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补看一本科学史的书籍《Gene An intimate history》,读到书中写到达尔文在提出进化论时的一个疏漏,忽觉可以从这故事之中得出些对于我们每个人的进步都有所助益的启示,故先讲故事,再说说我的评论。
在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的时候,他对遗传的规律是不清楚的,虽然他和种豌豆的孟德尔是同时代的,但达尔文多半是没有看过孟德尔对豌豆实验的描述的,即便看过,也无法意识到其具有的普遍意义。达尔文的数学一直不好,所以他在物种起源中并没有多少数量性的分析,所以当他碰到一个拿着数学武器来踢馆的人时,就容易一下被打懵了。
假设一个岛上的人都是矮个子,现在岛上来了一个高个子的人,高个子的能摘到矮个子摘不到的果子,很快就成为了这个岛上的国王,能养活更多的孩子,那么这个故事的结局会是怎样了,是百年以后,这个岛上全都是高个子了吗?但情况没有这么顺利,由于岛上绝大多数人都是矮个子,那么即使高个子第一代子女还能保持中等的身材,但等这些中等个子的子女和矮个子再生下后代,他们的身高不是和矮个子差不多了吗。这么说来,即使高个子有明显的生存优势,那么由于blending 的存在,那么在我们假设的小岛上,高个子的基因即使由于突变而产生,也不过是进化过程中的一抹浪花,无法真正改变这个岛上的人群。若真是这样,那对达尔文的进化论,确实是致命的一击。
在原来的故事中,不同的性状是黑皮肤和白皮肤,我为了避免种族问题,将其改成了身高。但当前的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身高的不是一个基因,而是5000个基因的共同作用,而影响肤色的基因数,则明显少得多。所以原来例子中的肤色,确实更加适合接下来的分析。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罗辑思维讲“平庸之恶”的一段话。为什么会想到这里,是因为人们会觉得自己的努力不重要,自己的改变也会由于周围人的无视而无法改变世界。每一个渺小的,早上励志从明天起改变自己的人,多半会在晚上想到自己不过是上述故事中的那个高个子,即使自己改变了,也得到了更多的成绩,但这没有用,喝鸡血状态下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坚持不了多久,明天我是群体里的“高个子”,是最努力的,第二天受了身边的人的影响,就变成了那个“中等个子的”,再过几天,不又变成了矮个子吗。
对遗传学稍微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怎么去帮达尔文接招。因为现实之中,高个子和矮个子生下的后代不是中等个子,而是一半是高个子一半是矮个子(假设身高是由一个基因决定的,且是显性遗传,已经最初的那个高个子是杂合子)。在这样的设定下,高个子的基因如果有明显的生存优势,是可以在几代之类传播到我们故事中的那个岛上的。
那这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启示了?先看看一个很励志的图
很多人看到这里数字间的大小区别,却没有想到吧37.8和0.03乘起来,也就是问问自己,如果自己用一年的时间精进,下一年却堕落,那么两年后结果是怎样了,答案是还比一年前稍微差一点。这是可以在数学上证明的,当a>b时,(a+b)^N *(a-b)^N
所以我们在追求自身精进的时候,首先要改变的认知就是我们以为的未来的自己是从何而来的。没错,未来的自我既取决于当下的自主决定,又受到周围坏境影响。但未来的自我不应该是两者影响的平均值,若你是这么想的,那么抱持着这样想法的人即使知道了什么是有益的,也无法进步。他们知道运动有益健康,第一周励志每天走1万步,但看到身边的朋友都不动,第二周就只走5千步了,然后没多少时候,就回到了不运动的状态。
有的人看到这里,觉得那想要精进的人这时要做的就应该是换个环境。但换环境不如换心态,大公司病不是某一个地方某一个行业的局部现象。你如果能认识到环境对自己的影响不是让你从众,而是作为反馈,指导你做出决定的,那么你即使做不到出污泥而不染,也能避免自己泯然众人。
自然为了让进化继续下去的机制,是将每一个基因当成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只要这个基因能帮助他的承载者更高效的将自己传播出去,那么这个基因就能在当下的环境中获得优势。不管这个基因是否对个体有效,其在下一代中都会是非黑即白的,而不是位于灰色地带。这个机制会给我们第二个重要的启示,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也不应有缓冲带。你要求自己每月读一本书,就不能因为环境的原因变成读这本书的解读版,如果总是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那么也无法实现知行合一。
总结一下,回到这篇小文的初心。听书的时候,恰好听到科学史上的一段趣事的那一天,我正好看到的朋友圈分享的罗胖讲平庸之恶的话,这段话深深的打动了我。我一直再想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让自己陷入这个当下最普遍的”现代病“,从达尔文的失误说起,还想到了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
再次放上这张图,是为了引出我觉得我们每个人能够给自己打的一针预防”平庸之恶“的疫苗。既然是疫苗,就不会是抽象的多想多读书,而是具体的可以执行的高频行为。比如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写邮件,需要回复邮件,而你能不能在写邮件的时候将事情说的简洁有环环相扣了?你能否在会邮件的时候考虑到收件人阅读的方便?这都是即需要思考,也需要相关的知识储备的。而这些,我们若想避免浑浑噩噩的混日子,每一天都需要进行N次的思考,都可以进行量化的考察。若想要精进,你可以去看看自己过去发的邮件,看看自己那里写的不够好,那里需要改进,即使你觉得写的很满意的邮件,你要问自己,如果是自己现在重新去撰写或回复这封邮件,会怎么去写,会不会写的更好。
富兰克林学习写作的方法是将读到写的极好的文章,将其中的观点句子抽出来,搁置几天后,用自己的话讲文章重复出来,看看自己写的和原文有多少差异,自己写的哪里比不上原文,是段落的组织不够流畅,还是语言不够通顺,是对论据的分析不够到位,还是写的不够生动有趣?通过不断的重新去改去重写,直到自己写的能比得上原文。这个方法要想起作用,也需要能将一篇文章不是作为一个整体,而是针对文章的不同类型打分,正是这样的评价方法,避免了本文所说的blending的影响。假设富兰克林使用这样的方法去练习写作,但只是给原文打个100分,再给自己复述的文章打个总分,然后对自己要求也不严格,觉得自己起点低,基础差,只要能达到80分就复述下一篇文章了。这样做的结果读者自然猜得到,不管重复了多少遍,复述了多少篇文章,都不过是低水平的重复,并没有相应的提升。但是认识到假想的故事中的失误容易,看到我们自己的问题就难了。
码字不易,支持原创
扩展阅读
绞杀榕,黏鸟树自然界的生存之道能教给我们什么
别让我们的谈话进入到马尔科夫链的状态
将每句的大意
摘要记录下来,搁置几天后,再用自己的话把文章复原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