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时被别人的装备种草,回到家后在小红书搜索装备笔记,然后通过电商平台、线下渠道购入,这是户外运动爱好者王宇的现实写照。
“登次山就看上了别人的登山包,滑次船就看上了别人买的桨板,露个营也能对比下自己的睡袋和隔壁营位的区别......”从前几年爱上户外运动到现在,王宇在实现“专业”这个目标之前,首先成为了一个户外装备的氪金者。
王宇“氪金”的户外装备产品之广,从几十元的骑行水壶包到千元的冲锋衣,甚至到万元的帐篷,“看上就拿下。”他一度沉迷其中。
直到为了买以款登山包而付出了1200块的溢价,王宇才意识到,自己不过是被外界营造的消费潮流中裹挟的消费者之一。
“从功能和材质来看,几百块的原价足以匹配这个产品,但市场中的黄牛、代购却能将它推高到2000元。”王宇逐渐意识到,尽管户外装备讲究功能性,但能让消费者愿意为此而付出高价的心理,主要来自于攀比心态和对专业知识的匮乏。
一位徒步团的团长也告诉Tech星球,当下户外运动的大部分参与者对户外用品的认知主要来自于社交平台,而社交平台又是品牌投放、黄牛代购炒价的关键渠道之一,因此而引发的冲动消费行为不在少数。
在这些行为背后,缺货、断货是推高消费者购物情绪的关键,也是品牌、渠道商、代购和黄牛推高价格的重要手段。
王宇告诉Tech星球,去年4月份为了购买始祖鸟一款15L的登山包,其找遍了全城门店的销售,“都告诉我要等,而且不确定时间。”今年6月上旬,Tech星球也咨询了多个始祖鸟的代购和门店销售,均表示很多产品和型号,全球都没货。
供不应求意味着市场就会存在炒价的空间,这个空间甚至被放大至二手市场。
一位登山爱好者告诉Tech星球,自己2021年以500块购入的小鹰登山包,在今年3月份以900块的价格在户外群里卖出。“因为比较新,对方甚至觉得赚了,他告诉我这款包在电商渠道已经卖到了1300块左右。”
一些户外人看到了这个市场的机会,甚至投身到了户外装备的二手回收中。
一位在陕西做户外装备回收的店主告诉Tech星球,其主要回收业务是大牌的户外装备,包括登山鞋、硬软壳的衣服、裤子、登山包等,“看成色回收,然后再加价卖出”,而且回收到的热门单品只要挂出就会在一天之内被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