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研究院
【腾讯研究院 ★ Tencent Research Institute】 网聚智慧,连接世界!网罗互联网前沿理念、传递互联网发展声音、汇集互联网研究成果、推动互联网法治进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36氪  ·  保时捷,扛不住了 ·  13 小时前  
新浪科技  ·  【#周鸿祎谈职场##周鸿祎称反感只打嘴炮不干 ... ·  19 小时前  
新浪科技  ·  【#零跑12月交付达42517台#】#零跑全 ... ·  2 天前  
新浪科技  ·  #2025年OpenAI即将发布的技术产品#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研究院

李刚:数字产业中部崛起和双创活动理性回归丨公开课

腾讯研究院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6-09 17:36

正文

5月17日,腾讯研究院公开课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数字经济及其所带来的机遇进行了全面深入解读。


腾讯研究院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李刚就腾讯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2017)》报告中关于产业分指数和双创分指数的发展、变化以及指数呈现出的一些有趣的发现进行了分享。以下是其演讲实录: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两个分指数,也是整个指数体系当中两个比较关键的分指数,一个是产业分指数,一个是双创分指数,它们在2016年有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另外就是我们在分析数据的过程当中看到的一些比较有趣的现象,只能说这些还是比较基础的观察。因为大数据研究相关性比较强,但是单纯的从大数据当中判断因果还是不够的,所以与其说我们得到的结论,不如说我们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大家一起来研究这样的现象,找出后面的逻辑关系。


我先介绍一个大面的情况,然后是下面比较有趣的发现。


首先是数字产业的分指数。如2015年的图表所示,气泡的大小是各个城市的产业分指数和它的相对的规模。右图是成比例的放大2016年的图,可以看到产业分指数的增速非常快,实际上是在所有指数的四个分指数当中增速最快的一个,也可以看到在全国的分布,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我们看到这个产业最发达的地区还是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为核心的地区,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仍然是比较落后的状态。


到2016年,可以看到有一个信息过载的问题,可视化也有可能带来这样的错觉,好像东部更大了。但是我们从增速来看的话,实际上西部和中部增速更快,大的城市增速较慢,这是地理分布上的特点。



另外,产业分指数包括了10大细分产业,所有的产业对于整个产业分指数的贡献是不一样的。具体的做法,我们把所有产业的增速,对整个产业分指数的贡献做了一个线性回归,把贡献的系数除以实际上这个产业在产业分指数中所占的比重,得到这样的图。


前面的产业非常显著的贡献于我们的产业分指数的增长,后面的旅游、餐饮娱乐是属于贡献并不显著的。在这个方面可以看到排最前位的四个产业是医疗、文化娱乐、商业服务和教育。


从中我们得到了这样的信息,这个只是一个假设,也可能有其他的解释。但是一个可能比较靠谱的假设是,目前中国的人均GDP已经到了7700美元左右,中国的整个产业在经历一个消费升级的过程,所以我们看到大众的消费,从原本的衣食住行向更高层级的需求演进。像医疗、教育、商业服务,包括很多实际上对于中小企业的服务项目,包括文化娱乐,在我们整个的产业,尤其是数字产业的贡献当中是非常突出的。


这是大面上的情况,下面我们讲一些比较小的点,一共有三个。


第一,过去总讲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它们是中国实体经济的火车头,也是中国数字经济的重要发展集。2016年我们看到的是中部地区,以成都和重庆为代表的核心城市群,它的增速冲出来了,也就是说正在跟传统的三个增长集形成鼎足之势,变成第四个非常重要的中西部发展的中心。



这个图上显示的是2016年的产业分指数的值,虽然它在体量上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仍然有显著的差距,加起来总和应该还不到京津冀地区的一半,甚至不如北京一个城市,但是它的增速是远远的快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个发达地区的。也就是说成都、重庆如果按照这样的势头再发展两三年,真的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第四个重要的数字经济的增长集。



成都和重庆发展迅速,背后体现的是中国数字产业发展增速的梯度分布,按照统计局的中东西部分布,这是我们做的一个各个地区的平均增速图。对比所有城市的平均增速,可以看到东部城市的平均增速,是显著低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平均增速。而包括成渝在内,是显著高于中部城市的,形成了梯度的发展。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释,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产业分指数在全国的地理分布的图,可以看到东部地区实际上是目前数字产业体量最大的,但是它的增速是最低的。西部地区的体量是最小的,但增速是最高的。换句话说,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从整个数字产业来看,正在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从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向中部和西部比较不发达的地区逐渐的延伸、扩展。



第二,高铁城市的一小时经济圈。这是怎么算的?我们把所有351个城市的经纬度提出来,计算了一下城市之间的大致的点,大致还是四个集、四个圈,四个红三角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和成都。我们以这四城市为中心画一个以250公里(现在的高铁时速)为半径的圆,大约框进来所有的这些城市,这些城市我们做到了这样的比较,发现大约60多个城市在数字产业方面的增速是显著高于其他的城市的。


我们曾经讲过这些中心城市对于周围的地区,到底是一个虹吸效应、资源的聚集效应,还是幅射效应、带动效应?有很多种说法,但是单纯从指数的结果和数字产业的角度来看,中心城市对于其他周围的城市有着显著的幅射带动作用。


为什么讲高铁圈,因为这些地区,这些被框进来的城市的确都已经跟中心城市有非常频繁的物理上的交流。也就是说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空间的同时,是不能脱离于实体经济存在的。很多的概念、很多的理念是通过人的流动传播到其他城市,也许高铁经济圈的概念就是连接人的概念、连接实体的概念。例如,在北京看到共享单车,或者一个企业就会把同样的概念带到石家庄、唐山、张家口去,类似这样的案例,当然单纯从指数上来看是看不到的,但是背后的逻辑大概是这样的。


第三,这个点跟产业关系并不大,但是我们讲云计算是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离开了云计算,基本上目前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99%的功能都没有办法实现,所以它是重要的基础设施,未来也必然成为整个数字产业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



云计算从去年到今年取得了非常重大的增长。我们算了一下,把云计算的5个指标提出来,按照它在指数体系中的权重算了一个综合的指数,将2016年的结果和2015年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增速大约是276%。分布的规律也非常有意思,2015年和2016年都是非常高度集中在数字一线城市的, 2015年在数字一线城市的占比超过了将近3/4,但是与2015年不一样的是,到了2016年下降了大约六成多。


云计算的指标是根据消费的量来决定的,实际上我们这些指标包括当地的客户、实际消费的云的金额、购买的流量的费用、购买的存储空间的数量、购买的计算能力的数量,都是从消费者这端来看的。一个城市如果这个指数高,说明这个城市本地的企业、本地的机构用云计算用的非常多。不是说这个地方建了一个很大的数据中心就可以把云计算指数提升起来。


如果从消费的角度来看,我们就看到了一个非常明显下沉的趋势。整个数字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下沉,云计算也是这样的趋势,数字一线城市占比快速降低。虽然数字一线城市其实也在高速增长,北上广深云计算的指数增长了100%到200%之间,但是相比于其他城市的增速是比较低的。


所以这些二三四线城市的增速实际上是更高的。也就是说整个云计算在加速的向二三四线城市进行渗透和下沉,在一些我们认为相对不发达的地区,云计算也在快速的占领市场,市场的发育是非常快的。


另外,我们5个指标当中有一个是消费金额,另外一些是实际的物理指标,比如说带宽、存储、计算能力等。实际上带宽、计算能力、存储的增速高于消费金额的增速。换句话说,我们在讲单位云计算的成本、单位带宽成本、单位存储的成本、单位计算能力的成本在一年的时间内显著下降,也就是说云计算市场快速发展。另外它的门槛降低、用户越来越多,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云计算市场正处在爆发的节点。



以上是数字产业分指数的部分,下面介绍一下双创分指数。总体来讲2016年应该是双创的小年,当然双创是指与互联网相关的,我们选取的是应用宝APP的数据和众创空间的有效创业项目的数据,大家可以看报告的编制方法中有指标的详细介绍。


但是我们认为,不仅是中国,双创有一定的偶然性,有自身波动的周期,并不一定跟整个产业或者整个实体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KPMG  Venture Pulse的报告统计了全球VC的投资笔数和金额数据,实际上它在2016年也出现了非常显著的下降,这个可能是全球的。中国的双创也是互联网相关双创的放缓,是跟全球的放缓比较同步的关系。



在整个大面放缓的情况下,我们看到了双创的活动出现了回归,向中心城市收缩,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了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的创业活动,都开始向一线城市集中。一线城市说到底还是双创活动最好的避风港,北上广深对于以互联网相关的创新创业来讲,还是条件最好、基础最好、获得理解和支持最多的城市,所以在一个大环境比较趋冷的情况下,向中心城市集中,也是一个比较可以理解的事情。



另外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是线上和线下。虽然都是跟互联网相关的创业,但是我们数据来源主要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众创空间的有效创业项目数,这个是真正的团队在做,另外一部分是应用宝新上线的APP的数量,这个就是一个软件。我们讲这两个数据和产业分指数、GDP。产业分指数就是我们的数字产业分指数,可能就是与互联网相关的产业、数字产业的增速;GDP就是实体的增速,虽然还是沿用了刚刚高老师比较批驳的观念,我们还是按照这个思路来分析一下。


应用宝的数量跟我们的产业分指数是显著相关的,也就是说APP的增速和产业的分指数的增速是显著相关的,但是跟一个地区的GDP是没有什么相关性,这个地区的GDP是高、是低,对于这个地区新上线的APP的数量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相反我们看到实体的线下的有效创业项目数和本地的市场经济是显著相关的,也就是说这个地方的GDP越高,它的线下的有效创业项目数的增速就越高,相反跟产业分指数的增速倒是没有什么显著的相关关系。


大环境趋冷、整个产业高速增长的环境下,线上和线下的创业活动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分离的趋势,也就是说线上归线上、线下归线下这样趋势是比较明显的,这就是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要内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