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思想的基础是“仁”,即强调“君子”所为。“君子”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标准人”——标准的社会人,
是道德、学问、修养极高之人的统称。
从奴隶制开始向封建制逐步过渡的春秋时期,人开始从奴隶向自由民过渡,人的社会交往日益频繁,自然人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必向社会人过渡。
既然交往是必然的,那人与人之间究竟该如何交往当时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在那样的背景下,“君子”这一概念的意义当然重大,后来逐渐演变而来的“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人们有克“己”的自然人行为和复“礼”的社会人行为。在这里,“复”该作尊重解。
儒家强调:个人不能将自己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行为标准。
《大学》里论述“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的“心正”是以“君子”为标准的。从这个意义上讲,
儒家强调的是“人道”,即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关系,社会应该是有组织、有秩序的,否则必乱。
儒家对“君子”的所作所为一一作了阐述:
君子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君子四不
不妄动,动必有道;不徒语,语必有理;不苟求,求必有义;不虚行,行必有正。
君子德行
权重者不媚之;势盛者不附之;倾城者不奉之;貌恶者不讳之;
强者不畏之;弱者不欺之;从善者友之;好恶者弃之;长则尊之;幼则庇之;为民者安其居;为官者司其职;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此君子行事之准。
儒家思想虽然强调了等级与次序及其意义,但它没有回答为什么要克己复礼,即没有回答“人”与“天”的关系。“君子”是被虚拟出来的,根在人自身,即从“人”出发来考察“人”的问题。这可能是儒家思想的局限所在——没有找到人的“根”,当然这是伟大思想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