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的通知,教育部明确提出,将推动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并逐步推广编程教育。随着新教材的改版,以
Scratch
为代表的图形化编程教学走进了越来越多的课堂。
在珊瑚实验小学段亚老师执教的《认识次数循环》一课中,我们看到,信息技术学科老师通过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将纷繁的程序知识概念化、结构化,并与生活紧密联系,通过由浅入深的编程任务引导学生的思维由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使得程序教学不再局限于指令教学,而是真正聚焦到了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
顺序、选择、循环是程序设计中的三大结构,据段亚老师介绍,
本课梳理了重大第八版教材中“次数循环”的有关内容,
将知识以概念“次数循环”为中心进行了整合。那么,如何才能让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准确理解“次数循环”的概念呢?课堂伊始,段老师以“围着操场跑2圈,将重要的事情说3遍,英语单词抄写5遍”这些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重复”概念入手,引入“次数循环”,通过亲近学生认知,为接下来理解程序世界里的次数循环做好了铺垫。
随后,孩子们最期待的实战开始了!段老师告诉记者,用Scratch编程软件编程就像搭积木一样,只有当程序在语法上合规合理时,积木的接口才能对上。现场,段老师以贴近生活、难度渐进的两个编程问题“重要的话说三遍”“模拟四季更替”为载体,通过对循环体、循环次数的分析及对程序的反复调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次数循环。
在“模拟四季更替”这一编程任务中,记者看到,在段亚老师的启发与鼓励下,大家思维活跃,充分调动知识储备,学生或以一个季节的更替为循环体,或以一年四季的完整更替为循环体,少数同学还运用到“嵌套”编程思想……课堂俨然呈现“百花齐放”的氛围,孩子们的编程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与强化。
“小小的指令却能实现精准的重复,你想知道计算机是如何思考的吗?”有趣的实践操作后,段老师抛出了疑问,活跃的课堂立刻安静下来,同学们都非常好奇指令背后的秘密。于是,段老师以“重要的话说三遍”为例,通过图示的认读引导学生了解次数循环的原理,当学生初步了解过后,段老师再引导学生两人一组,自己运用语言将另一个编程任务“四季更替”的原理表述出来,安静的课堂立刻变得“沸腾”,同桌小伙伴间相互“PK”口才,还争相在全班同学面前分享自己的思路,现场好不热闹。
“编程重在实操,为何要让孩子们认读流程图呢?”对此,段老师表示,编程思维的核心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即算法,而流程图是隐性思维的可视化载体之一,对流程图进行语言描述,也是培养他们计算思维的良好途径。各种程序语言的代码呈现方式不同,但它们背后的原理都是相通的,当学生今后接触到更为高级的代码式程序语言中的“次数循环”时,他们也能够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