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长征火箭连续两次发射失败,让航天人员待遇低的讨论再次浮出水面。
这个行业的人员流失情况,说严重,确实很严重,特别IT人才,用脚跟想都能想出来,国企科研所的那点薪资,怎么可能跟腾讯阿里竞争?
但要说不严重,也很难说严重,因为核心的航天专业的人才,去向就那几个国家机构,半斤八两,高薪的唯一出路只有改行,越资深的员工代价越大,而且未必成功。
一对比,结论就很明显了:有专业门槛的航天专业人才流失不严重,是因为缺乏行业内的竞争,通用的IT人才流失严重,是因为行业外的竞争。
对于这些企业而言,航天专业人才才是根本,其他职位大不了扛着国企的旗号,招一些向往体制内的新人,流失了再招,自然没有动力提高待遇,才造成航天专业的人员待遇问题。
待遇一般又无法跳槽的结果,就是人浮于事,顺便喊喊“减员增效” 的口号。
当然,航天这个行业是“国之重器”,我也不好乱评价。那我们批判批判美国总可以吧?毕竟美国的航天发射以前也是“体制内”的。
就算是批评美国也要有凭有据,我就直接用民营火箭发射公司SpaceX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的传记《硅谷钢铁侠》里对美国航天工业弊病的分析:
在SpaceX刚成立的时候,航天工业的主要客户还是Nasa和美国军方,因为政府的生意一向都是“安全第一,稳健至上”,设备很少更新换代,所以这个听上去高大上的航天工业实际上设备陈旧、管理落后,大量设备,包括显示屏、电脑、温度感受器或者是火箭发射的技术,都还停留在上个世纪60年代。
结果就是,年轻人带着高大上的理想投身这个行业,却陷入无聊的工作、过时的技术和低效的管理之中。为什么美国六十年代就能上月球,现在却只能嚷嚷着“重返太空”,这也是原因之一。
但每年有那么多国家要发卫星,航天发射的市场需求又是实实在在。
所以,马斯克意识到航天发射是一个可以用硅谷精神改造的传统行业,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SpaceX在人才争夺中的竞争力。
马斯克在招聘中常常亲力亲为,特别注重找到那些有野心,有激情,有创造力的顶尖人才,再用颠覆性的理念,更有竞争力的薪资,把自己跟Nasa这种“体制内”的用人单位区别开来。
航天发射以前都是国家与国家的竞争,体制内该有的弊病,谁也逃不了,但随着像SpaceX这样的民间资本参与竞争,成本不断下降,效率不断提升,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这种竞争对企业是坏事,但对从业者,却是体现其真正价值的时刻。
与航天工业类似的,还有一个跟大家的关系更密切的行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