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扫码即可直接订阅《经济学人·商论》双语对照阅读五月刊文章
印度
周四报出单日确诊破41万、死亡近四千的新记录,
第三波疫情不仅令该国医疗体系面临崩溃,也让新冠疫苗全球接种的不平等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拜登政府昨日宣布美国将放弃新冠疫苗的知识产权专利,而受第三波冲击影响最严重的印度和巴西此前就建议世贸组织成员国放弃包括对疫苗在内抗疫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印度
虽然拥有全球最大的疫苗生产能力,却至少到七月前都将面临短缺情况,也折射出疫苗的复杂现实。
反对者认为,扩大疫苗产能最大的障碍不是知识产权保护,而是与制造疫苗相关的原材料面临瓶颈:疫苗制造需要不少专有技术知识,也不是任意哪家制药厂拿到专利就能马上生产的。此外,放弃疫苗专利保护的呼声掩盖了全球疫苗生产能力已经满负荷、全球分配却远不够高效的真正问题。
深陷疫情的第三世界国家要求放弃疫苗的知识产权保护,到底是不是伪命题?《经济学人·商论》五月刊自由交流专栏带来深度剖析。
《经济学人·商论》五
月刊
《
在一场大流行病中如何看待疫苗和专利
》
(How to think about vaccines and patents in a pandemic)
自由交流
在一场大流行病中如何看待疫苗和专利
面对公共卫生危机,是否应该打破规则?
走运的话,到今年年底全球将有充足的新冠疫苗供应。但目前还不够,而在已经生产出来的约十亿剂疫苗中,绝大多数都用在了较富裕国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死亡病例越来越集中于较贫穷的国家,例如印度,该国每百人只有9人接种了疫苗,而美国每百人有64人接种。一些政府正在提出激进的方案以弥合这种差距。例如,印度和南非建议世贸组织成员国放弃对抗疫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包括疫苗。富裕国家的一些人开始接受这个建议。在美国,十名民主党参议员最近敦促总统拜登对此给予支持。但制药企业警告说,这将严重打击创新。尽管知识产权保护并没有对眼下的疫苗生产造成很大的限制,但新冠疫情的经验表明,早就应该重新讨论在面对突发卫生事件时的知识产权问题了。
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效益论证似乎足够有说服力。创新的成本高,风险大。制药公司在药物研发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但无法保证成功。如果其他公司可以随意仿制新发现的药物,其价格将迅速下降到边际生产成本的水平,让创新者无法收回研发成本。为了使前期投资在经济上是值得的,需要让创新公司在短期内垄断生产。专利提供了这种保护。
但是,知识产权保护并不总能发挥这种作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的米歇尔·博尔德林(Michele Boldrin)和戴维·莱文(David Levine)表示,各种研究一再表明,没有多少证据或完全没有证据显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了后续创新,就算是在知识产权通常被假定为立身之本的制药业也不例外。他们估计,即使私人投资仅占到美国生物医学研究支出的三分之一左右,专利也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其他创新回报——例如财务奖励——可能会以更低的成本催生出更多突破性药物。不过在目前,对于大多数研发新冠疫苗的公司而言,知识产权保护对它们的业务至关重要。
那么在一场每天仍在夺走过万条性命的大流行病期间,是否应该放弃一些知识产权保护呢?
↑扫码下载
《经济学人》官方中英双语App↑
订阅解锁更多双语全文+
原声音频
下载《经济学人·商论》可试读App内免费文章,扫描海报二维码
直接订阅
后
即可
同步解锁发刊至今的
3000多篇
往期文章,包括
2000余篇
文章的英文原声音频,并
免费加入
官方译者主理的商论英语学习社区(一年)
扫码直接订阅商论App
【学生订阅特惠持续进行中】
长按识别下方海报中的专属二维码,
即可以
299元
的优惠价订阅全年《经济学人·商论》。每天仅需0.81元,就能全年不间断阅读最新《经济学人》原文+官方中译版本,并
免费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