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维舟
维舟的观点、评论与文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杭州日报  ·  刚刚,阿里巴巴重磅宣布! ·  20 小时前  
钱江晚报  ·  飙涨超118%!一天一个价 ·  20 小时前  
FM93交通之声  ·  暂停!关闭!浙江多地紧急通知 ·  2 天前  
杭州日报  ·  东站突发!刚刚,铁路杭州站致歉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维舟

木心是大师吗?

维舟  · 公众号  ·  · 2020-10-31 11:00

正文

木心(1927-2011)


不久前,因为音乐家郭文景在网络上“怒怼”木心,关于“木心是否大师”的争论声再起。虽然最近的这一场争论乍看起来只是郭文景与陈丹青之间“茶壶里的风波”,但如今尘埃落定,更能使我们从容看清争论背后所隐藏的社会观念变迁。


如何评价木心


对木心的争论,早在其著作2006年首次问世时就已出现了,尤其是“如何界定木心的文学地位”,争议几乎从未平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翻起来一次。 这种争议并不是因为他的言论、立场或行为本身引发的争议,而是因为人们对如何评价他和他的作品存在严重分歧

很多人将他视为被埋没的大师,尤其是其弟子、木心美术馆馆长陈丹青,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也曾在《木心之旅》一文中感叹读其作品是“奇遇”,“自叹天底下还有这样的文字在,似乎是民国遗风的流动,带着大的悲欣直入人心”,尽管“难与鲁迅、沈从文比肩”,但近五十年来读到的国人文章,“在语体的拓展和境界的洒脱上,还很少有人抵得上木心”。

1990年代,木心和陈丹青在纽约

然而,另一些人却对之不无怀疑,乃至嗤之以鼻。早在2006年,时任《三联生活周刊》总编的朱伟就已质疑,木心作品虽有价值,但价值不大。不久前,艺术评论家牟群在公开信《木心是悲剧命运代表,但不是艺术大师——致郭文景兄、陈丹青兄》中更直截了当表明了态度,认为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更多常识而少独见,更多浅出而少深入”,不过是“和蒋勋、余秋雨同类型”,认为“大师就是大师,平庸就是平庸”。

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反对意见往往不止是“对木心评价不高”,还会进而不满于“神化木心” ——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既然判断木心作品不过平平,那么他得到的“大师”称号就太过了。郭文景说“我其实怼的不是木心这个人,而是一种文风和宣传方式”,就是这一层意思。

毫无疑问,这矛头指向陈丹青,因为多年来木心的“神话”正是在他手里成形的,明着是挤兑木心,暗里则是嘲讽陈丹青。在艺术圈内,有不少人嘲讽陈丹青自多年前回国后,在绘画和艺术领域无所建树,不务正业,却靠嘴皮子自我塑造的文化斗士形象混迹于媒体圈内,圆滑地拿捏着批评的尺度,既高调抨击文化、教育领域的种种问题,又不真正触及底线。

按照这种愤世嫉俗的看法,陈丹青对木心的“造神运动”只不过是其沽名钓誉的明证,我一位深知这些文艺圈内情的朋友甚至说 “其实木心无罪,只是被当了嘲讽陈丹青的工具”

陈丹青成名作《西藏组画·康巴汉子》(1980)

像孙郁对木心的推崇,恐怕部分就是因为他感觉国人近些年来“文气越来越衰”,以至于“上难接先秦气象,旁不及域外流韵,下难启新生之路”,这样,重新发现的木心代表着一种可喜的另辟蹊径,“照着我们贫瘠的路”。

至于陈丹青再三推许木心,与其说是因为师生情分,不如说是气质上的契合:陈丹青本人虽然画艺出众,但当初也未受正规大学训练,从其《退步集续编》来看,他对当下僵化的教育深恶痛绝,而 基本自学成才的木心,刚好可以代表着一种非主流的路径,可借以批判现实

然而,部分也正因为他这样的态度,又授人以柄,势必就有一些人认为他过甚其词,他们的不满恰恰聚焦在陈丹青是否“如实”评价木心上,进而嘲讽他“造神”甚至是别有用心。

如果是这样,那这就非常吊诡了: 表面上看是“如何评价木心”之争,但内在的,针锋相对的正反双方其实都是借此表达对某种社会现象的不满,都“醉翁之意不在酒”,实质上是鸡同鸭讲

更进一步说,这也体现出中国社会的一个常见的困境,那就是很难就事论事地进行批评,人们往往有着“弦外之音”,所谓“指桑骂槐”,A夸奖B的时候其实是委婉地批评C,而另一些人批评B的时候想说的又是A,这也意味着 对某些争议人物和作品的评价必须置于某个微妙的具体社会环境下才能得到理解。

乌镇的木心美术馆

专业的壁垒


当然,所谓“文艺无定见”,本来对文艺作品的评价就很难达成共识,冯象在《政法笔记》中一针见血地说:“ 越是专家,往往意见越是偏颇,标新立异,脱离大众趣味(否则他的专业知识就有与人雷同而平庸之嫌);同一部作品,专家之间的分歧要比常人大得多。 ”很多人因此就将这些争论泛泛地看作“文人相轻”,各打五十大板,但即便这是常理,很明显的一点是,相比起其他创作者,木心确实又尤其容易引发分歧,这又是为什么?

撇开缺乏一致的评判标准和共识不谈,这恐怕是因为木心的特殊经历:他虽也曾是美术科班出身,但生平坎坷,对文学、音乐尤其更主要依靠天份和自学,换言之,他其实是一个“日常天才”(everyday genius)。

美国社会学家盖瑞·阿兰·法恩曾在《日常天才:自学艺术和本真性文化》一书中提出了这个术语,用以指代那些缺乏正式教育的“局外人艺术家”,并指出: 他们的作品之所以吸引人,与其说是其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不如说是“缺乏训练使作品看上去是本真的”

《日常天才 : 自学艺术和本真性文化》
[美] 盖瑞·阿兰·法恩 著,卢文超、王夏歌译,译林出版社2018年3月第一版

无论中外,这类人都很容易遭受两极化的评价,而这却都基于同样的原因,只不过 蔑视者嘲笑他们缺乏基本训练,仅是艺术界的一个大笑话,而追捧者却相信这是个优点,恰恰避开了科班出身的那些创作套路而表达了真实的自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