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半导体行业观察
半导体行业第一垂直媒体,30万半导体精英的共同关注!实时、专业、原创,专注观察全球半导体行业最新资讯、技术前沿、发展趋势。欢迎订阅摩尔精英旗下更多公众号:摩尔精英MooreRen、摩尔芯闻MooreNEWS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OFweek维科网  ·  这家面板大厂在华“裁员”400人! ·  4 天前  
半导体行业联盟  ·  华润来了!长电换董事长! ·  4 天前  
半导体行业联盟  ·  上海,打卡第104届中国电子展 ·  6 天前  
21ic电子网  ·  巨头猛裁员!今年科技行业超14万人被裁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半导体行业观察

未来两年的五个科技泡沫

半导体行业观察  · 公众号  · 半导体  · 2016-09-20 08:47

正文

本文来自萧瑟寡人,感谢作者付出,如转载不当,请及时联系后台,谢谢。


科技业的奇幻故事,不断地告诉我们,有天我们的生活会像《关键报告》或是《星际大战》一般,一切都有声控、人工智慧的系统操作,并且能透过幻象投影、机器人等进行互动,达到科技与生活完全结合。

人因为梦想而伟大,但梦想却因为现实而破灭。科技的憧憬值得期待,但是否真有价值,要在面对冰冷的市场事实之后方能知晓。

过去两年有许多科技神话,预言物联网、虚拟实境、人工智慧、3D打印等技术将能够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并且彻底改变人类对于科技的想像。然而,两年光景后,许多领域的一些应用似乎夸大其实,已逐渐开始泡沫。

在阅读这些潮流时,我们要了解,未来两年内潮退后,有些梦想可能永远不会实现。

日常穿戴式设备


两年前开始,以智能手表为开端,掀起了日常穿戴式设备的潮流,也成为物流网潮流的一部份神话。而当时,已经有人察觉日常穿戴式设备曝光率远高于实际应用。知名创投Fred Wilson亦曾对智能手表的实用性和未来发展提出质疑。

两年后,智能手表与其他日常穿戴式设备并没有消失,但是却也没有大红大紫。2016年,穿戴式设备市场号称成长了两倍,? 全球总共卖出两千两百万个设备。乍看之下成长许多,但是此销售量与平板、手机等相比,穿戴式设备的销售量相较只是班门弄斧。

整体而言,智能手表销售量已有疲软之势,苹果手表销售量更是大跌五成。唯一成绩还算亮眼的是Fitbit的运动手表,但其股价并未有起色。

在穿戴设备的相对小众市场中,竞争对手三星、苹果、Garmin、Fitbit、小米、LG等厂商却已杀得血流成河,而今年穿戴设备却是几乎没有消息。这还没有考虑到实际使用量。(以笔者身边朋友而言,买了穿戴式设备后,几乎都是用了几个月就没再用了,唯一还看得到的是像Fitbit这样的阳春运动手表。)

我相信穿戴式设备的市场会持续成长,但是却不会像平板或手机一般成为主流市场,更难以像许多科技媒体预言般地成为智慧家庭中的重要一环。

若要讨论穿戴式产品的发展问题,首先不得不讨论整体设计的理念。至此,许多穿戴式设备仍然是采用形式上升级而非功能性的提升。所谓形式上升级,意思就是将现有的某种设备(如手表、项链等)塞入数位芯片后,变成能与手机沟通的「智能设备」。

然而,很多非智能设备的手表、项链、戒指等配戴饰品,原本的设计的理念有其自己的道理,但绝对不是为了有智能手机的年代而设计。现在的智能手表除了将手机上的内容显示在手表上,并没有在功能上作任何太明显的提升,有点脱裤子放屁的感觉。

如果时钟都放在口袋里了,还需要戴手表吗?


最后,许多穿戴式设备最后的附加 价值会像运动手表一样非常简单,不需要触控、声控,只要把侦测器做好就好了。但也因为如此,穿戴式设备售价不可能像现在智能手表一样贵,在小米、Garmin跟Fitbit大力竞争的情况下,最后一定是削价竞争,腰斩 毛利。

技术上而言,穿戴式设备的电池和网路通讯仍有很大的问题。若穿戴式设备有触控、声控、全彩背光显示等功能,连续使用时间很难撑过三个小时。

为了低功率省电,许多计算必须在手机或其他设备上完成,这也意味着通讯模组电耗的重要性。目前穿戴式低能号设备通讯模组距离太短,只能跟手机连结,若使用量太高,甚至会拖垮手机的耗能。

因此,穿戴式设备在近期内仍是不太实用的奢侈玩具。大家当初预期可以透过穿戴式设备跟智慧家电灵犀相通的未来,离我们还有一大段距离。

家用3D打印




3D打印潮起时,有些科技奇幻故事告诉我们未来人人家里都会有台3D印表机,我们将更少光顾商店,因为只要网路上可以下载或购买打印蓝图,我们就可以在家「打印客制化商品」。

但是才不过几年,所谓的家用3D打印公司开始呈现颓势。当初被以四亿美金高价收购的低价3D印表机公司MakerBot,去年却传出财务危机、大幅裁员20%。到底这产业发生了什么事呢?

当然,当初的打印愿景又被过度行销,跟现实完全脱节了。

从观念上看来,其实3D打印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制造方法,原名为Additive Manufacturing(增量制造),其实包含了所有用堆叠层次来制造的方法,实行已有三十年之久。

而为什么制造业依然使用注模(Injection Molding)为主,而不用3D打印呢?

道理很简单:质、量跟成本。

注模不但品质一致、出错率低,当开始进行量产时,时间和金钱成本都较增量制造低上许多。说穿了,本来3D打印就不适合用来制造量产商品。

当然,有很多人会争论说3D打印的重点在客制化。没错,重点确实是客制化而不是量产,但是3D打印却无法克服许多技术上的问题。

首先,3D打印并不是一种技术。因此,在「打印」塑胶、金属、尼龙、水泥、树脂等不同材质的印表机,实际上都是不同的增量制造技术,不但很难(甚至不可能)同时进行,也无法将一种增量制造的技术直接拿去应用在不同材质上。

因此,3D打印要做到不同颜色、不同材质,都非常困难。说到客制化,基本上幻想已经破灭了。

再来,各类3D打印技术的稳定性仍有待加强。

当初3D打印公司与科技业唬烂的愿景,其实都忘了跟大家说:3D打印不是像喷墨和雷射印表机一样,你想印就印。
就连最基本的家用3D印表机,如果不懂得维持打印面水平、清理喷嘴、维护机体,非常容易打印失败,完全不是大家所想的傻瓜商品。

最后就是3D打印的素材必须要有可塑性,然后再冷却成形。这代表增快3D打印速度非常困难。因此,在做任何民生消费市场应用时,要做到大家所想的即时打印,是难上加难。

同样地,3D打印不会消失,但是未来的用途恐怕会局限于Maker、专业原型制作与工业用。

如果你是电脑白痴但是却信了这神话买了一台3D印表机...

不妨考虑改装成水族箱。

智能玩具与教材



随着物联网潮起,另外一科技神话就是靠软硬整合,我们将能创造更多与电脑结合的智能玩具和教材来提升娱乐效果与辅助教育。

在硬体成本降低、低能耗通讯模组问世以及云端成本降低后,不管是一些遥控机器人、教育机器人还是亲子互动玩具都相继进入市场。

然而,智能玩具与智能教材,虽才开始,但是已困难重重。

至今,除了BB-8遥控机器人搭了《星际大战》的顺风车以外,许多新创智能玩具产品上市后,销售量都不亮眼。而智能玩具上市公司LeapFrog前年爆发财务困难后,今年被港商VTech以7千2百万美金贱价收购。而老牌玩具商Hasboro、Mattel等在内部研究玩具机器人、智能对话玩具以及儿童用无人机后,计画通通糟到腰斩。

为什么呢?

其实这跟玩具和教育市场的本质有关。玩具市场是个高淘汰率的市场,通常孩童对于玩具的新鲜感不会超过两个月。而孩子对于玩具的新鲜感亦非功能导向,而是品牌印象主导。

所以,玩具业最有效的商业模式就是低成本但是高品牌价值的玩具,比如说钢铁人、Hello Kitty、冰雪奇缘动作玩偶等,而且通常售价不会超过四十元美金。因此,智能玩具不但单位成本太高,其功能性又不是重点,从商业角度看来难以卖座。

而教育市场呢?大部分的基础教育讲究抽象的符号知识(Symbolic Logic),因此相当注重知识的结构和呈现方式。

平板、电脑以及其他显示设备的好处是能够因应知识的特性改变介面和互动方式,但如果今天若采用硬体智能教材呈现,反而更难改变互动方式。而使用硬体互动跟软体互动有质性上的差别吗?

不见得。

智能玩具与教材最后一大瓶颈就是投入研发后,却没有可预期的明显商业价值。除了「有趣」以外,长期的发展潜力备受质疑。

压死智能玩具的最后的一根稻草,应该要算是智能玩具缺乏「Recurring Revenue」(连续性营收)。
当孩童厌倦了平板App上的内容,他可以下载更多内容或是其他的App继续使用,因此创造连续性的收益。但是智能玩具却没有人会愿意多付你钱去购买更多内容,因为孩童厌倦的是硬体外型,即使有再多软体内容都难以说服客人买单。

(嘘...其实美国几个知名加速器都看走眼,已经在智能玩具产业被套牢几次了。)

VR 虚拟实境



虚拟实境话题,应该不用多说,HTC已经把棺材本压在Vive上。脸书有Oculus、Google也投入Google Cardboard。而阿里巴巴、腾讯与百度也积极投入一「声称」将有八百五十亿美金市值的VR产业。在此只讨VR,不论AR。而其实VR还没成熟,已经有明眼人看出纯VR的前景堪忧。

从娱乐的角度看来,VR绝对会存在(也一直都存在着),但是除了昂贵的娱乐外,VR究竟能够创造多少产值?许多科技媒体大神希望我们相信VR可以用在教育模拟、视讯沟通等,实用性无穷。

然而,事实上VR很明显地必须面对实用性的问题。今天的游戏产业分为游戏主机和手机游戏两大块,玩家在设备上的投资意愿已经很明显了,VR游戏将关注游戏主机市场。
但是,过去游戏主机推3D显示器和3D游戏,完全没有起色,这或许已经说明了这些视觉上的小聪明,对于玩家并不重要,还不如专注于游戏内容和游戏引擎。

而说到内容和引擎,由于VR的机制复杂,除了要戴笨重的头盔外,还要拿两只控制器挥来挥去,要为这种全方位互动模式设计内容,难度上比游戏摇杆、键盘滑鼠还要复杂得多,是否会有游戏开发者愿意去花大笔开发成本去赌VR游戏呢?


说到教育应用,又不得不提到各类知识型态的差异。大部分基础教育的知识型态非常程序化,而且时常以符号呈现,拥有全景的互动对于程序化知识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帮助,你能想像用VR做代数问题或是学习英文写作吗?

VR或许能应用在逻辑性知识或是纯粹的感官体验,但是问题回到了知识结构和呈现方式:你必须为每种题目都提供专属的VR内容,以VR目前的内容开发意愿和成本来看, VR完全没有吸引力。

试想,如果今天需要手动操作,VR需要几百甚至上千美金,而一套国高中实验器材可能还比较便宜,而且还可以重复使用。若今天讨论的是感官体验,请问学生看一段高画质影片跟看一段VR影片会有很大的差异吗?差异有上千美金的价值吗?最后别忘了,学习的一大重点在于专注力,如果学生有全景互动,对于学习是否有多少实质帮助?

从教育上看来,亦困难重重,理论上没有明显优势。

最后讲到通讯应用,则是回到最根本的成本和效益问题。撇开应用,VR本身的技术有很大的致命伤。相对于AR(Augmented Reality,扩增实境),VR的空间被限制在侦测器可及之范围。由于VR的头盔是全罩式,使用者若一不小心动作太大可能会跟实体空间撞击而受伤。

VR最难以令人接受的致命伤就是,一套设备只能有一人体验,即使多几套头盔都无法在同一空间中使用。
到目前为止,所谓纯VR产业的相关设备和内容已投入数百亿美金以上。如今昂贵的产品上市了,却在消费市场仍不见相关应用,要跌,恐怕跌得不清。

当然,专业和工业领域中VR永远占有一席之地,但这和当初科技业向我们兜售的愿景又是两回事了。

AI 聊天机器人与智慧助理




最后,让我们来聊聊人工智慧。这几年由于工业用与企业用人工智慧不断翻新,而且有人相信未来能创造上兆美元价值,于是有些科技人也动起脑袋,创造了个人用的AI噱头,激发我们对于智能助理的遐想,可望有一天有超聪明的「AI」可以聪明到帮我们处理任何事,我们只要茶来伸手饭来张口。

在了解这种民生AI的可行性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一下AI本身有诸多定义,而现在我们做的AI跟三十年前的AI目的和方法有很大的出入。

三十年前的AI讲究的是了解和模拟人类的知识汇整与推理能力,但是今天的AI,重点在于实用性,利用资料模型来将人类做的许多归纳和决策工作自动化。

今天的AI是自动化工业的延伸,并非朝模拟全能人类智能为目标。若硬要正名,今天所谓的AI其实是Machine Learning(机器学习)。
简单而言,机器学习的目的在于达到特定一种工作的高度自动化,而 不是要让AI能够完成不同领域的工作。意思就是,下围棋的AI就是下围棋的AI,他不会突然发展出辨识小鸡性别的特异功能。

当然,今天的AI技术在工业和企业运算都发挥了极大效用,但是为什么在个人用却前景堪忧呢?

目前一些新创公司如x.ai智慧会议助理,还有clarke.ai自动会议纪录助理,以及Wonder Bot笔记助理等,虽然已推出产品,但仍未见大红大紫。而像x.ai已经是科技新创的新宠儿,吸引到两千三百万美金B轮,但是却仍未找到商业模式。

今年才有人鼓吹说AI聊天机器人和智慧助理即将取代App,成为下一波行动科技主流。

很可惜,这一切恐怕都不会成真。

AI聊天机器人和各类智慧助理的最大问题,跟为什么至今最好用的笔记App也不过是OneNote、EverNote,原因是一样的。

最大的原因在于:工业和企业内部的工作都有明确、可量化的目标,但是个人日常生活中从事的工作,大部分的目标不但难以量化,所涉及的知识更是偏重逻辑性而非量性。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买菜,如果你今天想要做一道炸酱面,请问机器人怎么帮你买菜?

机器人必须要懂得阅读食谱,并且要了解很多食材知识(如加入小黄瓜可以解腻、加入红萝卜可以增加甜味、加入冬瓜可以中和豆瓣酱的浓稠等)。机器人必须要能够自动分析食谱,了解你的喜好,并且上网帮你挑选食材,光是上网买菜这么单纯的事情都需要如此多的逻辑性知识。

最大的问题是,如果机器人需要更多资讯,他也不能一直烦你,不然要跟机器人打太极打个十分钟,你就干脆开App自己去下单就好了啊!

而今天假设这订菜机器人开发完毕上市,最难堪的问题就是:有人会光为这功能掏钱包吗?

若要做到一真正实用的个人助理,那怕是上网买菜,就连帮你选音乐清单、规划旅程、寻找机票等工作,都要能够一把包办。

你能想像,拥有三千多万美金(相当于新台币十亿余元)资金的x.ai,最后做出的产品只是帮你寻找开会时间和确认开会地点吗?你就能想像,实际上要为个人解决非常单纯的日常生活问题,所需要投入的研发成本有多大,做不做得出来、做不做得好还不知道。

因此,至少在可预期的未来中,个人用的AI难以创造很大的产值,更不要想会有很多人为了稳定性不足、准确率不够的智慧助理和聊天机器人付钱。

创业家:不要留恋技术,请爱上价值
说到最后,为何如此多的科技产业面临泡沫化的危机?

因为科技人常留恋技术,结果奇幻剧场剧本一写欲罢不能,却忘了一部剧要有演员、要有布景、要有灯光、要有制片,这一切无法落实,最后剧本也只是剧本。

因此在思考任何科技产业的同时,请记得:别留恋技术,能创造价值,才有人买单。

没有人愿意付钱使用的技术,代表价值创造的基础出了问题。


与其恋恋不舍,不如好好思考如何扭转(Pivot)。


答案是目前还没有。VR设备如Vive和Oculus都是数百元美金起跳,买一台Vive加上定位器的价格,差不多可以买两台PS4或是Xbox One。而最大的致命伤仍在:这样的游戏真的比较好玩吗?摩尔精英


【关于转载】:转载仅限全文转载并完整保留文章标题及内容,不得删改、添加内容绕开原创保护,且文章开头必须注明:转自“半导体行业观察icbank”微信公众号。谢谢合作!

【关于投稿】:欢迎半导体精英投稿,一经录用将署名刊登,红包重谢!来稿邮件请在标题标明“投稿”,并在稿件中注明姓名、电话、单位和职务。欢迎添加我的个人微信号MooreRen001或发邮件到 [email protected]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半导体高薪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