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龙门
面向中产阶层,探讨和传播提升生活品质、创造精彩生活的人生智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百度智能云  ·  首日1.5万后,百度智能云千帆助力DeepS ... ·  11 小时前  
白鲸出海  ·  Perplexity超级碗“0预算”营销,仍 ... ·  10 小时前  
阿里开发者  ·  0代码!2种方式一键部署 DeepSeek ... ·  14 小时前  
百度智能云  ·  @所有企业,您有四款AI原生应用DeepSe ... ·  3 天前  
白鲸出海  ·  中国互联网出海一周头条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龙门

这个曾被中国深深伤害,远走美国的清华天才突然归来!刚刚又请辞清华副校长!背后竟是他,在酝酿一个撼动全中国的惊世计划……

龙门  · 公众号  ·  · 2018-05-18 17:57

正文

广受推崇的微信公号,点击上面蓝字“龙门”一键关注
龙门聚集了一批在事业、生活等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精英人士。他们已经获得了财富自由、身心自由,或者正努力行走在追求自由生活的路上……
关注龙门,就是关心您的生活品质!
龙门:Longmen518

文章来源于:德国优才计划/转载授权请与原作者联系

从2015年开始,他在杭州筹划,

创建一所民办大学,即“西湖大学”。

一个月前,他又放出“豪言”:

到2019年年底,西湖大学师资规模,

将超过拥有24位诺贝尔奖,

获得者的洛克菲勒大学,

教师科研水平很可能成为中国之最;

5年后,教师科研水平比肩,

东京大学、清华、北大等知名学府,

成为亚洲一流;

15年后,在各项指标上,

和加州理工大学媲美,

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好的大学之一。


许多人以为他就是说说而已,

没想到刚刚,他居然请辞了,

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清华副校长职务。

只为全职执掌西湖大学。

他说:

这是为了将全部精力投入到,

正在筹建中的西湖大学,

“脚踏两只船”不符合,

我一贯的做事风格


从远走美国,

到突然弃美归国,

再到如今的请辞清华大学副校长。

其实这一切,都是他,

在酝酿一个撼动全中国的惊世计划……


他,就是 施一公



1967年5月5日,

他生于河南郑州,

父亲是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的本科,

母亲在北京矿业学院读书,

都是上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


他出生时正赶上,

河南省“文革”高潮,然后就是武斗,

在那个人人给孩子取名叫“文革”、

“敬东”、“颂东”的年代,

父亲却为他取名为“一公”,

希望他长大以后能一心为公。

他说:

父亲赋予我这个名字的寓意,

在我一生中的很多重要关头,

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选择。



两岁半时,他跟随父母下放到河南省,

驻马店地区汝南县老君庙乡的小郭庄。

母亲告诉他,全家被下放的重要原因,

是受“走资派”爷爷的牵连和影响,

“文革”期间爷爷在“四人帮”的监狱里,

被关押折磨了整整4年半。

而他们全家被下放后就一直住在牛棚里,

直到1972年离开小郭庄,

牛棚已成为他童年记忆里,

最温暖的第一个家。


他一生将父亲视为最崇拜的偶像,

父亲聪明,性格爽朗,无所不能,

为了让家人住得更舒适一些,

父亲弄来高粱杆、石灰、黄胶泥,

把牛棚装修一新,还隔出好几个小房间。

父亲还是个很出色的裁缝,理发师,

他说:“ 我从没有去过理发店,

总是父亲给我理发。

到小学毕业,也几乎没有买过一件衣服,

大多数是穿哥哥姐姐穿小了的衣服,

而哥哥姐姐的几乎所有衣裤和我过年时,

偶尔惊喜获得的新衣服,

都是由父亲亲手裁剪缝纫的。”

除了剪发和裁衣,

父亲还有一手好的木工手艺,

上世纪70年代,他家里用的,

床、柜子、桌子、椅子等大部分家具,

都是父亲亲手制作的。

父亲还当过老师,数学物理都会......

父亲还很热心,邻里乡亲遇到困难,

他总是第一时间去帮忙。



1977年恢复高考,父亲辅导表姐、

表哥、大姐认真复习数理化,

给他们讲解方程式、热力学,X、Y、Z……

他当时一点儿都听不懂,

但感觉科学真酷,

父亲对孩子们既慈祥又严格,

他总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做得再好一点,

不能知足常乐。

这种耳濡目染的成长环境,

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大。


他打小就不让父母操心,

开启了开挂模式,

是个妥妥的大!学!霸!

从小学到高中成绩都是第一名,

1985年 被保送到清华生物系,

成为生物系复系后的首届本科生。

即使是在众星荟萃的清华园,

他仍然秒杀其他同学,

年年都名列年级第一,无人能够撼动。


有人说,成绩好有什么用?

还不是书呆子吗?

可他彻底颠覆了你的想象。

他不仅成绩好,还是运动健将,

跑步、游泳、滑雪……都不在话下,

他在清华校运动会上多次创下 竞走纪录,

一直到他从清华毕业五年后,

纪录才被人打破。



他说:他一直为了不让父亲失望,

而努力学习和进取,

从小到大一直到清华毕业至今,

对他影响最深的人就是父亲,

而真正意识到这一点,

是30年前的那一天,

1987年,也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

一场悲剧深深地伤透了他的心。


1987年9月21日,当时他还在清华读书,

父亲却在河南老家意外被车撞倒,

还好这位司机有良心,没有肇事逃逸,

以最快速度将父亲送到医院。

刚到医院时, 父亲的血压心跳都正常,

只要及时医治完全能够得救。

但是,医院急救室的那位医生,

却告诉肇事司机:

必须先交500元押金才能救人。

司机急得四处找人, 用了4个半小时,

才好不容易 筹到500块钱,

可他父亲的生命,

却在等待的过程中悄然消逝了……


得知噩耗后,他悲痛欲绝,

那是他多么崇拜,多么深爱的父亲啊。

而父亲却在医院的急救室里,

躺了整整四个半小时,没有得到任何救治,

没有留下一句遗言,也再没有睁开眼睛,

看他儿子一眼,就离开了。

这个事对于当时还是学生的他,打击太大了,

他无法承受突然失去父亲的痛苦,

凌晨三四点跑到空旷的圆明园内,

一个人抒发心中的悲愤,

他的世界倾覆、价值观崩溃了。

整整一年多时间,他常常夜不能寐,

好不容易睡着也会做噩梦:

医护人员的天职不是救死扶伤吗?

为什么见死不救?不救救我的父亲?!

这个曾经积极向上的少年,

开始怨恨痛恨整个中国社会,

那时他还思考了许多办法,

想报复那家医院和见死不救的医生。


可是,后来每当他想起,

父亲为自己取的名字时,

他就抑制住了内心的冲动。

渐渐地,他想通了:

这样的悲剧不止于我一个家庭,

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人,

每天,不知道有多少人、

多少家庭在经历像我一样,

生离死别的人为悲剧。

父亲活着的时候,总是在不遗余力地,

帮助着邻里乡亲和周边许多人,

以自己的善良付出给这个世界,

带来温暖和关爱,我更应该子承父志,

如果自己真的有抱负, 敢担当,

就应该去用行动去改变社会,

让父亲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



从此,他更加努力地学习,

1989年, 他从清华提前一年毕业。

1990年初,他获全额奖学金,

入美国十大名校之一的 霍普金斯大学。

1997年,还未完成博士后研究课题的他,

就被美国常春藤八大名校之一的,

普林斯顿大学 聘为助理教授;

1998年,他在 普林斯顿创建了独立实验室,

因为研究成果,他被国际蛋白质学会,

授予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

他也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的首位华裔学者。



2003年, 年仅36岁的他又成为了,

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

史上 最年轻的正教授。

他年轻且学术造诣深厚,

成了世界各个顶级大学争相竞聘的对象,

为了他这个难得的人才, 普林斯顿给他,

提供了无比优厚的条件:

他的实验室面积是普林斯顿,

分子生物学系40多位正教授中最大的,

他的科研基金是系里最高的,

除学校给予他稳定的资金支持外,

他申请了11次美国国家基金,10次中标。

生活上就更不必说了,

学校为他买了500平米的独栋别墅,

2007年,他又被授予普林斯顿大学,

最高级别的教授职位,终身讲席教授。



然而2008年,意气风发的他,

却在众人喝彩声中突然掉头,

选择“裸奔”回国, 为清华大学全职工作,

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 掀起轩然大波,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罗伯特·奥斯汀惊呼:

“他是我们的明星,我觉得他完全疯了。”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更是极力挽留他:

只要你愿意在大学保留 半职,

你就能获得高达 1000万美元的经费支持。

作为一个科学家,美国可以为你,

去为全人类做贡献,提供最好的科研支持。

朋友们也都苦口婆心地劝他:

“你现在豪情万丈,但用不了两年,

就会被国内的大染缸染得看不出颜色。”

而在更多其他人的眼里,拥有美国绿卡,

那是多少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梦想啊。

可他却坚定地说: 科学无国界,

但是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

回国就是回家, 国内学术界的潜规则,

改变不了我几十年形成的人格和做事方式,

两年后不会改,20年后也不会改……



他回国后,也 迅速引爆了舆论,

许多人都怀疑他目的不纯。

有人说,他是回来捞钱的;

有人说,他想带回自己的学术亲信。

面对质疑他感到很伤心,难以理解:

回国就是出于一种特别朴素的感情,

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想干一些实事, 怀着满腔热忱,

为什么会招来这些不明不白的非议?

他决定,用事实和行动来证明这一切。



他在清华白手起家,从仪器都设备,

一点一点开始重新创建实验室。

他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提到过,

自己回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 育人

培养一批有理想、敢担当的年轻人,

在他们可塑性还较高的时候去影响他们,

希望清华的学生在增强专业素质、

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

让他们清楚而坚定地从内心深处意识到,

自己对于这个国家和民族义不容辞的责任,

承载起中华民族实现强国大梦之重任!


他手把手地亲自教学生做实验,

给本科生上课,每年将近100个课时。

他的教育方法很另类,

喜欢鼓励学生有理有据地跟他唱“反调”,

甚至怂恿学生挑战他,

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他看来,学生就应该有个性。

私底下,他还是学生的好朋友,

他常常组织学生去爬山,

课余时间与学生讨论任何问题,

关心学生要吃好穿暖…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

他清醒地教育学生:

让价值观回归理性,

不再用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指标,

而是去问自己,

是否真正在为人类社会创造价值,

对百姓、国家、乃至世界的意义何在?

用科学报国,才是一个科学家最大的荣耀。

他说:现在学生受物质主义冲击太厉害了,

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们觉得

做科研很酷,而不是赚钱很酷。


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学生们,

在为自己奋斗的同时,

心里还装着一些自己之外的东西,

以天下事为己任,驱使他们坚定地往前走。



回国后除了育人,

他在科学研究上也是硕果累累,

在《细胞》《自然》《科学》

这世界三大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多篇。

2014年,

还荣获了瑞典皇家学院颁发的爱明诺夫奖,

这是该奖 第一次颁给中国科学家。

更有研究成果, 被国际同行,

认为已经达到了“诺奖级”水平。



但是回国一段时间后,

他一边搞研究,一边观察国内实际状况,

他也亲眼目睹、经历了许多潜规则,

从心里深处为祖国感到焦急。

有话直说的他不止一次地,

公开表达对国内教育与学术状况的观点:

他说: 当今中国是经济强,但科技弱,

如今我们的GDP已经全球第二,

但是看技术革新和基础研究的创新能力,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却排在20名开外。

有人会说我们都上天揽月、下海捉鳖了,

怎么可能创新不够,

我们都高铁遍地开花了,

怎么可能科技实力排在20名开外?

而他说: 你看到的指标和现象,

这是经济实力决定的,不是科技实力决定的。

我们占的是什么优势,

我们占的是经济体量的优势。


而在学术上,一些学者利用自己的名望,

在与自己无关的科研成果中挂名。

不诚实比巨大的科学错误更可耻。

有的教授带了很多研究生,

但忙于各种非学术类事务,

根本没时间指导学生。


这样的国内环境,让他忧心忡忡,

于是他一肩挑起了三职: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清华大学校长助理、 北京市卫计委副主任。

结果这让他遭受了更大的 质疑和攻击,

人们都骂他 根本就是为了从政才回国的,

更有记者犀利地问:

“你究竟是更愿意做一个体制的改革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