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
发布学院新闻报道,预告,通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艾儿天空  ·  阅文2024年会将于2月28号在新加坡圣淘沙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

嘉宾对话 | “以美润心”艺术疗愈美育工作坊访谈回顾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  · 公众号  ·  · 2024-05-30 17:39

正文

BNU珠海校区美育中心

aesthetic


美育工作坊系列

“以美润心”访谈回顾

“以美润心”活动嘉宾访谈


艺术,高雅而又神秘

在艺术疗愈这一新兴事物下

更显得高深而又莫测

理解作品,是自我的开拓与提升

超越琐碎,是灵魂的疗愈与升华

艺术,普通而又透明

在一场艺术疗愈盛宴后

成为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又一窗口

接受治愈,开启别样人生

感悟生命,以美浸润心灵

于艺术中释放,在体验中感悟

润物无声,与美携行

别开生面的艺术疗愈后

且看,嘉宾们对于艺术的别样见解


+ ✦  +

Q: 舞动疗愈如何被应用于表达情感、释放压力?



艺术治疗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特聘教授

美国认证高级舞动治疗师、高级心理咨询师

美国AMITA行为医学院艺术治疗中心首创主任

曹晓乔



在这场活动中关于舞动疗愈我设计了两个主题,分别是节奏性舞动和镜像舞动中对理想的确认。

节奏性舞动 中,参与者可以用节奏舞动来清空大脑。 通过多年教学,我发现现在的孩子们的精神压力很大,他们的大脑有很沉重的负担,所以我选择用节奏性舞动来 清空大脑、升华精神境界 ,这是一个转化层节奏。

在实践过程中我看到一个共性:学生一开始是都很紧张的,从流动不起来,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成一种混乱的状态。但是从混乱开始就有了一种质的变化,那些很拘谨的同学已经开始放空了,到苏醒的时候,有几个特别紧张的同学会拍拍自己的脸,而很活跃的同学在音乐中真的放空了。我可以看他们表情和身体都是有变化的,从动作的变化中也可以看到同学们心态的变化。

然后第二个主题就是在 镜像舞动中确认理想

“我是谁?”“我想成为谁?”这是年轻人的一个很重要的主题。现在这一代人多是 希望能够对自己有所认知 。所以他们需要在这种探索中找到“我是谁”。他们通过镜像舞动来看到自己,确认自己,不断地找到自己。

在这里我也运用了空间的语汇,因为有的肢体语汇是很局限的,需要从空间层面来解释。空间力度的扩展还是很轻微很细小的,那么就需要去用力探索,学生自己实际上也是有这个潜能的。随着不断地探索,他们可以发现自己的潜力,也可以找到一种平衡,让更多的人认识自己。我最后用的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首歌,能够在这里激发他们的理想,这个理想就是生活中我们最开始接触到的,例如你想甩掉的负面情绪、想要的正向反馈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在这一节点下,同学们能够明确注意到自己想要什么,由此再激发“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思考。由此,大家的正能量就被调动起来了,这便是能量的转变。


+ ✦  +

Q:本次活动对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有哪些积极影响和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教育心理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张军



我觉得非常重要的还是给学生们打开一扇窗,让他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我们从心理学的视角的来看的话,人类不仅有头脑,还有肠脑,有胃脑,有皮肤脑,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也可以决策、思考。我们在生活中总会有一些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便很可能在我们的身体里留存下来。

因此,我们在去帮助同学,包括帮助我们自己的时候,可以用我们身体、情感的一些策略来助人或助己。


+ ✦  +

Q:从色彩心理的角度谈谈您对本次活动的想法。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副教授,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 李捷生

色彩通过光的作用及物体反射而形成,而人的感觉会因心境不同而感觉不同。绘画者通过借助一定的造型,或具象,或抽象,使用不同的色彩,师从内心,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难能可贵,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释放的目的。通过绘画这个艺术形式,滋润心田,是一次轻松而充实的体验。


Q:您认为绘画这一艺术形式应如何应用于艺术疗愈之中?


通过色彩、线条、画面来表达学生们的内心。它也许是抽象的,也许是寄托某一种迹象的。但是这种表达是 真正地发自内心 的。

在这种表达过程中,有些是难以用言语、肢体去表达的,那么它就通过寄托在绘画类层面之上去进行自我表达,这也是一种释放,而且也是对内心的另外一种体验和筛查。我也希望同学们在日后生活中能够继续尝试。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教师,抒情男中音,留美声乐表演博士 赵晓阳


Q:“人声表达”如何应用于艺术疗愈中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人声是每个人自带的乐器,并且每个人的音色都是独特的唯一的。这就是人声的独特之处,可以说人声是唯一能够直接表达个体情感的乐器。因此,我们在此次活动中特意加入了人声表达的环节。活动中我们帮助同学们进行了一些呼吸调节的练习、音量强弱控制的练习、音色明暗变化的练习、以及声音与气息结合而进行的声音能量释放的练习。最后所有的这些人声练习与同学们都熟悉的李叔同所改编的歌曲《送别》的旋律融合在一起,由老师带领同学们用自己独特的声音进行个人内心情感和情绪的释放。达到积极的心理调节的作用。

Q:对于本次活动您有什么看法?


音乐、舞蹈、绘画三种艺术形式完美融合。从开始的指尖互动,到绘画,再到最后的舞动环节,音乐自始至终贯穿整个活动。它不仅作为背景音乐来使用,更重要的是不同风格、节奏和速度的音乐片段可以用来帮助调节参与者的心理色彩,让参与者更好的融入到绘画和舞动的环节,促进他们释放压力,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科技融合创新中心主任助理 朱聃

Q:作为活动的总导演,请谈谈你对策划本次活动的理念


“以美润心”活动的设计理念是将美育与艺术疗愈相结合,这是一种双向奔赴的体验。在体验中同时涉及美育和心理健康建设,就像两条腿走路,能够全面地培养人。我们以学生或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出发,让他们有内心的感受。我们将音乐、舞蹈、绘画、心理学结合起来,尝试通过“以美润心”原生艺术的形式,将艺术与心理相结合的理念注入每个环节,探索如何通过艺术的力量促进个体的情感释放和心灵成长。我们把“ 润物细无声 ”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在这一过程中,应用该手段逐步培育出更加坚韧和充满活力的精神力量,体现“以美培元”的探索性实践。



Q:那么您对本次活动有什么期待呢?


在开展的两次以美润心活动中,我解开了心中的一些疑惑,也一直在努力朝着“ 创作治疗 ”这个方向不断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我自己的初心是始终没有改变的,很多老师和专家都对活动的开展有很高的支持和期待。其实说到底,所谓“把活动办好”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像张老师说的那样,获得一个新的窗口,他通过这样的一个窗口,能够找到生活当中的另一种方式。而且这种活动不能只有一次,因为我觉得那样对学生的影响并不会有很大。但是每一次活动都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心中的一个结,长此以往,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成长。

通过一次次的艺术疗愈,我们可以以 陪伴 来打造出真正的创作治疗,这是我内心对活动开展的一些展望。



Q:对艺术疗愈的期待与展望




曹老师 :我觉得今天的活动对于“艺术疗愈”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索,而艺术疗愈本土化是当今的一个趋势。在我们不断地探索中,大家会不断认识到艺术疗愈的用处,它就像一个溪流,会逐渐蔓延,广为应用。但这需要靠我们这些老师专家的推进和同学的广泛参与,如此,其形态便会越来越明晰。现在要做一个很具体的语言是很难的,但是我觉得对现在的孩子来说,疗愈的需求是很大的,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大学是抑郁症的重灾区”,但其实包括初中、高中,甚至是小学都有这种现象——这一现象绝非偶然,因此必须引起重视。我觉得我们学院把它弄到这个美育里边来,这是非常好的,每一个环节本身就是一个疗愈的过程,这是很有意义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