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环游记》
在经过长达28天的写作营开课前练习,我们的故事写作营终于开营了!相信加入其中的学员们已准备好与写作
进行一场持久战了,或者说,参与此次课程的学员们,将会携手走进这场持久战中,在其中发现自己,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以及创造写作的更多可能性。这一场持久战,或许很长,或许很短。它的路程取决于你。
面对迎来的开营仪式,写作营的班主任发起了一个话题讨论:
#
聊
聊写作中的幸福和坎儿# 。
于是
,
他们的故事就
从这里开始了。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在《与逝者协商》书中提到:
点击
“阅读原文”
可购买
有人想写作的原因是他需要那种地位——他想在社会上获得一席之地。
不过,聪明的做法是直接去写作——先把空白的纸页写满——而不是老想着得到社会的认可。让自己背上作家的名号不见得是一件幸福和幸运的事情,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没有哪个作家成长于纤尘不染的环境,可以免受关于作家的世俗偏见的浸染。
作家无一例外都要面对这样或那样的成见,诸如作家是什么样的人,作家应该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写作才是好的,写作能够发挥什么样的社会作用,或应该发挥什么样的社会作用等。
我们所形成的自己的想法都是在这些成见的影响下产生的。不管我们是否努力迎合这些成见,反抗这些成见,还是发现别人用这些成见来评判我们,作家都免不了要受它们的影响。
那我先说幸福吧,先说甜的部分,上面那个图片就是《寻梦环游记》。不知道大家看过这个电影没有,我是大概两年前看过这个电影的。这个电影呢,很有意思,小孩儿在现场看得哈哈大笑,但是他给我最深的一个触动,就是他给我传递了一个全新的生死观。它里面是这么说的,就是他想表达:
只要人们还记得你,一个人的灵魂就不会消散。
除非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他也彻底消失了,一个人的灵魂才真正的消散。那么,看完电影之后,我跟我朋友说:那些写下传世作品的作家会一直活着吗?那样,他们活了几千年。
我们当时觉得这很像一个玩笑,但是很快我们又开始思考:
我们为什么要写?写的意义在哪里?其实就是,如何证明我们自己真正的活过。那么该如何证明?因为我们的职位不是因为权势、财富,而是他在一生中真正创造出的东西。
例如:建筑对于建筑师,它会让他永生,而对画家而言便是画作,那么对于作家自然就是作品。
这么说可能有点大,但是,当时我真的想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心里就很暖,我觉得我要写下去,我要写出自己满意的、别人也满意的,感动某些人的能够让别人记住的一些作品。这样,我对未来和未知,就一点都不恐惧了。
刚刚说的是生死观,这么大的幸福,现在,
说说小的幸福。
如果知道我的人,了解过我的人,就知道我是做了十多年的一个媒体人。因为这份职业让我能够有机会去走遍世界,遇见很多人。中国,除了极少数的一些省份,我基本上都去过了。这让我觉得,遇见这么多人对我人生的塑造,对我人生的启发是相当巨大的,我相信每份职业都有它珍贵的地方所在。只不过记者这个职业确实是开启了我的新世界。
由于这个职业,后来写特稿,自己也以自由写作者的身份去写非虚构作品,会积累一些写作技能。这样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同时也能很好地帮助别人。之后,在这样的课程中,或者在自媒体平台上也会做一些关于写作的咨询,也会分享一些写作的经验。在与大家一起成长,一起进步的过程中,能彼此帮助,也是很幸福的事情。
比如说:
最近这段时间很忙,因为调整了一个工作的内容,经常是零点过后才下班,但是无论我多晚下班,我都会在回家的路上打开自媒体,看一些留言。
我觉得跟这些素未谋面的朋友去谈论写作,去讨论一些写作的问题,就像我们今晚一样,在工作之后,我们去探讨一些关于写作与人生,本身就是很神奇的事情。因为我们人不可能不工作,我们可能会在很多琐碎的事情、不得不做的事情里面去日复一日,但是每天有那么一个时刻,我们去谈论一些美好的,不带功利性的,纯粹的事情,我就觉得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事情了。
所以,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并且很好地去认识世界,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地去重新认识自己,这是一种幸福。在自己建立的一些技能,在自己写出一些作品之后,能够去帮助别人,或者说跟别人一起成长,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这也是一种幸福。这就是我自己在写作中能够给到我自己的财富,能够获取的幸福感。但是我相信每一个人的幸福感表现和来源都不一样。
说完幸福,现在来谈谈遇到的坎。如果早些年我会觉得,可能是某次艰难的采访、在灾难的现场,以及某次最难熬的一次旅程,是写作里面遇到很困难的时候。但是慢慢地我发现,其实这些都不是最困难的,这些都是能通过短暂的坚持去克服的。
现在越来越觉得最困难的、最大的坎是日复一日,你如何履行对自己的承诺,每天都要去写,每天去坚持,每天去完成你给自己原来定下的任务。
我自己也有一个公号“叶伟民写作”。如果是看过这个公号的同学应该知道,虽然更新不多,但是里面会有一些写作经验和其他人的写作故事的分享。我最近征集的“你会全职写作吗?”这么一个问题就收集了很多故事,后来我精选了一些故事,发布在了公众号。我觉得这些故事给我的启发很多,
事情最大的困难就两点:第一点就是开始写;第二点就是不要停,坚持写下去。那么这两点其实是我们写作里面最大的困难,我现在仍深有感触。
现在,我每天会给自己一个写作的任务,比如说做个小分享,真的很忙的时候,就去“微分享”记下一些点滴的想法,以及阅读里面看到的某些闪亮的东西,我会总结出来,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写进去,发在微博或知乎上,这些也是一种输出。如果你很忙,那每天写200字,也是可以实现的一个目标,这个既是自勉,也是与大家共勉。
最后我想讲一下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村上春树讲的故事,他在回忆录里面讲到自己为什么写作,来结束我的这个开场的招呼和小的分享。他怎么开始写作的?听起来有点奇怪。他是一个球迷,他毕业之后,开了一个酒馆,但不赚钱,还欠了很多债,但是他定期就会去看燕子队的棒球比赛。有一天他坐在一块草坪上,看到一个很著名的球星,打出一个全垒打,声音非常大,啪的一声响彻全场,然后那个球径直地飞到场外去了,全场都在高呼。
他也在欢呼的人群中,就在一瞬间,他突然有了个想法:没准我也能写点东西,我也想表达。他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世界突然就不一样了,好像天上飘下来了一片羽毛,很洁白的羽毛,然后落到他面前,他轻轻地伸出手去把它抓住了。当天晚上,他回到酒馆,就去后厨铺开稿纸,写他的第一篇作品,那就是后来的《且听风吟》。为什么我这么喜欢这个故事呢,我想我很喜欢这种没由来的开始,并且在一瞬间,
他就笃定的认定了这个事情。
所以生命中没有那么多必然,或者没有那么多的为什么,只不过我们在生命的某一瞬间,我们决定要去做这个事情,决定要去写作,去书写,而且我们为此坚持到现在,那么我们就要认定它,并且坚定地走下去,不要怀疑自己,而且让自己的这种努力在每一天,每个月都要去实施,与时间做朋友。我相信在这个课程中,有各位老师以及我的陪伴,我们能够在未来的几周时间里面,不断地学习好的作品,不断地写出好的练笔,一起成长,一起提高。
《寻梦环游记》
我很想成为一个写作者,曾经毅然决然去北大旁听,努力去读书,学习文史哲、独自去旅行体验异域文化的生活方式,收集民间故事、在生活艰苦的日子里谈笑风生,不就是因为心存理想,身体里流淌着一股热血吗?当然,这些日子我是快乐的,也不是说自己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毕竟每个人为自己的理想都要超出常人的奋斗。
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作家,写出作品受到别人的尊重,给我带来优越的生活,这没什么可耻的,也并非那么狂妄自大。而我也会沉浸在自己的写作之中,除了这些功利的想法,真正支持我去做这样的事情是内心那份美好的欲望,写作的状态让我内心充盈和完满,是真正的愉悦而非满足肉欲的空虚。要是没有这种内心的驱动力,我肯定无法坚持这样的理想。我脑袋里有很多有趣的想法和故事,可不能将其以文字的方式展示出来,那么这一切都是无意义的狗屎垃圾。
写作时,我常感到害怕,
怕自己稚嫩不成熟的文字被人看不上眼,怕自己写的东西太差劲被人唾弃,其实很多时候是妄自菲薄,灵魂里有一个可耻的读者在高高在上的看着我,我一定要将这个读者赶走。大部分作家刚开始都写得不那么好,即使是村上春树,到后来不都是抄袭自己吗?即使写给自己看,我也会觉得很有成就感的,白白浪费掉的时光才真正让我一无所获啊。
我还害怕自己读的书不够多,总想读多点再去写,明知自己是在逃避,同时也是自卑使然。我知道很多道理,可是我却并没有去真心践行,那么我便是一个伪君子,不能“知行合一”。写作的道路肯定会非常非常艰难,很难数得清楚我究竟多少次感到迷惘,可现在我还是在这条路子上,黑黢黢的前路上那盏灯并没有熄灭,它依然在照亮我寒冷的内心。
博尔赫斯说:“我们以写作自娱,也是为了让我们的朋友们愉快。或者我们写作,也许是因为我们需要打发掉某些想法。”这句话给予了我很多力量,其实我也在渴求更多的东西,比如写了一篇文章其实内心希望为人赏识,给予鼓励。却又因为得不到欣赏而心灰意冷,陷入自卑的困境。现在,我要以大胆的姿态去展示自我,将自己脑袋里所有的小涟漪连结成一片天蓝色的湖,无论写得好与不好,我都会充满愉悦。即使是稚嫩的文字风格,不成熟的篇章,低劣的故事,那也是真实的自己,何必惧怕别人看到呢,总有一天,只要充满了诚意不断地去写,笔耕不辍,必然会写出优秀的作品。
3年前,我从未考虑过写作。2年前,我有了用文字表达的欲望。1年前,我开始关注更有感染力的文字表达形式。现在,每每能写出自己满意的文字,哪怕是一两句话,我都能感受到一种愉悦。写作让我找到了活着的感觉。
写作不挣钱。一方面,要挣钱养家糊口。一方面,要花大量时间去阅读、思考、旅行、写作。一边是现实,一边是理想。在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时候,我选择了把现实当成理想的一部分。
2.躲进小屋,看书写作,是下班后远离社交喧嚣、保持纯粹宁静的一种方式。写作的一天,才是真正活过的一天。
3.通过阅读写作可以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喜欢一起交流写作经验,喜欢思想碰撞的感觉:喔,原来你也是这样想的?太棒了!
4.通过写作,可以把生活中的事情按自己的想法去设定结局,按自己的想法刻画人物,希望有一天能够靠写作过活,当一名自由职业者。
2.偶尔有思维异常活跃的时候,却感觉笔头永远跟不上思维速度,想法在脑海里转瞬即逝,无法固化下来。
3.一直想写一篇人物关系相当复杂的长篇,但是对自己非常没信心,导致无从下笔。
写作中的幸福:
最大的幸福来自对写作废寝忘食的全身心投入和尽善尽美的追求,写完自己觉得满意,甚至被自己感动。
第一个坎是不知道如何开头好,用什么样的方式开头?如何不平淡?怎样吸引人?,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好,还是循序渐近润物无声好?
其次是担心偏离主题,在写作过程中,预先想了个主题,有时写着写着会写偏。
第三最怕记流水帐,写了一堆话,发现可能没什么用,对主题帮助不大。
但最大的坎应该还是感受不出故事的精彩,或者有精彩故事没写出精彩来。
当千辛万苦种出的庄稼做成馍时是激动,被别人分享时是幸福。
创意写作营第五期召集令里,采用了我的一篇热身练习,我很激动。看到有人点赞,想到有很多不认识的朋友分享,我真的很幸福。
“他抓着雪粒,挥散向天空。人啊,多像这雪粒,被抓在手里的,只能融化在掌心里。人的一生不就是一直在和自己的命运抗争吗!总想像高飞在天上的鸟儿,跳跃在大海上的鱼儿,融化在大地里的雪粒粒吗!"
这是那篇小文章的幸福泉眼。
发现自己想写的东西很难构思出一个框架。更可怕的是,发现自己零起步所要面临的长期锤炼,时间,毅力是次要的,阅读和思考是最重要的,而又力不能及。更大的坎是发现好不容易想写的人物,被一部巨著写得淋漓尽致,你十辈子也别想超越这个坎。
1.毕业后进入纸媒开始采写情感实录的几年,几乎每天一篇,实现了小时想要写东西的梦想,虽然它还不算真正的小说。在这个过程中,文章得到读者的认可,让倾诉者找到一个情感疏散的渠道,也是一种助人的幸福。
2.尝试写小说时的那种沉浸,写自己的经历,回忆过往以及关于父母家族的记忆,对自我深入的了解,记录下来的幸福感,同时写作督促我不断阅读的那种宁静和安然。
1.散文化,偏爱情景交融,想保持自己的风格,又感觉不对大众胃口,很纠结。
3.读了越来越多的经典会怀疑自己写作的能力,动摇对写作的坚持。
4.思维的层次和格局受限,文章主题不能提升,很焦虑。
写作不需要太多理由,顺其自然就好。就好比发呆,就是发呆而已,不过多解释。一种信手拈来,真情流露,勇于面对自我,让文字在指尖滑落,记录短暂的瞬间,文字便成了永恒,享受任意文字组合后的那种快感。
写作的技巧、方法可后天习得,但坚持习作的决心尚在打磨。真的很难,也许又不难,看设定的标准是什么。不强求,遵从内心,从喜爱、认可出发和接纳,遵从一切美好背后的自然规律。慢慢来,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