和想象(Imagination)。从传播理念和效果上看,VR技术将给传统媒体和新兴的数字媒体带来新一轮变革的机遇与挑战。传媒业将由“融媒”时代进入到为受众提供更深层次的体验和参与的“浸媒”时代。
2.主流媒体如何走出“双重困境”
2016年美国大选结果再次印证了马克思的名言“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这句话也适用于传统主流媒体。八年前《纽约时报》那篇将奥巴马送上总统宝座的经典社论言犹在耳,今天由主流报纸和电视台组成的一边倒的“舆论矩阵”(支持希拉里和特朗普的比例为57:2)竟然无法影响选情,不禁让人产生“今夕何夕”之感。
特朗普利用个人化、情感化的推特聚拢人气,在当选后实施“咆哮执政”,他敢于与传统主流媒体“开战”的底气正是看准了后者所处的双重困境。首先是“生存困境”。过去15年间,报纸广告收入从约600亿美元跌至200亿美元,几乎将此前50年的收益全部抵消。更为严重的是,传统媒体也陷入了“公信力困境”。据皮尤中心的统计,在尼克松执政的1970年代,公众对美国媒体的信任度达到了70%以上的峰值,而2016年则跌落到了32%的谷底。
在今年进行的美国大选中,美国媒体呈现出了“一边倒”的态势。包括《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等在内的美国主流媒体一致选择为希拉里背书,绝大多数民调在选举前的最后一刻也预测希拉里的当选。但大选的结果给了美国传统媒体以当头棒喝,也促使美国媒体人开始重新反思自己的角色。
数据显示,希拉里赢下了绝大多数大城市的选票,而特朗普的选票则主要来自大城市之外的郡。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美国的主流媒体几乎一致看好希拉里胜选,因为已经高度“大都市化”、“精英化”的他们很少关注大城市之外的民众在想什么。媒体民调也低估了来自中西部铁锈带(Rust Belt)的白人蓝领对特朗普的支持程度。
《纽约时报》主编迪恩·巴奎特(Dean Baquet)认为,纽约等大都市聚集了大量的知名新闻媒体,但它们没有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整个国家并与来自不同背景的民众,特别是偏远地区“草根阶层”进行沟通。可以说,精英与普通民众的脱节最终导致了媒体对民意的严重误判。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媒体(Local media)的复兴就成为了美国传媒业未来发展的题中之意。重振美国的地方媒体能够使得媒体更好地了解底层民意,重塑主流媒体在社会舆论中的公信力。
3.后真相时代重塑新闻伦理
牛津词典在2016年末将“后真相”(post truth)评选为年度词汇,也使得这个概念进入到了公共话语场中。所谓“后真相”是指相对于情感及个人信念,客观事实对形成民意只有相对小的影响。情感因素对传统基于事实的舆论形成构成为挑战。
这个概念在2016年中反复出现,从英国脱欧、意大利公投到美国大选,情绪化的民意取代了严肃的政治讨论,占据着舆论的中心,并被特朗普进一步发挥为“另类真实”(alternative realities)。在美国大选中,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场域表现出巨大的差异。主流媒体对希拉里一致看好,而在社交媒体上,特朗普则更加受到网民的欢迎。在大选期间,脸书上出现的“教皇支持特朗普当选”“希拉里向伊斯兰国(ISIS)售卖军火”这类假新闻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一些虔诚的选民对候选人的支持。这种明显的假新闻能够广为传播,很大程度上就是迎合了民众的情感需要。一方面是传统媒体公信力的下降,另一方面是社交媒体“回声室”(echo chamber)、“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等负面功能加剧了社会群体的撕裂,威胁到了美国民主政体的根基。
尽管从数量上看,脸书的“新闻推送”(newsfeed)栏目的假新闻不到内容总量1%,但2016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确实暴露出假新闻和误导性内容的危害性。令人欣慰的是,这个问题终于得到了广泛的重视。2016年底,一再坚称自己是“技术公司”而非媒体的脸书在舆论的压力下开始招聘“新闻总监”,向应对“后真相”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大选期间因对“假新闻”泛滥态度暧昧的脸书和谷歌等新媒体机构也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通过改进算法设计和加强人工监测等手段强化了新闻真实性的核查和高品质新闻的推送,同时也给了传统主流媒体注入了内容生产的动力。在特朗普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手打击假新闻、重塑新闻伦理和强化传播规范将会成为2017年美国乃至于全球新闻业的新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