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别致的青铜小屋记录下先秦时古越人的一场歌舞,鼓瑟吹笙中,束发盘坐间,古越文化的神秘面纱缓缓揭开,匠师炉火纯青的铸造技艺惟妙惟肖。
这一期,让我们走进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的“越地长歌——浙江历史文化陈列”,观看一件罕见的先秦青铜房屋模型,在一场特殊的歌舞中,走进神秘的古越王国。
6名表演者,在一个四四方方的屋子里,或歌唱,或抚琴,你或许会说这是再寻常不过的一场演出,但如果表演者都没有穿衣服,屋顶上还塑了一只鸠鸟呢?
这是一个先秦时期的青铜房屋模型内的一幕,他们在干什么,为什么不穿衣服,这只鸟又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对于铜屋的遐想从此开始……
5月5日,记者走进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一层的“越地长歌——浙江历史文化陈列”展厅,在第二单元“古越王国——先秦时期的浙江”版块,找到了这件神秘的青铜器,并试图在博物馆副研究员裘琤的介绍中解开围绕这个独特的屋子的谜团。
这是一件精致小巧的先秦青铜器,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小屋子。走进“古越王国——先秦时期的浙江”版块,在展厅正中的一个独立展柜内,你便能看到这件浙博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春秋伎乐铜屋。
眼前的铜屋看起来挺迷你,与记者预料中大件器物的设想有所差别,它通高17厘米,面宽13厘米,进深11.5厘米,看起来一只手就足以托起。
铜屋平面为长方形,三开间,进深三间。正面敞开,无墙无门,立圆形檐柱二根。两侧为长方格镂空落地式立壁,后壁居中开一小窗。四坡式攒尖屋顶,顶上立一八角形图腾柱,顶塑一大尾鸠。屋顶、后墙、及四阶均满饰勾连回纹,柱面满饰S形勾连云纹。
透过铜屋四周射来的微弱灯光,低下头,你会发现铜屋内暗藏了玄机:室内跪坐六人,造型生动,各司其职,鼓师执槌击鼓,前排的两名歌伎双手交置小腹,后排的两名琴师抚琴弹拨,乐师捧笙吹奏,俨然一支完整的古代乐队。
这些还不足为奇,让记者颇为吃惊的是六个小人都没穿衣服,未着冠戴。再仔细看,你会发现位于前排、双手放在小腹上的两名歌伎束发于顶,胸前乳突明显,是女性。剩下的四个小人都结发于脑后,未见乳突,是男性。
春秋战国,也是青铜器铸造的鼎盛之时。刻画精细的屋内人物和乐器、屋外纹饰和屋顶鸠鸟,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呢?裘琤表示,由残存的痕迹可知,器物采用的是分铸法,即先铸跪像、鼓架、图腾柱,最后合模铸成全器,“可以看到当时复杂的铸造工艺已被匠师运用得炉火纯青了”。
那么,这个铜屋是如何得到的呢?裘琤告诉记者,它是1982年从绍兴306号墓出土的。绍兴306号墓位于绍兴市坡塘公社狮子山西北坡,是一座春秋晚期的墓葬,该墓中出土了17件精美的青铜器,器类之多、纹饰之美、工艺之精,堪称浙江出土的先秦墓葬之最,也呈现出强烈的地域性文化特征。这件铜屋是此墓中出土的最为珍贵的一件随葬品,也是迄今为止越国青铜器中罕有的精品。在这件器物不远的展柜里,你也能看到几件与其一同出土的青铜器。
裘琤表示,青铜器在我国出土的不少,但类似的房屋模型在先秦青铜器中实属罕见,且制作精巧、比例适度,是件十分难得的艺术珍品。
铜屋内的六个小人为什么没穿衣服呢,难道当时的社会风气已如此开放了,还是另有原因呢?
古越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越国,又称“于越”,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中国东南方的诸侯国。《吴越春秋》记载说,当年大禹巡行天下,回到大越,登上茅山召见四方诸侯,死后就葬在这里。至少康时,担心大禹后代香火断绝,便封其庶子于越为王。我门所熟知的卧薪尝胆的勾践就是古越国的第39代越王。
铜屋出土的墓葬所在绍兴,是一座拥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也曾是古越国的都城。
何为断发文身呢?断发文身,是古越人独特的生活习俗。“断发”,是剪短头发,它与“椎髻”、“披发”类似,都是古越人的流行发式。断发是为了适应湿热的气候和多水的环境。
“常在水中,故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讲的是古越人的“文身”,也就是说越人常生活在水边,在身上文身,看起来像龙的子孙,以此避免受到水中蛟龙的伤害,与现代人纹身为了美观完全不同。它也包含了部落标志、图腾崇拜和成人礼等多方面的文化含意。直到近代,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古老遗俗仍旧可以在海南黎族、台湾高山族等民族中看到。
至于屋顶上那只雕琢精细的鸠鸟,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并非凭空创作。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鸠鸟象征着生殖、再生、不死。古越人的鸟崇拜可以上溯到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浙江余姚的原始社会遗址,出土的器物中鸠有很多鸟的雕像图案。鸟是人们能见到的唯一能在天上飞翔的动物,它们自由高飞,无拘无束,古人相信鸟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是人神沟通的使者,于是将飞鸟作为崇拜的对象。
铜屋顶铸有鸠鸟,与古越人的鸟崇拜密不可分。
六个小裸人之惑解答了,那么,这场两千多年前六人组合的歌舞在传达什么,这个漂亮的铜屋又是做什么用的呢?历来众说纷纭,尚未有定论。
大致来看,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铜屋内的乐队组合是与宗教、祭祀相关的巫乐。有学者以为不着衣冠与周礼相悖,或与越人“好鬼神”有关,加之越人鸟图腾——鸠的形象,推测这里表现的是图腾崇拜的场面,同时结合室内毫无日常生活的设备,进一步推测此铜屋是越人专门用于祭祀的庙堂建筑的模型。古人的祭祀场面隆重庄严,常和着时快时慢、舒缓有致的鼓点引吭高歌,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种组合是以娱乐性为主旨的伎乐,这个屋子可能曾是一个戏台。铜屋一面完全敞开,只立两根明柱作为支撑,三面有隔板,这是中国戏台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据史料记载,中国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鼓瑟、吹笙、弹琴等乐器演奏形式。那时,出现了著名的琴曲《高山》和《流水》等,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大量记载音乐的文献著作,如《诗经·小雅》中就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铜屋中出现了琴、鼓、瑟等乐器,提供了古越人音乐生活的形象资料,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裘琤的观点较偏向于第二种,认为铜屋还原了古越时期的歌舞,此外,此物比例协调,应是对实际建筑的微缩,为我们探究当时的建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现在发现的铜屋模型特别少,这件铜屋的出土至少或许能告诉我们古越人的屋子是长什么样的”。
历经岁月的洗礼,两千五百多年的绍兴水土的润泽使铜屋周身发出了如玉般的神秘光泽,手指轻点一旁的动画触摸屏,一曲《越人歌》在古语中悠扬唱起,古越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仿佛重现眼前。
本期制作 | 南风知我意 摄影 魏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