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虹膜
最专业的电影公众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银幕穿越者  ·  《艾米莉亚·佩雷斯》创纪录领跑金球奖提名 ... ·  3 天前  
中央戏剧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  招贤榜 | 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 ·  4 天前  
银幕穿越者  ·  《视与听》公布2024年度50佳:《风流一代 ... ·  5 天前  
Sir电影  ·  杀死电影的方式,今天多了一种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虹膜

中国电影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电影音乐

虹膜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4-27 20:59

正文

文 | 邱阳

国际电影音乐评论人协会(IFMCA)会员


请原谅我使用了一个乍看上去十分非常庞大的标题作为文章的开始。然而对于中国电影音乐来讲,抛开所有的外部客观因素不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电影音乐”,这确实是一直制约着我们整个电影音乐工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对于目前绝大多数的产业从业者,无论你是音乐相关的创作者,还是一个电影项目的决策者,大概都会把它看作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这个疑问为何如此关键,其实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思考来解决目前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的困境。

 


第一个层面是音乐创作本身,第二个层面是音乐制作流程;

 

首先,对于中国电影,我们需要什么样类型的电影音乐?其实,这个问题一直都没有被很好的看待,加上十多年的文化隔离,直到7、80年代,中国电影音乐才开始有了一些启蒙性的思考,但随即便被最近十年资本带来的快节奏的工业环境冲击殆尽。


似乎除了武侠,或者其他中国题材的类型电影,就几乎再难以找到中国自己的电影音乐语言。可悲的是,甚至连这样题材的电影,如今也大都不会找中国的本土作曲。

 


可以对比日本、韩国这样的电影工业已较为成熟的周边亚洲国家,它们的电影音乐其实已经从内部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语汇,足以抵挡好莱坞所带来的文化冲击。


因此在最近几年,有像坂本龙一、曹英沃这样为代表的,越来越多的日韩作曲,带着他们自有的文化价值走向了国际舞台,甚至开始了国际间的主流项目合作。

 


而我们,除了90年代的赵季平和2000年的谭盾,如今的二十年,国内几乎再没有电影音乐文化输出的后继者出现,甚至值得拿出去的作品也屈指可数。


我们对电影音乐的普遍认识,国内的大多数项目里决策者所提供的音乐方向主流的视角,还只停留在最近三十年间以Hans Zimmer这样的作者为代表的,以直接的感官刺激为主的音乐创作认知,因为这是目前电影工业里最高效的创作模式。


汉斯·季默


但在好莱坞,却早已经开始用机遇音乐等这样的先锋创作在主流商业电影里去尝试新的电影音乐探索,而在利益至上的中国电影,还抱着低成本、高效率的低端思维模式止步不前。


我曾以国际电影音乐评论人协会(IFMCA)会员的身份接触了大量现在的中国电影音乐作品,发现的问题是:同质化倾向几乎快要占领中国整个行业,但同质化的创作又和主流好莱坞有着极其明显的差距,个性化的创作思考尚不足以走出去,先进的创作思路也无法完全走进来,形成了一个目前行业非常尴尬的局面。

 


但最近刚出版的一本书《在音轨上》,对解决先进思路走进来提供了很积极的指导意义。



在这本书里,采用了大量篇幅来介绍电影音乐创作时的必要性思考,从传统、现代这样不同音乐外部语汇、声音的运用,再到音乐内部调式、和声的选择,会让你发现,除了D大调,电影音乐还可以有更多的可能。


另外你需要知道的是,Hans Zimmer现在这样成熟的创作模式,也不是他本人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经过了前两代好莱坞作曲的创作演变、探索而成就的。


全书则将好莱坞近百年的电影音乐创作发展所经历的手法通过谱例和实际作品解读的方式罗列其中,让你有足够资本去思考在Hans Zimmer后电影音乐的另一种可能性,再结合我们本土的文化理念,让每个创作者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探索,才是解决“我们需要什么样类型的电影音乐”的根本之道。

 

汉斯·季默


而文章开头疑问的第二点,对于中国电影音乐,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手段,来提高电影音乐制作的高效性和经济性?在这本书中更是以从未有过的精细,将好莱坞电影音乐工业的每一个流程和细节付诸纸上。

 

目前我们电影音乐制作,是围绕着作曲人本身为中心独立工作室模式,好莱坞虽也是如此,但除了创作外,音乐编辑、乐谱、录音等等所有的制作沟通环节,都可以有独立的产业内团队负责,这样就使得创作者本人不会被更多音乐创作外的问题所困扰。


而中国的创作者,几乎从创作开始到成品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创作者本人或者自有团队亲力亲为,这就导致每一个创作者都需要单独探索一套自己的系统流程来满足今后的所有项目需求。

 


对于这样的问题,《在音轨上》这本书中,则从介入项目开始,到创作沟通,再到写电影音乐里遇到的音乐配置、粗定剪差异、临时音乐处理、音乐同步,还有后期录音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和流程都提供了目前好莱坞业内最成熟的解决方案,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方案都完全适应国情,但足以让中国目前绝大多数的创作者在很多非创作问题上少走弯路,使得整体工业环境有向成熟靠拢的可能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作者之一Fred Karlin是美国电影音乐工业中最为杰出的作曲人和教育工作者,他早期为电影版《西部世界》(Westworld,1973)创作的音乐,就是去年大热美剧《西部世界》里音乐的参照蓝本。


《西部世界》(2016)


此外他不仅是奥斯卡、格莱美音乐奖项的双料得主,还投身于电影音乐教育和普及,长期担任美国作曲家、作家与出版商协会(ASCAP)电影音乐工作坊的授课教师。他的《在音轨上》的第一版于1990年出版,就立即成为了美国电影音乐创作的主流教材,甚至电影配乐大师John Williams都为此作序,可见一斑。


所以,这本书也为目前迷茫的中国电影音乐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学参考和重新梳理教学思路的机会,尤其是如今国内的系统电影音乐教学还依旧主要停留在音乐创作、制作本身,缺乏这门交叉学科对电影这另一面的深度观察上。

 

John Williams


这次的中文版是根据2004年的第二版翻译而来,也是Fred Karlin在1990年首次发行后,根据这十多年间电影音乐发展的演变重新修订过,以适应新的教学和行业环境的新版本。但可惜的是,Fred Karlin于同年因癌症去世,也为十三年后的中文版问世留下了部分内容待完善修订的遗憾。

 

写下这篇文章并非临时为之,而是源自我对《在音轨上》第二版问世以来就报以的极大关注。得知北京电影学院刘捷教授开始翻译此书,我就一直在关注中文版的进度情况,其间也一直会给很多国内的创作者推荐原版先睹为快。



因为我知道,在这样一本书里,文章标题提出的“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电影音乐?”这样一个庞大的问题,就可以找到适应中国目前电影音乐工业发展需求答案。




《在音轨上》正在虹膜独家首发,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通道:


酷爱电影原声,想成为真正的大神但找不到途径?

「本学科所有著作中最好的一本」

《在音轨上:现代电影配乐指南(第2版)》

一本需要用心“听”的书

一张电影配乐的音乐地图

长按二维码进入

独家首发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