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精准药物
靶向药物,精准治疗! 我们重点关注靶向药物开发及治疗有关的【新药物】、【新靶标】、【新机制】、【新方法】、【新突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精准药物

【JMC】工业界的药物化学团队发文章越来越少了

精准药物  · 公众号  ·  · 2025-04-08 06: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DOI: 10.1021/acs.jmedchem.5c00842

侃侃而言  学以致用


近日(Apr. 2nd),来自 Jnana Therapeutics Dean G. Brown J. Med. Chem. 发表社论,讨论工业界的药物化学家发表论文的重要性。

Dean AstraZeneca 工作 20 多年,之后加入 Jnana Therapeutics 5年多,目前担任 Jnana Therapeutics 的 SVP和研发负责人。

在 30 年变迁里,来自工业界药物发现的论文发表占比越来越少,社论观点中分析了可能的原因,以及讨论了文章发表对于行业、企业、个人的好处,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原文开源,文末点击 “阅读原文” 可直达原刊地址。


01

纵观 30 年变迁



论文发表 是一个工业药物化学家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里,这也是众多大型制药公司的普遍观点 ,职业发展往往用与获得外部科学知名度和认可有关
然而,如下图,在过去 30 年里,来自工业药物化学家的手稿正在逐年降低,这里工业界包含大型制药公司、生物技术公司、CRO、软件公司等。
在这期间,隶属工业界的作者数量下降了 78%,而来自学术/政府机构的作者数量增长了 137%。而在这 4 个不同的时代,在 J Med Chem 发文 Top 10 的排名变迁如下表,从 1993 年的 6/10,到了 2023 年, 这个排名里已经看不到了工业界名单,他们是不再爱发文章了?还是说发文更困难了呢?
在 2020 年刊载在 J Med Chem 上的另一篇统计中(统计时间跨度为2009-2019),在 7 大药化期刊( JMC;  EJMC; BMC; BMCL;ACS MCL;MedChemComm; ChemMedChem )上发文的 23 家药企发文数量排名如下图。
(Ref from: J. Med. Chem. 2020 , 63 , 14336−14356;
DOI: 10.1021/acs.jmedchem.0c01159
在本篇研究中,作者分析来自工业界的发文少了,可能有以下原因:
1.1 涉及专利发明披露或商业机密的担忧
发论文可能泄露专利或核心技术。企业通常只在专利申请后或项目终止后才敢公开数据。但现实中,90%以上研发项目中途夭折,这些“失败案例”本可以成为宝贵经验,却因过度保护被埋没。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在公共领域披露潜在可获得专利的发明可能会使其丧失以授权专利形式获得 IP 资格。专有科技或技艺也可能作为“门派秘籍”,在公司内视为机密,永远不会公之于众。
因此,工业界团队的大多数出版内容,要么是在专利申请完成之后,或者是在专利申请公布之后(一般最早申请日期后的18个月),抑或是确定某个项目对组织不再有价值之后。
然而,即使如此有专利保障,过早披露也会承担风险(无论风险大或小),发表即会使他们的潜在的竞争变得悬而未决,因为行业内似乎公认这么一个“真理”—— “开发新药最快的方法就是从现有的药物开始”
恒瑞近期授权了 HRS-5346 给默沙东独家开发、生产、和商业化,获得了 2 亿美元的预付款,并有资格继续获得最高可达 17.7 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获批后净销售额的特许权使用费。如下图,我最近正在深扒这篇关于脂蛋白a (Lp(a))的有趣的故事,专利上的布局、破解、竞争,也是非常有意思呢。
回到今天的话题。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披露和发表失败或停止的项目也是对公司有益的,它可能会带来潜在的合作,吸引“它山之玉”,也有可能使项目重新焕发活力,死灰复燃。
在很多情况下,项目失败的原因可能因为当前技术的局限性,披露这样的研究成果和进程,一方面,可以作为重要的研究案例,为药物化学家提供重要的学习机会;另一方面,也是促进技术迈进和发展的切机。
在一些情况下,发表对于招商引资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提高公司在投资者或者潜在合作者心目中的形象,例如很多的规模小的生物技术公司,一方面研发管线少,甚至只有一条,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在研发进程的某一个环节,把它卖个好价钱。
1.2 怕帮助了对手
同行竞争激烈,公开数据可能让对手少走弯路。但讽刺的是,许多已发表的案例其实早已申请专利,或项目本身已被放弃。这些数据反而能帮整个领域验证靶点、优化策略。
1.3 完整数据欠缺
很多情况下,项目一叫停,团队解散或公司倒闭、样品丢失、数据残缺是常态。化学家常要“考古式”翻找陈年化合物,甚至求爷爷告奶奶补实验,最后发现数据根本不够发论文。
1.4 公司不鼓励
现在很多企业认为发论文“不赚钱”,审批流程繁琐,还要占用工作时间。没高层支持,研究人员想发论文堪比“孤胆英雄闯关”。
费时费力,又没有“绩效”,谁又愿意干呢。 除非像我这种,在企业里“经常摸鱼之辈”,又有实力够硬的领导照着 。依稀记得我的 Supervisor 问过我 “ 你团队的同志们怎么看待发文章和署名?
那当然是多多益善,但前提是要有“绩效”可拿,有钱又有名,谁不愿意干呢。因此,有一年我主持连续发了五六篇文章,还有相应专利申请。一个大的企业如果想要发些文章,那简直不要太快!!!当然,你要遇到一个好领导。
1.5 都是CRO “惹的祸”
研发外包给CRO(合同研究机构)已成趋势,但 CRO 往往无权发表成果。药企内部化学家减少,发论文的动力自然下降。

02

发论文到底有啥好处?



2.1 对行业
促进行业整体发展、进步。
临床候选药物中,超40%灵感来自已发表研究。从大公无私的角度来说,公开失败案例能避免同行重复踩坑,加速新药诞生。你的发表便宜了别人,他人的发表在某个时候也会便宜于你。
一个齐头并进的创新环境、分享温床确是难能可贵。
2.2 对企业
提高公司的科学声誉。
像辉瑞、默沙东、诺华、阿斯利康、罗氏等巨头,已将发论文纳入了企业文化。高影响力论文能提升企业声望,吸引投资和人才。 发表关键技术突破(如临床数据)可为融资铺路。
如近期,关于默沙东的 MK-0616,他们连续发表了整体的化学和生物催化工艺路线、关键中间体的合成优化工艺,去年他们还发表了早期发现、先导化合物优化的路线。 见文末相关分享
再比如辉瑞,他们几乎将每一年的新药合成路线的反应汇总、发表,成了为一位热爱药物研发的研究人员最认可的作品。 见文末相关分享
2.3 对个人

论文是职业跳板:拓展人脉、增加知名度、跳槽加分。

写综述也能练手,还能训练思维,以及训练信息收集能力。

以我个人的经历而言,当初我作为一名学生新兵蛋子,出处茅庐,碰到一位大佬给了 我两个忠告
一是,“ 多看 J Med Chem 文章 ”;
二是,“ 工作就是偷师,多向身边的人学习优秀的习惯 ”;
我始终铭记在心。老板给你发工资,一方面你要对得起那份薪水,另一方面,你更要对得起自己的青春。天下无不散席之宴,关键看是“喜宴”还是“悲宴”,而最终你能带走的,仅有经验、声誉、和圈内的口碑。

03

总结与展望



工业界不发论文也能混,但发了绝对血赚。
如今40%-50%新药是“全球首创”,这些突破离不开药物化学家的智慧。论文不仅是履历上的装饰,更是推动行业进步的燃料。与其把数据锁在硬盘里生灰,不如让它为科学添把火——毕竟,患者等不起。
怎样让工业界更多的发论文呢?
1、有一个好老板、好领导、以及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我可不是说所谓的狼性文化)。好的领导决定了工作氛围,也决定了学术、创新氛围。
2、打工人要多为自己想想。有时候脸皮要厚、心要恒、心要细。项目失败了不可怕,总结经验,以及要是能够发表,将是宝贵的财富。
3、多写写东西,不管它好不好,你就发。嫌发论文麻烦,你可以写博客、写公众号,写着写着感觉来了,朋友多了,交流的渠道也多了,碰撞出火花,没准也能发篇不错的文章。

声明:发表/转载本文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据此内容作出的任何判断,后果自负。 若有侵权,告知必删!



长按关注本公众号


粉丝群 / 投稿 / 授权 / 广告
请联系公众号助手
觉得本文好看,请点这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