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麦肯锡公布的数据,中国企业出海经历了五个阶段:2001—2010年,借着加入WTO降低贸易壁垒和“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东风,部分中国企业开始迈出国际化第一步;第二阶段为2011—2018年,企业通过并购“借船出海”;2019—2021年是“电商出海”集中年,互联网公司在全球范围设立分拨中心、物流枢纽等,打造全球化竞争优势和业务布局;2022—2023年,越来越多中小企业通过互联网和平台化工具进入国际市场;到2024年,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仍是趋势。
在定义“去哪里”、明确“怎么去”、如何实现“做得好”的三大核心问题中,不断壮大的出海队伍究竟要如何出海?
“从长期来看,做品牌一定要到当地去。”高力国际执行董事王沛近日公开表示,许多企业容易犯的错误是,自认为产品很好,当地消费者一定会买单,而忽略了根据当地市场情况调整的必要性,“
做出海不要创造需求,而是要因地制宜,此外,要学会讲好企业故事
”。
朱晓培告诉记者,拉美地区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他们对产品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换代和升级上,希望找到一些价格相对较低但质量上乘的非欧美品牌产品来替代现有的产品,提升生活品质。
但由于拉美许多国家讲西班牙语,英语普及率不高,导致信息获取存在障碍,中国企业难以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因此,中企需要打破语言障碍,了解当地的实际需求,才能更好地开拓这片市场。此外,也要了解目标国家的市场准入门槛,如销售证书等。
“老一辈讲究多接单、多出货、拼价格,这一模式在国内行得通,但走出国门后,推进业务有些不容易。”在Peter看来,一方面要学习“产品策略+品牌定位”的逻辑;另一方面,要舍得“花钱”,出海是一个新领域,不是自己单打独斗就能成功,需要留有足够的资金试错和摸索,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EqualOcean联合创始人黄渊普近期公开表示,出海企业的应对之策是分散化、差异化和科学化。分散化不仅指把出海业务分布到多个国家,在同一个国家内部也要注意分散化;差异化指的是要追求“敢于不同”的红利,在海外市场选择、商品物理属性和精神属性等方面做出差异化。科学化指的是做出海决策要跳出拍脑袋的习惯。
2025年,出海进入“深水区”,尤为考验中国企业科学出海的习惯和能力。
出海是从0到1的创业,老板要带头写下公司“出海手册”的第一行字。
“出海一定要按国际标准,该花钱时要花钱去引入专业服务机构。图省钱、占便宜的心态,只会埋下一个个坑。”黄渊普解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