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张是之
笔耕不辍,这里将分享我关于经济学、教育、成长等方面的思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l 看齐 l  ·  刚刚!王曼昱夺冠! ·  9 小时前  
l 看齐 l  ·  刚刚!王曼昱夺冠! ·  9 小时前  
中国基金报  ·  证监会出手,重罚! ·  2 天前  
中国基金报  ·  今夜,大跳水! ·  3 天前  
中国基金报  ·  华为,重磅!“黑科技”来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张是之

为什么砍自己家的树还要被判刑?

张是之  · 公众号  ·  · 2021-04-17 23:33

正文

文丨菁城子
春天是适宜植树的季节。最近一则关于砍树的案件新闻,却让我不平静——不是多大的案件,但是对案件的处置,却很影响人们植树的积极性。
4月6日,山东枣庄公安机关通报了一起案件:去年当地一农民砍伐700棵自种杨树,被认定犯滥伐林木罪,判刑二年,缓刑二年。4名参与采伐的被告人,都被判6个月到1年不等有期徒刑,缓刑1年。
我国法律规定:采伐林木必须申请采伐许可证,按照许可证的规定采伐(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除外),否则涉嫌违法乃至构成犯罪。
案件判决符合法律规定,本来没什么讨论余地。立法的合理性,我持质疑的态度。
砍伐自家树木,本质上是处置私有财产;这种处置没有伤害他人权益,说社会危害性都很勉强,以犯罪论处,实在太荒唐了。
我的理由就是这样简单,也许有人嗤之以鼻。我逐一回应反对者的理由吧。

1

第一种说法:林木资源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事关每个人的利益。即便是自家林木,砍掉卖钱,也是破坏自然环境,当然要处罚。
我理解这项立法的初衷:鼓励民众植树养林。倘若实现美好的立法愿望,要以侵害私人产权为手段,就不见得是好事。农民不能植树赚钱,就没有经济激励,这根本不利于造林事业。
每年植树节期间,媒体总会宣传默默付出的“造林英雄”。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不图回报,默默种树,改善当地生态。宣传的结尾,往往是“造林英雄”的贫困无着。表彰性的新闻透露出残酷的真相。
“造林英雄”做出巨大贡献,却没得到应有的回报,这到底是鼓励造林,还是劝退呢?要知道,绝大多数人是普通经济人,道德荣誉的激励是有限的。
谈到这里,我讲一个以前说过的小故事。从这故事能看出,完整的产权将对植树造林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
2016年,媒体报道了河北两位残疾老人贾文其和贾海霞,他们一人双目失明,一人失去双臂,花了14年时间,种出上万棵树,将昔日荒滩变为密林。他们是如何做到呢?


面对媒体采访,两位老人坦承:十多年前,他们看中河边一片50多亩荒滩,想种树赚钱,又心有疑虑:“要是植好成别人的,我们这干了个啥?”于是他们找村委,签下了一纸协议:
为了发展林业,支援国家建设,要想富栽林木。为了照顾残疾人,愿将座落在大河中间余留的夹河岸二片,批给贾文其、贾海霞两人经营植树管理。村委不收任何费用,自己处理树木,收入归自己所有。如果被洪水刮了,村委不赔偿任何损失。以上协议共同遵守。
这一纸协议,让两位残疾老人吃了定心丸,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矢志植树,坚持不懈。没有什么高尚目的,就是为了赚养老钱。其他村民固然可以做得更好,只有两位老人因其特殊身世,获得“ 自己处理树木,收入归自己所有 ”的承诺,造林才成为一项长期事业。(参见文章: 一个造林奇迹的背后
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想从经济学角度谈问题: 完整而稳定的产权,是所有经济事业成功的保障。 没有产权保障,就没有经济激励,只能靠道德说教,效率就会很低下。

2

第二种说法:法律并没有规定禁止砍伐自家林木,只是需要审批。只要符合审批条件,村民照样可以伐木赚钱。
民众想采伐自家树木,得向林业机关提申请,写明伐木地点、面积、树种、株树、蓄积量、作业时间,等等。林业部门要实地调查,再给予审批。条件很多:树龄不能太小,一次不能采伐过多,严格控制“皆伐”,等等。
听起来合理,实际执行起来就走了样。民众利益和官员利益并不总是一致。
老百姓砍自家树木,只想着盖房子或者赚钱,林业机关的职责是保护森林资源,他们关心的指标是,森林覆盖率、林木存量、砍伐指标。各省各县乃至乡镇,采伐森林都有指标,采伐自家树林也占指标,林业部门也就倾向于拒绝。地方各项行政审批,采伐证是比较难办的。

采伐证难办,民众就难以植树获益,这抵消了植树的积极性。一些农民没办采伐证,触犯了法律,正如文章一开始所举的情况。这种案件有多少呢?我没查到详细,通过一则新闻可略窥一二。
2016年,湖南安化县一位名叫陈术全的村民,因修建房屋需要木材,砍自家树木200多株,构成滥伐林木罪,被判处其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并处罚金1.5万元。当地媒体报道,这种案件在当地非常普遍。
自留地和房前屋零星林木可以采伐,林地采伐却需要审批——绝大多数农民不懂(相信很多读者也不懂),他们仅凭朴素的认识行事,却误触法律。
2013年至2016年,安化县涉环境类案件147件,滥伐自家林木就达到36件。“滥伐自家林木”成为很多农民落入的法律陷阱。
这些犯法的农民,很可能平日里老实巴交,多年前种些树,好不容易等到树大成材,想盖房子或卖钱,把树砍了,却身陷囹圄。
平心而论,我非常同情他们。这种事情在农村很普遍,他们没有损害任何人利益,谈不上社会危害性。稀里糊涂,就犯了罪。基层法官大多也抱着同情的理解,这类犯罪大多以判缓刑、交罚金而告终。
“判一缓一”“判二缓二”的定罪判刑,能看出社会危害性不大,法官都认为不必严惩。不过,判罚轻不意味着没有影响。犯罪烙印将携带一生,家人子女也受影响。
此类犯罪通常源于村民举报。村民间小嫌隙变成大矛盾,不利于农村和谐稳定。不偷不抢,砍自家几棵树而已,多大点事儿呢?

3

第三种声音:如果村民随意砍伐自家树木,缺乏规划意识,没有长远目光,我们该如何保护森林?
管制主义者的眼中,只要不严加管控,居民一定目光短浅,唯利是图,将自家林地伐个精光。因此只能鼓励植树,不能放任伐木——这种认识有没有道理呢?幸好有一个对照组,那就是竹林采伐审批制度。
长期以来,竹林采伐(包括自家竹林采伐)也实行和林木采伐同样的制度。2009年起,四川省开启林木采伐审批改革,采伐自家竹林不再需要采伐证、运输证。
十年过去,四川省竹林面积从不足1453万亩,增加到2020年的1812万亩,新增竹林全是竹产业基地。改革成功,新修订的《森林法》里,“采伐自家竹林需要审批”全面废止。
种竹子需要三到五年才能成林,桉树成材的时间也差不多,北方的杨树、柳树成材时间略长,十多年时间也够了。谁说农民植树没耐心,伐木一定伐得精光?即便偶有发生,危害也很有限——他所伐的只是自家的树木。完善的林木产权制度,激励了更多树林出现。
中国北方的植树造林,往往有政府补贴。农民领完补贴种树,成材之后砍伐卖钱,确实偏离了造林防风的长期目标。
这个问题好解决:政府补贴种树时,可以约定采伐条件,既约束农民不得滥伐,也确保从中获益一旦违约,追究责任要求赔偿。这和犯罪无关。
特别说一句:中国森林保护的其他问题,比如原始森林,国家大规模种植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防波固堤林等,不是“居民自家树木”,不在本文讨论范畴。
本文讨论的,是农村周边田地山头的树林。它是如此广泛和普遍,我们只要一走到乡村,就能看见,它们和村民息息相关。我最关注的,始终是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
……
最后说说中国的森林覆盖率。最近四十年,中国森林覆盖率触底反弹,从最低的12.5%反弹到目前的23%,是全球森林增长最多的国家。这个过程和改革开放契合,并不让人意外。
改革开放使产权制度普及,无度的滥砍滥伐被遏制,森林作为财富资源被管理起来,植树造林大规模展开;人们靠分工合作和科技进步提高生活水平,城市化减少了环境承受的压力。
经济发展之后,退耕还林有了经济基础,农村人也更加重视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的保护,不是像很多人想象,非靠严刑峻罚才能实现;事实上,产权和市场也可以发挥神奇的作用。

题图: Jean-Francois Millet

上一篇: 我们踢走了一个时代

广告时间,我要带你一起投资了。

7 天 DeFi 训练营

2020 年 6 月,DeFi 开始火了起来,TVL(总锁仓金额)在短短两个月之内增长了 10 倍。

2020 年整个币圈也经历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大牛市,很多人不仅因为币价暴涨而积累了财富,而且因为参与 DeFi 获得了更多财富积累。

可以说,本轮牛市跟 DeFi 的崛起有着直接关系。

DeFi 项目的创新层出不穷,抵押、借贷、流动性挖矿等等很多传统金融行业的玩法都在区块链上,以更高的效率重新再来一遍。

有人说 DeFi 一天,币圈一年,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很多操作和玩法并不像囤币买了囤起来就是,需要学习的东西非常非常多。

而且这些理论和操作,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需要反复多次的实际操作才可能刚刚会。这也是我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体验。

有鉴于此,我决定开这个「7 天 DeFi 训练营」,手把手教你怎么玩转 DeFi。

你能收获

1、比特币、区块链基本知识
2、区块链基本安全常识
3、DeFi 基本知识和理论
4、DeFi 常用实际操作

5、一群快乐赚钱的小伙伴

适合人群

1、对比特币、区块链感兴趣又还不敢下手的同学
2、听说过 DeFi,既新奇又害怕的同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