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
从今天开始,我们每晚(周六休)的更新时间要在十点以后了。
因为我有了一个新的小计划——准备每天晚饭后去跑跑步,身边同龄人的“发福”给了我很强的紧迫感。
而且今天早上洗漱的时候发现,自己和大学相比真的沧桑了。比我小几岁的好朋友说我,你已经没有“少年感”了。/(ㄒoㄒ)/~~
呃,其实都有“中年危机”了好嘛。
言归正传。
今天主要和大家聊一下估值的问题,昨天有四五位朋友留言说想一起交流。
我不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只是浅说自己的浅见,欢迎大家拍砖。
从进入股市那天起,我们接触到的第一个估值方法可能就是PE估值法了——比如经常听说“某某股几倍PE太贵了”等等。
所谓PE即市盈率,等于市值除以净利润,可以理解为每股一块钱的净利润,他能撑起每股多少元的股价。
我们在估算目标公司的价格时,把目标公司的EPS(每股收益)乘以可比上市公司的PE就可以了。
就这么简单?
其实,这种方法很粗糙,且实际上比较复杂。这里面要考虑到很多问题。
首先,我们在估值的时候要选一个可比的公司。
什么是可比?比如业务要类似,增长前景要相近,盈余构成要可比等等。
如果我们选准了,或者最后用了同行业公司的平均市盈率,那又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公式PE=市值÷利润中的“利润”的内涵可能不一样了。
因为相同的净利润背后包括多种情况——有的可能靠政府补贴、有的可能靠卖资产、有的靠效率(资产周转率)、有的靠效益(利润销售率)、有的靠杠杠(权益乘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哪种利润最让市场瞧得上呢?
再者,PE估值法还没考虑到公司的发展前景,动态市盈率是与企业的利润增长水平密切相关的。如果两个公司的利润增长水平不同,用PE法去比较他们的价值也不合理。
针对这一点,有人尝试过用PEG(即FE/g=市盈率÷增长率g)来对这类企业估值,这样就将增长率这个指标考虑在内了。
一般来说,高增长率(10%以上)的企业用PEG估值要优于PE估值,连续盈利且低增长率的企业用PE法估值。
最后,PE估值法在对于一些强周期行业(比如水泥行业)进行估值时也很无力,其PE水平经常剧烈波动,甚至经常为负数,让该指标失去参考意义。
类似的还有PB(市净率)法估值,公式是PB=市值÷净资产,反映的是该公司一块钱净资产能够撑得起来多少股价。这种方法适用于拥有大量资产且净资产为正的公司估值。
以上两类是比较常见的比率估值方法,更有科学性的可能还是现金流贴现法。
所谓现金流贴现法,是指把公司未来产生的价值按照一个折现率贴现到现在,计算出他的一个价值。
不过未来的现金流取决于未来的业绩,未来是变化的、难以预测的,所以这种方法虽然比较科学,但是对我们普通投资者来说,操作上相当困难。
说了这么多,大家可能更着急了,好像常见的方法没用,牛×的方法难学。
今天我们试着和大家交流一种从市值角度看公司估值的方法。
市值其实可以拆分为净利润和市盈率的乘积,即市值=净利润(E)×市盈率(PE)。对很多上市公司来说,他们在市场经营上,利润是他们的目标;而在资本运作上,市值是他们的目标。
不同市值的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往往享受不同的估值待遇。
比如蓝筹股的估值和“壳”股的估值就很不一样,比如炒ST的人就很少关注市盈率,他们更关注市值、股本、公积金、负债率等指标。
关注市值是站在“壳”交易的成功率来考虑的。
在目前的借壳方案中,最大的成本还是在于借壳后权益被上市公司原有股东摊薄。“壳”公司市值越小,借壳上市后,借壳方的持股比例越高。
而对那些垃圾股(有主营业务但低迷)的公司估值时,市销率又会是一个关键指标。因为行业复苏起来的话,主营业务越大越能占领市场,比如煤炭等周期股的估值。
之前我们转过一篇“摘叶成剑”的文章,市值捕捉大牛股的14条规律他的一个观点是,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上市公司有着不同的股价驱动因素——25亿市值看主题,200亿看业绩,400亿看创新,800亿看国际对标。
他还发现,公司市值达到200 亿以前,其大概率能够享受较高的估值水平(高于30 倍PE),而当公司市值进入200-400亿区间后,其估值水平存在加速下滑之虞。
对应到投资上,对待小市值公司可以自下而上研究为主,适当放松对行业属性的要求;但一旦投资对象目标市值超过50亿,投资者需要认真考虑行业层面的风险。
合理估值不是简单的事。巴菲特也曾对此感叹,估值不仅是科学,还是一门艺术。
之前有位朋友给我推荐过一本估值的书叫《估值:难点、解决方案及相关案例》。
该书作者分别针对创业、成长、成熟、衰落的公司谈了自己的估值观点。
我目前还只看了五分之一,觉得其中一些理念是值得借鉴学习的,但是感觉实践起来可能有难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挑战一下。
关于今天的市场,留言板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