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凤凰卫视
凤凰卫视,拉近全球华人的距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军武次位面  ·  钛合金都用来做迫击炮了,中国为啥这么豪横? ·  6 天前  
国防部发布  ·  国防科技大学举办国际学员科技周活动 ·  5 天前  
解放军报  ·  2025年军队文职人员公开招考工作全面展开 ·  1 周前  
解放军报  ·  习近平会见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凤凰卫视

暖心 | 中巴公路医院:异国人的亲情寄望

凤凰卫视  · 公众号  ·  · 2017-09-30 14:27

正文


中巴公路又称喀喇昆仑公路,从新疆喀什到达巴基斯坦塔科特,公路于1966年动工。1968年夏天,一支由九千多人组成的筑路队,秘密开进巴基斯坦,在帕米尔高原上修筑了一条海拔最高、难度最大的中巴公路,为了给筑路队提供医疗保障,“喀喇昆仑筑路工程医院”也同时成立,在整个筑路过程当中,先后有四批医疗人员参与其中,他们不仅为筑路队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免费为当地老百姓医治病患,这个医院不仅是公路建成的见证者,也是中巴友谊的传播者。


初到异乡

克服艰难

1966年3月18号,中、巴两国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修筑中巴公路的协议》,该协议规定中巴公路,以红其拉甫界碑为标志,分为东西两段,两国境内的公路各自修筑,中国无偿提供全部的筑路机械和设备。巴基斯坦派出由一支1500人组成工兵部队,由于山高路险无法直接抵达本国的筑路区域,他们需要飞到中国的喀什地区,再转到界碑旁修路,而中国为这支1500人的队伍,无偿提供三年的燃料、物资和生活用品,同时为了给巴方的工兵部队提供医疗救助,中国政府配备了一个医疗队伍,专门为这支部队提供医疗保障。

 

1968年夏天,中国筑路队首次进入巴基斯坦,医疗队承担了为筑路队提供全部医疗保障,医疗队也改名为“喀喇昆仑筑路工程医院”,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筑路工程医院经历数次搬迁,默默地陪伴着筑路队奔波在帕米尔高原上,而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修路,危险随时都会发生。


医疗队住址

 

在境外工作由于要面对艰苦的工作条件、单调的生活环境,医疗队的每一名成员在选拔上都有严格的要求。

 

每一批医疗队成员,都会在乌鲁木齐进行短期培训,目的不仅仅是业务的提高,更多是了解民族政策、学习简单外语对话,以及掌握各项保密条例,培训结束后,他们立即奔赴帕米尔高原。

 

经过十天的颠簸,医疗队成员在各种高原反应中,来到了中巴公路医疗队大本营,短暂的休息之后,大家就进入各自的工作状态。


中巴筑路工程医疗队护士 苏玲萍

那时候我们工作人员住的全是住帐篷,帐篷要加固,至少要起一个地基,男同志就和水泥、和沙子,我们女同志在搬石头,整个医疗队的都在。年纪大一点的就做轻松点的。当时我们工具也不是很多,终于还是把这个帐篷搭起来了。


就在大家搭帐篷、整理医疗器械的时候,筑路队送来了第一个危重病人。医疗队人员判断他为内出血。由于刚刚到达驻地的医疗队,还不具备手术的条件,主任医师尚继越决定,医护人员分为两队,一队先行到三十公里外,能做手术的卫生队准备,另一队看护这名危重病人。

 

虽然设备不齐,但万幸的是他是脾破裂,脾脏的包膜没完全破,医生们首先用纱布把它捂住,摘除脾脏,挽救了他的生命了。

 

第一个手术的成功完成,医疗队的各项工作也正式开展起来。

 

苏玲萍、阙桂兰两人是医疗队岁数最小的,刚刚入伍就被选入医疗队,来到巴基斯坦后,利用业余时间抓紧时间学习护理技术。除了晚上的业务培训课以外,遇到住院的病人每晚还要巡房,对于她来说,也是一种锻炼。


中巴筑路工程医疗队护士 苏玲萍

提个马灯出去,每个病房要走一圈,有一些液体用完了,你要换液体,晚上夜间还有打针的;特别是刮风的时候,黑乎乎的,晚上没有电,确实也挺恐怖。我刚去的时候,最怕的就是这一点。老护士们带了我一段时间,陪着我上夜班,她们也很辛苦。就这样,老同志带,慢慢地就适应了。

无私相助

中巴结缘

洪扎地区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一个封建土邦,当地有六万多居民,由于交通不便,他们很少与外界联系,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随着喀喇昆仑公路的修建,老百姓也了解了外面的世界,生活也发生变化,但是这里长久以来,没有一座医院,缺医少药使这里很多人无力面对疾病。


医生们用精良的医术渐渐抹去了当地老百姓对他们的猜疑和冷漠,医疗队也利用有限的时间,到附近的村庄里去登门巡诊。


中巴筑路工程医疗队护士 吕蓓


那些女人开始都躲在那个墙角看,因为我们头发也较短,然后穿的灰衣服,她都不是太相信我们是女人。翻译慢慢把她们叫出来以后,她们大胆的接近我们,看一看我们,甚至伸手在我们的胸前摸一下,证明我们是女人。


马基隆从小就在坦洪扎帕苏村长大,退休前从事中巴之间的道路运输工作,16岁那年,母亲腹中长了个7斤多的肿瘤,送到当地医院诊断,到得的结果是“只剩一个月的生命”。

马基隆一家


回到家中的马基隆,看着日渐憔悴的母亲,他和父亲抱着一线希望,找到中国筑路医疗队求助。


医疗队以王先知、尚继越等人立即组成医疗小组,对病人进行会诊,建议是立即手术,但由于病人是外籍人员,送来时又是危重患者,是否立即手术,医疗小组需要多方考虑。

马基隆母亲与尚医生和王医生

 

指挥部经过和巴方及家属的协商,同意进行手术,在对患者进一步检查时,发现马基隆的母亲不具备手术的条件。


她营养极度差,各项血指标都不正常。经过一个多月的细心照料,马基隆母亲的身体日渐好转,具备了手术条件,但是在手术当天,答应来献血的村民却一个没到。


为了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医疗队向附近的筑路队求助,没过多久,筑路队自愿来了几十人,医疗队立即进行验血,手术需要的血源有了保证。


麻醉、消毒,每一道程序都有条不稳的进行,此刻不需要任何交流,只有专注。


中巴筑路工程医疗队医生 尚继月

打开腹腔以后都是水,我就把它抽出来,然后再切开,这个肿瘤的外膜开始分离。分一边结扎一下、分一下结扎一下,一直到根部的时候我们直接的就把这个肿瘤夹住,慢慢的就切下去了,有3公斤700多克。


整个手术的时间进行了三个多小时,成功摘除了肿瘤,被宣布只有一个月时间的病人,此时转危为安。


手术后,马基隆的母亲被送往病房,进行24小时的特级监护,当她醒来后第一个动作,就是向看护她的护士竖起了大拇指。


经过这么大的手术之后,本来虚弱身体更加需要细心呵护,护理组的苏玲萍和阙桂兰担起了这个责任。


马基隆

我一杯水都没机会给我妈妈倒过。我们就看,护士们全部给我妈妈洗头、洗脚、换衣服,都是护士做的。


曾被下了死亡通牒的母亲,因中国医生精湛的医术,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且又健康的生活了36年。多年来,马基隆与母亲一直心存感激,直到母亲去世前还嘱托马基隆,一定要找到中国医生表达感谢,为实现母亲心愿,40岁的马基隆努力学习汉语,希望找到恩人致谢。


这是一张马基隆和母亲与照顾她的医生的合影,凭借这张合影马基隆在几十年之后,找到了为他做手术的医生和护士。


四十年后

再续亲缘


纪念修筑喀喇昆仑公路员工回国四十周年活动,对于从巴基斯坦过来的马基隆和鲁苏拉特来说,更有意义;他俩将与吴建邦举行了正式的“认亲”仪式;四十年前,吴建邦的丈夫王先知和尚继越是医疗队的医生,他们一起治愈了马基隆的妈妈和鲁苏拉特本人,而对于鲁苏拉特来说,一次意外的骨折让她和王先知联系在了一起。


鲁苏拉特

我家是在古尔米特村,当时我胳膊摔骨折以后,当地没有任何医疗条件,没有医院,也没有医生,家里的一个亲戚就用一个布条临时给我绑了一下。



此时正值当地夏季,持续的高温加上处理不当,导致伤口感染,小鲁苏拉特高烧四十度,抱着一线希望的父亲把她送到了医疗队。而这时,由于鲁苏拉特伤口感染,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期,如果不截肢,就会危及生命。


征求家里人同意后,医疗队王先知作为主治医师和尚继越一起完成了手术,然而醒来后的鲁苏拉特却无法接受自己失去了左臂的现实。


鲁苏拉特

当时我想的是这只胳膊没有了,长大了以后会慢慢长出来。从那以后好几年我都有这个想法:我这只手还能重新长出来。我一直有这种幻想。


为了树立鲁苏拉特今后面对生活的信心,预防伤口再次感染,王先知决定让她留院治疗,由护理组的苏玲萍和阙桂兰负责看护。


中巴筑路工程医疗队护士 苏玲萍


刚开始我们全包了,慢慢的恢复到一定的时候,就让她自己去做这些事。她动手能力也挺强的,你给她说一遍,比划一遍,她就自己照着那么做,很天真,很漂亮的小女孩。


在护理组精心照顾下,鲁苏拉特逐渐恢复健康,在大家的帮助下,树立面对生活的信心,王先知为了激励鲁苏拉特,还特意给她取了一个中文名字“苏拉”,意思为黎明前的曙光,而小苏拉把王先知称为“中国爸爸”。


鲁苏拉特与苏玲萍、阙桂兰

 

1978年,随着公路的完工,医疗队回国,小苏拉也与中国爸爸失去了联系;在这四十年中,苏拉不仅完成了中学、高中的课程,还到英国留学深造,如今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在此期间,她一直惦记、并寻找着中国爸爸,终于在去年,苏拉找到了当年医疗队的医护人员和中国爸爸王先知,并约定今年8月在乌鲁木齐相聚,然而王先知却重病在床。


幸运的是,2017年7月30号,苏拉与在医院重症监护室的吴建邦代表爱人王先知进行了视频连线,但大家都没有想到,这竟是她与“中国爸爸”时隔38年的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7月31号,王先知与世长辞。


鲁苏拉特与王先知医生

 

2017年8月6号,刚刚来到乌鲁木齐的小苏拉急切的想见到中国爸爸。


在这次聚会上,在马基隆和鲁苏拉特的坚持下,吴建邦代表爱人王先知与他们进行了正式的“认亲”仪式。

认亲仪式

 

王先知在病重期间,一直挂念着两位巴基斯坦亲人,但他最终没能如愿,如今爱人替他完成了心愿。


鲁苏拉特

从我小的时候就知道人们都常说中巴友谊,但是通过我接触到的这些中国医生和护士,让我切身感觉到了中国朋友的伟大的品质。


从1968年4月到1978年9月,先后四批医疗队的成员与中巴公路同风雨、共命运。在漫长的援巴岁月里,仅有210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医院,为中国筑路员工和巴基斯坦人民提供了31426人次的伤病诊治。


四十年前,中国的一座小医院用它的深情和友谊温暖了巴基斯坦的山区、小镇和村庄。


本期编导 | 时琳琳



编辑:梅苑、蒙小度


推荐阅读:

·刷爆国内外媒体资讯,看看这个“朋友圈”有多强大!

·微信变脸,数亿中国人集体刷屏,但是请别忘了他

·心痛!2020年空巢老人达到1.18亿,空巢老人如何才能不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