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终还是没有选择搬去上海,可能潜意识里觉得那里仍然是一个缺乏足够冒险精神的城市,虽然这样说足以会让我在上海的好朋友和我断绝关系。
每次打车经过建国门,看到扎哈·哈迪德设计的 SOHO,像流动丝巾一样蜿蜒的长弧曲线,总会像第一次看到这组迷宫般的建筑在北京的 CBD 拔地而起时那样震惊。
在带给北京的两组作品中,这个在“普利策建筑奖”历史上第一位获奖的女性建筑师,将刚硬的力量转换成曲线,传达出无畏又激进的谦和。和她的早期作品中她标志性的昂扬的锐角一样,都是对几何、空间和规则进行大师般的宣战。
“让建筑更建筑。”
尽管扎哈·哈迪德已经在2016年离我们远去,我一直记得她的口号。虽然我对建筑设计并无甚研究,但她的作品中那种流动的力量,让我这个异乡人在北京找到了某种精神密码。
阿塞拜疆阿利耶夫文化中心 © 扎哈·哈迪德
也是在今年,我才格外怀念那些像流星般最终和我们这个孤独的星球擦肩而过的大师们:让人类的情感如此单纯而隽永流淌在电影中的阿巴斯;大卫·鲍伊,他的离世几乎让摇滚音乐史一夜之间变得无聊;莱昂纳德·科恩,死之前在歌里对上帝说“我准备好了”;终其一生研究世界新型不平等结构的社会学大师齐格蒙特·鲍曼;还有建构了一代人的审美哲学的约翰·伯格。
是那些大师确立了我根深蒂固的审美习惯。经历了不算贫瘠的青春期之后,忽然来到显得开阔的青年时代,是这些大师的滋养,让我渐渐获得了清晰的精神纹路,我从他们身上获得了无尽的滋养。
承认这点没有任何令人不好意思的地方,是那些大师告诉我什么是好的文字,什么是好的电影,艺术是什么,又可以用来做什么。当菲利普·罗斯在《遗产》中说,“老年不是一场战斗,老年是一场大屠杀”时,对于“父亲”一直很陌生的我知道,一个男人如何代表自己的父亲,向世界表达一种痛楚的宿命的悲伤。
去年在上海第一次看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个展,我有好些天都回不过神来。他的作品基本构成都是那些最简单的元素——石头、冰、水、光,但却能让人一层层放下防备,唤醒了我自己都不熟悉的那部分内在的感官。
去年夏天,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为凡尔赛宫带来了他的装置作品,它们壮阔、无限。
Waterfall ©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FOG ©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那段时间正是我下定决心辞职,离开最好的杂志平台创业的时候。埃利亚松对我的影响可能要慢慢才能显现出来,但我相信,被自己的好奇心和创造冲动驱使的决定,总不会太差。
每年去东京几次,寻找工作或者生活的一些启示,已经成了我的习惯。还记得有一次旅行,在杉本博司的“剧院系列”前被震撼到浑身发抖,甚至不安:杉本博斯用长时曝光的方法记录下一整部电影播放的时间,将一个多小时的时光凝聚于底片中。他的这组系列记录下了美国各地大大小小的传统影院的样貌。这些影院在互联网视频时代的今天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退居二线。
剧院系列 © 杉本博司
我一个人在东京的美术馆,看着照片里穹顶粉刷的痕迹,和座椅锐利的边缘。想和他一样追问:时间,对人类意味着什么?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不都是这倒映在视网膜上的虚像吗?我们和世界,到底隔着怎样的距离?
《神秘博士》里让梵高重新回到现代,梵高热泪盈眶地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在他被珍藏于博物馆的画作面前驻足、沉浸其中,我把这段视频推送给了很多朋友,但没有告诉他们,我看了所有能找到的梵高的传记,我甚至去了阿尔勒,他告别无聊世界的地方。
“梵高画黑夜时,从不使用黑色。 ”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得承认自己之前,其实并不懂什么是黑色。
夜晚露天咖啡座 © 梵高
作为一个不算勤劳的公众号作者,我也见证了新媒体的崛起如何在“加剧”大师的衰亡——可以说,这是一个没有大师(精神)的时代,读者们都崇尚一夜爆红的人(或者新闻),反过来又被这种短暂的贪婪腐蚀,一切都在速朽中速朽。人们消费着关于大师的传说、新闻、花边新闻,却很难地耐心触摸大师们作品的纹路——至少在一篇追求10万+阅读量的文章里,我没有见到足够匹配大作巨作们的勤勉和天赋。
一个大师纷纷离场的时代是热闹的,热闹却平庸。唯有那些建筑、小说、音乐,还有那种不是由黑色构成的黑色,才是永恒。
皮特·库克曾经这样评价扎哈·哈迪德,“larger than life”,我的一个朋友把这句话翻译成“生活而超脱于生活;过此生,而并不只是此生。”
“过此生,而并不只是此生。”
扎哈·哈迪德应该是罗马时代的人,她身上有着罗马帝国的那种丰饶、迷人、热忱而果敢的人文气质。除了建筑之外,扎哈·哈迪德和宝格丽品牌合作,重新演绎了 B.zero1 系列—— B.zero1 系列诞生之初便震撼了整个珠宝界,因为它有别于传统的珠宝介质设计。扎哈·哈迪德极具突破地将建筑式灵感,通过造型、线条等元素加入到宝格丽的经典设计中,完成了重新演绎。
宝格丽 B.zero1 系列传奇绝作 玫瑰金四环戒指
宝格丽 B.zero1 系列传奇绝作
扎哈·哈迪德延续了她突破建筑几何学束缚的精神,融汇了古罗马维斯帕西安皇帝对建筑力量的表达。扎哈·哈迪德保留了最初的指环设计的两个品牌特色:Tubogas 工艺和宝格丽双 Logo 标识,对中央环圈的经典螺旋设计进行了传奇解构。
扎哈·哈迪德和宝格丽,这两个在各自领域无畏执著、又敢于打破传统的品牌,借 B.zero1 这个系列,完美地找到了合作的契机。
古罗马斗兽场标志性的圆弧设计
宝格丽 X 扎哈·哈迪德 B.zero1 系列特别设计款
B.zero1 系列中央那令人惊叹的螺旋设计,恰恰是扎哈·哈迪德无所顾忌、真实坦率的建筑语言对自身的再度解构、重建。我想,正是这种精神让人建造出死之前必须要去看一眼的罗马,也正是这种真实的创造冲动,让大师们的作品 “larger than life”。
北京对我的魅力,大概也就在这很难翻译的“larger than life”里。
拜伦说过,“时间像是驿站,命运之神就在那里换马,教历史换调子,然后再沿着帝国兴亡之途奔驰。”历史的调子常换,大师们的精神才是我们驶过时间驿站的马匹。
/////
扫描或识别以下二维码
见证大师的作品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