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柳叶刀财经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专注公司基本面分析,包括但不限于主营业务、护城河、内生式增长、财报、管理层、公司产品、行业等等。
51好读  ›  专栏  ›  柳叶刀财经

会员精选答疑8:请刀哥介绍香港保险,值得不值得配置

柳叶刀财经  · 公众号  · 金融 保险  · 2025-03-24 22:3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分析了香港保险受到内地富豪追捧的原因,涉及收益率差异、资产配置方式、不同地区的投资策略以及风险提示。也介绍了香港保险公司如保诚的投资策略和目标市场,内地与香港保险的差异以及港险产品的高收益背后的机制问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香港保险吸引内地富豪的原因

香港保险收益率高于内地,尤其是储蓄型保险;港险产品投资范围广,能够获取更高收益;内地与香港保险在资产配置、投资范围、收益率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观点2: 香港保险公司如保诚的投资策略和目标市场

保诚等香港保险公司以亚洲市场为主,尤其是中国内地、香港、新加坡、泰国;其投资以政府债券为主,同时也配置股票、物业和另类投资;其资产配置相对稳健,但收益也不错。

关键观点3: 内地与香港保险的差异

内地保险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而香港保险可以全球投资;港险产品收益由保证部分和非保证部分组成,存在不确定性。

关键观点4: 风险提示

投资者在购买港险时需谨慎对待高收益承诺,理解产品结构和风险特征,避免盲目跟风。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有会员同学问到了香港保险。今天我们来分析下。


其实 有非常多的大陆人去香港买保险,特别是有钱人。今天我们谈谈。



为什么有钱人拼命去香港买保险?去年内地一位45岁富豪一次出手3.6亿在香港买了一款储蓄型保险。去年暑假,香港迪士尼排队人不算多,但各大保险公司被内地游客挤爆,签约、缴费排起了长龙,一等几个小时,80%的人都操着内地口音,而且时不时爆出来几千万甚至上亿的大额保单。你可以不相信有钱人的人品,但得相信他们的嗅觉。


内地储蓄型保险比如增额终身寿的收益率2.5%左右,香港7%左右。看这张图,内地收益率抬高一点按2.64%算,港险压低一点按6%算,同样100万保费,20年后,内地账户价值160万,港险286万。如果是70年之后,内地账户只有698万,港险是9925万,差出去快一个小目标了。





只要时间足够长,坐等复利威力狂。



虽然都是储蓄类型保险,但内地险和港险是两个物种。最大区别是投资范围不同。



内地保险公司投资权益类资产, 比如股票、私募股权的占比一般不超过20%,大部分都投在债券类利率低但安全的资产上。


而港险权益类资产的投资比例没有严格限制, 实际比例一般40%-50%,有的甚至百分之七八十。随着经济周期做灵活调整,就卷投资眼光和能力,收益率竞争拼到7%的小数点后面了


我说的再直白点,你去香港买保险,就看这家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了。你的复利多少其实跟这个是有很大关系的。


香港很多上市公司都有披露自己的投资情况,比如保诚有50%左右在美国国债,最近这几年即使是美国国债收益,天然也比较有优势。


以香港保险上市公司保诚为例子,大家也可以先看看这个公司的走势:


对投资人来说回报不好。但买了保险的人还不错。


1)商业模式


我们需要先了解下保诚公司的商业模式,总结起来,很简单。


所有的商业模式都是围绕保险业务为核心。即大家拿自己的现金去购买保诚的保险,保诚拿着大家的现金去投资,通过多元化产品线、多渠道分销网络及长期资产配置策略实现盈利。


说的再直白点,大家把钱给我刀哥,刀哥给大家做资产配置,每年给大家分个6%。


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这是可以实现的。毕竟只要你不乱搞,每年有个6%以上的收益,问题是不大的。保诚胜在他是英氏公司,本身公司传承、合规、积累都做的很好。所以,可以做到真实收益高于6%。


在我们资产配置课程中也提到了,无论是诺贝尔基金会,还是挪威主权基金,年化都是高于6%的。


保诚主要的目标市场是在 亚洲市场 (尤其是中国内地、香港、新加坡、泰国),客户群以中产阶级为主。产品主要是

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及资产管理 三大板块。 营销主要是通过代理以及银行保险渠道。





2)资产配置(配置什么)



看最新的截止到2024年半年报数据: 保诚的总投资资产规模增至1519亿美元 ,较去年同期增加了60亿美元。




政府债券基本上是美国国债以及一些其他国家的国债为主。公司债券需要考验团队投研能力。这方面保诚应该是专业的。


另外,股票类它偏重的还是低一些美股、欧洲等。过去很多年,美股涨幅都不错,这也是保诚收益很高的原因。


还有就是投资一些物业,物业以及另类投资,有稳定的分红。


其他的一些投资也都有,主要是为了对冲一些风险。


所以大体上你去看保诚的投资,相对是稳健的,但这收益也不错。20年以上分红产品的实际平均内部回报率达6.32%复利。



3)内地保险、香港保险的区别



所以港险这么受欢迎是有道理的。因为回报确实不错,特别是对比现在国内2%的理财收益。


这里面其实有机制问题。内地保险公司海外投资占比一般不超过3%,但港险可以百分之百全球投资,哪里有投资机会去哪里。 比如过去几年美国加息,美债收益率高达4%以上,港险产品都大比例配置了美债。而国内一直降息,我们的债券收益率不到2%了,内地保险产品大量配置内资的债券,收益率肯定低。


以中国人寿为例, 它在香港和内地都设有公司,中国人寿在内地的投资超过70%在固定收益类产品上,大部分买的是定存和债券等。但国寿香港分公司,虽然也有81%以上的固收类投资,但投资区域上,美国和欧洲的占到70%以上,这几年美债的高收益就吃得很爽。


由于内地资产荒,2023年上半年内地居民的新增保费飙升到319亿港元,同比暴涨5806%,相当于每天有1.75亿资金跨过深圳河。


热度一直维持,去年前三季度,香港保险长期业务的新增保费1696亿港元,其中466亿港元是来自于内地居民,占总量27%。一位做港险业务的明星经纪人,说去年陪很多高净值客户去香港买买买,光保险佣金就挣了上千万。


但是,买港险也不都能有6-7%的高收益 。之前也有上千万买了储蓄险,三年后发现实际收益比一开始演示的少了30%,这才发现保单上有一行小字标注的"非保证收益",她感觉吃了哑巴亏。


这就是港险的另一个大不同。内地储蓄型保险收益率低,但所见即所得, 而港险的高收益并不是确定的,它的收益由保证部分和非保证部分组成。比如有些分红型产品写进合同的保证收益在 0.5% 至 1.5% 之间,剩下的都是非保证部分,也就是说总收益的90%以上不承诺,所谓7%的收益叫演示收益,不保证最后一定有



根据2023年数据,有60%的产品完成了演示收益。一般地,持有的产品时间越长,收益率达成的概率越高。


最近一条消息让港险再次上了热搜。 从 今年 7 月 1 日起,美元等非港币保单预期 IRR,或者叫预期收益率的演示不得超过6.5%,港元保单不得超过6% 。这让人瞬间回忆起国内增额终身寿险收益率从4%一次次下台阶时,无数人赶末班车的情形。香港的保险经纪人们高喊“赶紧上车,错过这一波,损失上千万”。


港险下调收益预期与美元降息有关,同时也想让卷得过分的市场恢复点理智 。防止为了更高的0.01%,去搏高风险。就像比赛有人想超近道,可能掉进沟里。所以,大家都别太卷。


这对保险公司和行业来说,算是松松缰绳。政策一出,有的公司趁着政策执行前,出台了一些特别诱人的产品,想再收割一波流量。还有某公司推出了2年交的储蓄产品,预缴首年直接给6.8%的存款利率。 内地之前资产荒让港险显得特别香, 但随着A股港股这波上涨,内地投资者好像不那么焦虑了


各位会员朋友们,如果就想配置港险,提供两条建议:第一,把它当作资产配置的甜点而不是主食,控制在家庭金融资产的20%以内。第二,看清楚保证收益的部分,分红就当是火锅店的免费冰淇淋,有则惊喜,无则正常。


如果您自己有很强的资产配置能力、投研能力,能做到年化收益高于6%,完全可以更多的资产通过自己来配置。实际上香港保险更多的资产还是以国债为主。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全球资产配置课程,参与每月至少2场刀哥内部直播,以及公司基本面分析框架课程等等权益的读者,欢迎下图扫码购买“刀哥年度会员”(购买时留下您的手机号,小助理会添加您进微信群)。更多年度会员内容介绍参考海报:



最后,感谢大家的点赞、在看、转发,您的点赞、在看、转发是刀哥更新的最大的动力。


免责声明:本文是个人投资分享,文中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不对各位构成投资建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