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华夏基石e洞察
这是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的官方微信自媒体,管理专家彭剑锋、包政、吴春波、陈春花等是其主要撰稿人。我们努力提供最具原创性、思想性和实践意义的管理文章;我们深度剖析最佳实战管理案例;我们零距离互动答疑解惑企业各种管理问题,提供咨询解决之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重庆校园频道  ·  2025年全国中小学生英语作文征集活动正式启 ... ·  13 小时前  
重庆校园频道  ·  2025年全国中小学生英语作文征集活动正式启 ... ·  13 小时前  
吉林教育  ·  吉林省春季开学“家长第一课”举办 ·  昨天  
江苏警方  ·  关于2027年高考,江苏省教育厅最新公告! ·  2 天前  
东莞本地宝  ·  2025四六级查分时间+成绩查询入口!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华夏基石e洞察

鲁冠球的遗憾与造车准入限制及反思

华夏基石e洞察  · 公众号  ·  · 2017-10-27 06:50

正文


  • 作者: 李显君,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副研、博士生导师,汽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研修中心主任

  • 来源:公众号 李显君vs汽车理想国

  • 华夏基石e洞察已获授权转载,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 管理 咨询业务请洽 15967150643 (手机及微信)


2017年10月25日上午,一代优秀企业家,中国汽车零部件优秀企业——万向集团的掌门人鲁冠球先生,驾鹤西去,走完了自己传奇而辉煌的一生。


他留给家族的是财富,留给中国汽车产业的是创新和开拓世界市场的企业家精神!


他带不走亲手缔造的万向,但却带走了造电动汽车的遗憾和梦想。

18年的光阴,漫长而无奈的等待

1999年,万向集团就想进入新能源汽车,比特斯拉还早4年。


但到2015年,鲁冠球及万象集团造电动汽车的梦想依然不能成为现实。


面对遥遥无期的准生证,鲁冠球曾对媒体这样说:“我这一代造不了汽车,我儿子也要造!” “我会把万向挣到的每一分钱都用来制造电动车。我会大量烧钱,直到成功,或者万向崩盘为止。” [i]


这让我想起吉利的李书福,当年面对造车计划遭到森严壁垒的准入限制大声哀求:“我不需要政府掏一分钱,请给民营企业一次失败的机会。”


激烈的市场竞争,最怕的就是等待,更怕被动而无奈的等待!

企业家的韧性与执着,让万向终获准入,但已丧失先机

2010年5月,与美国Ener1公司合资,在杭州建立了全自动化的电芯及电池系统生产基地。


2012年,投资1亿美元与美国史密斯电动车公司成立合资公司,用于开发并生产电动商用车,包括纯电动校车。


2013年1月28日,万向正式以2.56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最大的新能源锂电池制造企业A123。


2014年,万向集团又收购了Karma混合动力汽车的制造商菲斯克汽车。


经过百转和千户, 2016年底,万向集团公司年产5万辆增程式纯电动乘用车项目才获得政府正式批准。


2017年上半年,万向集团新能源汽车项目总投资逾26亿元,其中新增投资25.2亿元,利有固定资产2.3亿元。新增投资中,建设投资18亿元,铺底流动资金6.7亿元,建设期利息0.5亿元。新增投资资金来源为企业自筹13亿元,银行贷款13亿元。项目建设规模为达产后形成5万辆纯电动乘用车产能 [ii]


自开启造电动汽车之路以来,万向集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累计投入达近50多亿元。但到目前,连一辆产品都没有下线!


今天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万向集团已被丧失了发展时机!

是谁将鲁冠球拒电动汽车之门外?

将鲁冠球拒电动汽车门外的,是2009年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该法规要求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当有造车经历。这意味着,汽车“门外汉”鲁冠球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不是门槛高低的问题,而是连一条门缝都看不到 [iii]


因此,按照这个规则没有一点造车经历的特斯拉无论如何也不能在中国诞生。而今天政府对新能源汽车新立企业,仍然沿用严格审批制度。


与中国汽车准入的“严进宽处”相反,美国则实施的“宽进严出”政策。在自我认证方式下,任何企业都可以进入汽车产业,联邦政府部门的核心任务是对产品进行抽检,以保证车辆性能符合法规要求。在这种体制下,美国的汽车企业要对自己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负责,一旦弄虚作假被查出,就会被重罚乃至罚得倾家荡产,丰田召回门事件和大众的尾气门事件是最好的例证。


2010年 美国司法部鉴于 丰田 汽车在2009年至2010年期间 召回 大量汽车时没做好情报公开工作,要求 丰田 支付12亿美元的和解金,创下汽车制造商支付给美国政府的和解金最高额。 2015年9月,美国环保署表示,大众汽车在其生产的柴油车内安装了一种“欺骗软件”,美国政府向大众集团索赔及罚款金额高达150亿美元,大众则答应支付100亿美元。

汽车主管部门是否应该反思?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