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58UXD
58同城用户体验设计中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哔哩哔哩  ·  高中生随便出手,做了个折叠手机? ·  2 天前  
哔哩哔哩  ·  五毛特效拍哪吒,我的笑点和泪点在打架 ·  2 天前  
哔哩哔哩  ·  30岁母单和25岁早婚,婚恋观差别有多大? ·  2 天前  
哔哩哔哩  ·  马斯克刚发的地表最强AI,拉胯了吗? ·  3 天前  
哔哩哔哩  ·  B站2024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来啦!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58UXD

0代码,教你三步搭建AI Agent

58UXD  · 公众号  ·  · 2024-12-23 14:30

正文

AI Agent(人工智能体) ,一种 基于大型语言模型的智能系统 ,它能够理解、推理并响应用户的需求,提供决策支持和自动化服务。它可以存在于多种形态,从聊天机器人到虚拟助手,从游戏角色到专业咨询系统,AI智能体的身影无处不在。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当前智能体平台的学习成本较高,尤其是对于不懂代码的非技术人员而言,如何快速上手并搭建有效的智能体成为了一个难题。本文将围绕58灵犀智能体项目,探讨如何设计高效的智能体创建流程。


如果我们把智能体比喻成刚出道的明星。打造一个智能体,可以概括为三个核心步骤:

  • “立人设” :搭建提示词框架。
  • “练才艺” :为智能体赋能。
  • “上选秀” :测试对话功能。

这三个步骤分别对应智能体的角色定位、能力培养和效果测试,通过这3步即可搭建一个基础的智能体。

AI提示词框架是专为与AI智能体交互而设计的结构化提示方法。这些框架旨在帮助用户更清晰地定义他们的需求,引导AI模型生成更准确、更有用的回答。就像你创建了一个虚拟角色,你要通过这一步教会他说话,让他知道该如何回答你的问题。

如果是熟练的技术用户,可以写出标准的提示词框架,可对非技术类用户来说学习成本很高。深挖背后的原因—— 缺乏引导案例 。用户在编写时,往往不清楚如何下手,缺乏直观引导和实际案例作为参考。针对这些问题,设计团队深入研究,提出了解决方案。

  • 案例模板化: 设计案例模板,支持灵活组合,提升用户效率。

  • 角色差异化: 让不同背景和能力的用户选择适合自己的创建方式。

案例模板化:

跟产品团队共建出一套标准的框架模板,适用于多种场景的搭建,包括「角色与目标」、「指导原则」、「限制」、「澄清」和「个性化」。并给用户填充可编辑的真实案例,用户可以在案例基础上自由编辑,有效降低学习成本,快速上手。


角色差异化:

在进入创建功能时,让用户根据自己能力选择创建方式。

平台规范搭建: 针对新手和非技术角色设计。提供固定的提示词框架,用户在框架的模板基础上编辑想要的内容。不用担心框架遗漏的问题,再配合预先填充的模板,有效提升操作效率。

自定义搭建: 为技术角色设计,预先也会填充提示词,但用户根据自身需求增删改框架,大大提高编辑的自由度,满足高手的多样化框架需求。技术有自己的书写规范「# 巴拉巴拉」,识别到后会自动加粗,保证编辑的规范性。

当我们让智能体有了“人设”,下一步就是要教会他才艺了。我们可以在创建时给智能体添加「插件」、「工作流」和「知识库」来丰富智能体的功能,从而让他解决更多场景的问题。


优化语义:

“插件”、“工作流”、“知识库”这些词汇读者听着很陌生,新用户也是如此,因此为了降低理解成本,我们优化了功能描述的语义(正好也给读者做名词解释)。

  • 插件: 选择不同功能的工具,让智能体能够执行更多类型的任务。

  • 工作流: 选择可视化的方式组合,实现复杂、稳定的业务流程编排。

  • 知识库: 扩展智能体的知识储备,为用户提供更针对性的答案。

功能描述语义由两部分组成: 「描述用户行为」 「行为造成结果」 ,让用户知晓自己可以干什么,干了之后会得到怎样的结果,易于理解。同时将复杂的技术文案简化,使其更加口语化。 在添加功能后,每个模块都有清晰的标题和简介,用户可以快速了解每个模块的作用。

优化开场白编辑:

开场白是智能体与用户建立联系的第一印象,我们优化了富文本编辑能力,用户可以利用富文本编辑器,设计个性化的开场白。让智能体能更好的将功能透传给使用者。

同时增加了所见即所得的及时反馈,用户编辑开场白时,可以即时在对话预览中看到效果,实现所见即所得。


添加插件、工作流和知识库:

我们对插件、工作流和知识库的弹窗进行了规范设计,以提升用户体验。每个功能模块的弹窗都有清晰的标题和功能简介,用户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如何操作。保证视觉一致性的同时,简化操作流程,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点击和选择完成配置。

此时智能体已经具备了基础能力,他有了自己的“人设”,也学会了“才艺”,这个时候作为经纪人的用户,就要帮他安排“选秀”出道证明自己了。在这个阶段用户会去测试智能体,主要是通过对话预览智能体回复的内容,看是否符合预期,并根据回复结果调整参数。

用户在该场景下关注智能体思考过程,即工作流的 「工作状态」 ,以及智能体的功能的 「运行结果」


工作状态反馈:

AI的工作流程分为「获取」、「解析」和「生成」三个阶段。智能体在创建场景下的工作状态对于用户理解工作流程至关重要。

应用场景不太需要用户感知「获取」和「解析」阶段,往往会模糊过去,而更关注「生成」阶段。但是创建场景强调反馈工作状态,因此各状态节点状态都要及时透传给用户。


运行结果反馈:

生成结果的反馈设计对于用户体验至关重要,用户需要清晰的看出插件、工作流和知识库具体是如何工作的。入口放在对话气泡底部,方便在展开后不影响生成结果,点击后展开具体运行内容,优化内容分段,提升可读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