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要回答了一个“满级读者”的问题,探讨了“满级读者”群体间的差异,包括经济门槛和时间门槛,并指出该群体的构成五花八门。同时,作者通过个人经历阐述了时间的分配问题,强调了公平性的相对性,以及缘分的重要性。最后,作者通过反问的方式回答了“满级读者”的算法问题,指出亲兄弟也不能分高下,同样地,同为“满级读者”的人在我眼里也没有分别。
文章指出,“满级读者”群体的经济门槛非常低,阅读付费文章只是花费很少的钱,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愿意耐心阅读长文章,这是一个时间门槛。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门槛。因此,“满级读者”群体在社会阅历、认知结构和经济水平上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
作者通过自己与儿子的例子,说明了在社会中,优秀的人可能没有足够的机会占用他人的时间,而普通的人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需要等待他人的关注。这引发了关于时间分配的公平性问题的思考。
作者指出,公平是相对的,我们不可能听到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声哭泣。我们能做的只是尽力去帮助身边的人。同时,缘分也是非常重要的,就像亲兄弟一样,即使在社会地位上存在差异,但在亲人眼中,他们仍然是平等的。
作者认为,同为“满级读者”,无论他们在现实中的社会地位如何,他们都曾经花费了同样的时间去阅读,试图与作者建立联系。因此,在作者眼里,他们并没有分别。
今天回答一个
满级读者
的问题。
他跟我说,尽管同为
满级读者
,但实际上这个标签下的群体,是参差不齐的。
好比你说博士与博士之间可能有家境的差距,但在他们所在的专业领域里的知识层面,起码都是过了某个考核的。
但我们的
满级读者
群体的构成,是五花八门的。
因为
满级读者
的经济门槛非常非常低,即便你把所有的付费文章都阅读过,顶多花了几包烟钱。
除此之外,无非就是他们愿不愿意在我们这里耐心地阅读长文章,这就是一个时间门槛。
这俩门槛之外,没有门槛了。
那么就会导致一个情况,有些
满级读者
,无论是社会阅历,是认知结构,还是经济水平,都可能是很普通的一个人。
由此也就会导致他们问出来的问题,很可能是比较幼稚的。
但我们的规则是什么呢?
是我80%的时间分配给只有一万多人的
满级读者
,20%的时间分配给其余十几万人的
付费文章读者
,0%的时间,会分配给总数高达几十万人的游客读者。
那么这位
满级读者
的问题就是,这么一个时间分配结构,会不会导致价值不匹配。
打个比方,一个
满级读者
,他可能现实中只是一个大学生,他问的问题可能站在全社会的尺度上,也没那么重要,只是他自己觉得对他重要。
他的问题是在一万多人的队伍里排队,我80%的时间要分配给这个队列。
那么一个
付费文章读者
,他读过几篇付费文章,未满级,他可能现实中是一个部门总监,他问的问题的经济价值超过了前者。
但是他的问题只能在十几万人的队伍里排队,我只有20%的时间分配给这个群体队列。
如果是一个游客读者,他现实中比前两者混的都好,他问的问题的重要性,其实超过前两者的总和。
但他的问题,在这个机制下,其实我是看不到的。
如果你把我看作CPU,好像这个分配模式是有问题的。
真正社会意义下最优秀的那个人,并没有获取CPU的时间切片。
这个
满级读者
提出的算法问题,非常有意思,那么我来告诉你,我的看法。
我讲一段往事,我和我儿子之间。
他小学的时候,每次送他去少年宫的人是我,因为下课了还要接他回来,所以他无论是学英语,学数学,还是学武术,都是他在里面学俩小时,我在外面等他俩小时。
我儿子是个非常普通的孩子,哪怕在小学阶段,他也混不进班里的前五名。
这什么意思呢?
当年,他小时候,我接送他的那阵子,还在给人打工,我在企业里做高管。
我每次在外面像个车夫一样,候着他的时候,就在想,他小学班里的第一名,只怕将来应聘,成为我下属的可能性,都接近零。
我们都很清楚这个选拔机制,小学里的第一名,到了初中再想第一名是很难的,初中班里的第一名可能到了高中,最后连个普通985都没考上的,也大有人在。
这个选拔是逐层的。
我当年还在给人打工的岁月里,我大都是拥有大厂经验的名校生。
因为我先后管理过的都是核心部门,而我所处的一直都是热门行业。
就是说,在公司里面,学霸想占用我时间,他是要等机会的,看我有没有空。
但是反过来,到了我儿子这里,是我在等他,看他有没有空。
你站在社会经济价值的视角下,我儿子可能不如我带过的任何一个下属能干。
但问题在于,我和他之间,有父子之缘。
人这一辈子,你不可能讲什么所谓的公平。
公平的意思是什么?是你能够听到这个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里的每一声哭泣。
你能么?你又不是观世音。
事实上,你只能听到你身边的哭泣。
我们仔细想想看,人的行为无外乎这点事儿,当你看到路边一个可怜人,你忍不住给他帮助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此时此刻,非洲,印度,还有更可怜的?
你想过,但是你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