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东方历史评论
《东方历史评论》杂志官方微信账号,每天提供新鲜洞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朝文社  ·  突发!裁了14000名公务员后,马斯克公布遗嘱 ·  17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东方历史评论

史料|张元济:戊戌政变的回忆

东方历史评论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8-15 12:00

正文

撰文:张元济

《东方历史评论》微信公号: ohistory


原编者按: 张菊老(张元济)是参加戊戌变法硕果仅存之一人,故镌有图章一枚,内刊“戊戌党锢孓遗”六字,兹以八三高龄,远道来京,参加人民政协,本社视为难得之机会,特请回忆前事,由北大同学三人前往访问,细心记录,并将记录稿送请审阅,以求准确。毛主席“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曾提到康有为等,认为他们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他们在当时的确是先进者。菊老这里所讲的很多是书本未见的材料,我们郑重商请详细记录,亦正欲为中国史料增加这极可珍视之一页。


昨天是张元济(1867年10月25日—1959年8月14日)逝世58周年

今年是商务印书馆创办120周年


五十多年前,因为朝鲜的事件,中国和日本开战,这就是甲午中日战争,结果我们被日本打败,大家从睡梦里醒过来,觉得不能不改革了。丙申年(一八九六年,光绪二十二年)前后,我们一部分同官,常常在陶然亭聚会,谈论朝政,参加的一共有数十人。当时并没有会的名称,只是每隔几天聚会谈谈而已。在一起聚会的人,我现在记得有文廷式(瑾妃、珍妃的老师,时任侍读学士。)黄绍箕、陈炽、汪大燮、徐世昌、沈会植(刑部官员)、沈会桐(翰林院编修)等,那时候康有为还不在北京。


以后康有为到北京来,戊戌年(一八九八年,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他组织一个保国会,在顺治门大街湖广会馆里开会,参加的人很多,其中京官也有,非京官也有。


是时上文所记的同僚与梁启超等在北京创设个强学会,地点在前孙公园,记得汪大燮和梁启超同在会中,那时办了一种强学报,用木刻活字印刷出版,每日发行一小册。后来强学会被住在我对门的御史杨崇伊奏参了,强学会遂被查封。


当时我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担任章京职务,这个衙门所主管的部门非常广泛,包括学堂、铁路、开矿、造船、练兵、外交等。主管官为总理王大臣,一共有八九位,恭亲王奕,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等都是当时的领袖。光绪喜欢看新书,常常写条子到总理衙门要书,这件事都由我经手办理。那时候黄遵宪做了一部日本国志,光绪指名要这部书看,也是由我取来送进去的。光绪也喜欢人上书言事,外间上书言事的人都是先送到总理衙门里来,再转递进去,当时外面送来各种章奏,内容奇奇怪怪的都有。


戊戌年四月二十八日光绪召见康有为和我,那时我还在总理衙门供职。为什么召见呢?因为当时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上一个折子给光绪,保举康有为和我。


二十八日天还没有亮,我们就到西苑,坐在朝房里等候。当日在朝房的有五人:荣禄,二位放到外省去做知府的,康有为和我。荣禄架子十足,摆出很尊严的样子。康有为在朝房里和他大谈变法,历时甚久,荣禄只是唯唯诺诺,不置可否。召见时,二位新知府先依次进去。出来后,太监传唤康有为进去。大约一刻钟光景,康先生出来,我第四个进去,在勤政殿旁边一个小屋子里召见(这个殿现在已经完全改变样子,看不出了)。光绪坐在上面,前面放扎着黄桌帏的一张书桌,光绪也穿着衣冠。我进去后,跪在桌子旁边,当时屋子里没有第三个人,只有一君一臣相对,太监留在门外,不能进内。


当时滇越边境发生划界的争执,光绪对我说:“我们如果派人到云南去,要二个月才会走到,但外国人只要十天、八天就会到达。我们中国道路不通,一切落后,什么事都赶不上外国,怎么好和人家办交涉呢?”我说:“皇上现在励精图治,力求改革,总希望国家能够一天比一天进步。”他听了之后,叹口气说:“可是他们都不能赞成呀!”我当时听他说这句话,心里觉得这位皇帝也够可怜了,也不便再说什么。光绪就把话头转到我们所办的通艺学堂上去。


那时候我在北京和一些朋友办一所通艺学堂(胡思敬所撰的“戊戌履霜录”说我在上海开办,这是错误的。),教授英文和数学,学生有四五十人。学堂聘请二位教员,一是同文馆的学生,另一位是严复的侄儿严君潜。“通艺”二个字就是严复取的。校址设在宣武门内象坊桥,租了一座大房子作校舍。学堂创办人有:陈昭常(后出任吉林巡抚),张荫棠(后任西藏大臣),何藻翔、曾习经、周汝钧均系部曹(以上五人均粤籍),夏偕复(工部主事,浙江人,后出使美国)和我。经费无所出,由我和倡办诸人向总理衙门各大臣递个呈文,请他们提倡,张荫桓最为热心,约了同僚数人联名写信向各省督抚募捐。一共捐了好几千元,张之洞、王文韶等都有捐款。光绪对外边的事很熟悉,知道我们在办学堂。那天他就问到学堂的情形,我就把学生人数及所学科目告诉他,他勉励我几句,说:“要学生好好的学,将来可以替国家做点事。”他还问我一些关于总理衙门的事,问些什么事我已经忘记了。光绪就叫我“你下去吧”。问话语气极为温和,看他面貌,殊欠刚健。我退出时碰见荣禄进去。


当日光绪即派康有为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据说本来光绪想派他在总理衙门大臣上行走,被荣禄阻挠。但此事系得自传闻,不能证实。


甲午战后,中国承认朝鲜独立,我们放一个公使到朝鲜去,国书由总理衙门起草。国书的稿子将大清国大皇帝高一格写,朝鲜国国王低一格写,光绪用硃笔批在旁边,说我们已承认朝鲜独立,不应当低一格写,斥责总理衙门大臣思想腐败。


有一天,我到总理衙门事务厅(即收发处)去,发现公文堆里有一封电报,签名的是俄皇尼古拉第二,电报是给光绪的。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不由公使转呢?照例这样的电报应该立刻送给光绪的,但我一看,已经在事务厅里搁了二天。我就通知总帮办瑞良(旗人),他骑马赶来,恐慌万分,即请同文馆学生来翻译后送进去,可见当时政治的腐败。当时在总理衙门当章京的,只有我一个人略识洋文。衙门里还有一个木橱摆着和外国所订的条约,这样重要的文件,竟不注意保存,任何人都可以开,都可以看,这种腐败的国家哪能不亡国?


戊戌年六七月间,御史宋伯鲁奏请废八股开学堂,光绪谕准照办。那时守旧党派反对新政的空气已甚浓厚,我就劝康有为适可而止,不可操之过急。并劝他趁机会到南方去开办学堂,造就一批新的人才,将来自然有人帮忙,一面可以缓和缓和反对的势力,但康不肯听从,说这事一定要往前进。至于后来所传谭嗣同说袁世凯带兵围颐和园事,真相如何,我不能知悉,因为那时我只在外围,秘密我未参与。不过七月中袁世凯进京之事则属确实,当时袁在小站练兵,光绪召见他之后,就赏他侍郎衔。


八月初,外间风声甚紧。时日本伊藤博文到北京来,因为他是日本名人,我们学堂的同学想去见见他,伊藤答应接待。初六日我们到东交民巷日本使馆去见他,当时还不知道政变的事。伊藤对我们说:“一个国家要变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定要经过许多挫折才会成功的。诸位有志爱国,望善自保重。”伊藤已经知道政变的事,他不好明说,所以说出这一段含蓄的话。


我们由日本使馆出来,就听到西太后由颐和园回宫政变发生的消息。初六日西太后垂帘诏下,初八日大家庆贺她垂帘,初九日逮捕康广仁等六人。康有为在政变之前先已得到消息由英国人李提摩太护送他出京,当日南海会馆被围,但抓不到康有为。梁启超逃到日本使馆,由日本人带他出走。康有为到天津后马上坐英国船逃走,西太后命荣禄派飞鹰军舰去追,没有追到。梁启超由日本人送他到塘沽上船,荣禄派王修植(字苑生,北洋候补道,北洋学堂总办)追梁,有人说王头脑很新,对西太后不满,荣禄所以派他去追,意在放走梁启超,因为荣禄是个狡猾的人,惯于两面讨好。但此说不能证实。王修植曾经上船检查,时梁启超已剪去发辫,改穿日本和服,王虽认识他,但不欲道破,敷衍一番即离去,后梁逃亡日本。


被捕的六君子,上谕交刑部严刑审讯,十三日绑赴骡马市大街处以死刑。杨崇伊的儿子也是通艺学堂的学生,他跑来告诉我,看他面有喜色,不知是何居心。那时天天抓人,学士徐致靖,尚书李端棻,户部侍郎张荫桓等均下狱。杀了几个人之后就没有再杀了,但外间谣传还要大批杀人。李端棻和张荫桓先后充军新疆,动身时我们都到西郊送别。李端棻走到西安便病了,由地方官奏请暂留西安治病。张荫桓被充军到新疆迪化,到义和团事变时,西太后下诏把他处死。政变后陆续被革职的有数十人,湖南巡抚陈宝箴,侍读学士文廷式等均在内。


当时我仍在总理衙门,两天一班。时外间谣言甚炽,说要大批抓人,但我照常值班,静候逮捕。到八月二十三日,王锡蕃、李岳瑞和我同被革职,永不叙用。于是我就将通艺学堂结束了,把校产造册交给京师大学堂。


政变发生后,我去见李鸿章,对他说:“现在太后和皇上意见不合,你是国家重臣,应该出来调和调和才是。”他叹了一口气说:“你们小孩子懂得什么?”因此我也不再说了。


我革职之后,李鸿章派于式枚来慰问我,问我以后如何打算,我说想到上海谋生。过了几天,于再来说:“你可先去上海,李中堂已招呼盛宣怀替你找事情。”我平素和李鸿章没有什么渊源,只是长官或下属的关系而已,但他对我似乎是另眼相看。


我到了上海,盛宣怀来找我说:“李中堂已来信介绍,现在请你在南洋公学办理译书的事。”我当时就把严复译的亚丹·斯密的《原富》印刷出来。过了半年后公学的总理何梅生暴病逝世,由我接任,当时南洋公学的监督是美国人福开森,我和他意见不合,只干了几个月就辞职了,以后进了商务印书馆。


庚子年义和团事变发生时,李鸿章任两广总督。当时西太后杀了五大臣:兵部尚书徐用仪,吏部左侍郎许景澄,太常寺卿袁昶,户部尚书立山,内阁学士联元。后八国联军陷北京,西太后和光绪避难到西安,一面叫李鸿章北上议和。李经过上海时,我去见他,劝他不必再替清朝效力了。他对我说:“你们小孩子懂得什么呀?”又说:“我这条老命还拼得过。”后来议和未竟,他就去世,未能观成。


戊戌年四月二十八日,康有为同我去见光绪那一天,翁同龢被驱逐回籍。到义和团事变时,西太后又命地方官对他严加管束,这是极大的侮辱。因为翁是光绪的师傅,平常和光绪甚为接近,致为西太后所忌。我见过光绪后,李鸿章问我是否知道翁同龢被逐事。当时我就觉得朝局会有重大变化,李只是叹气,那时他也没有权。对于变法事,他既不甚赞成,也不反对。


政变后,西太后把光绪拘囚在中南海瀛台内,硬说他有病不能亲政。当时各国驻华使节都赞成光绪的变法,还打算带医生去看光绪的病,所以西太后恨外国人入骨,以后所以激成义和团扶清灭洋之变,二者之间,是有因果关系存在的。


在当时环境之下,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断断无成功的可能,当时我们这些人要藉变法来挽回我们的国运,到后来才知道是一个梦想。


(原载《新建设》一卷三期,一九四九年十月六日。张元济述,一九四九年二月二十三日汝成、昌杭、家麟记录。)



8月19日(周六) 下午,东方历史沙龙第134期将在北京举行,主题为“ 何为正义?何为诚实?何为真理? ”,嘉宾为 何怀宏 周濂 。详情请见东方历史评论今天推送的第二条消息。








点击下方 蓝色文字 查看往期精选内容

人物 李鸿章 鲁迅 聂绀弩 俾斯麦 列宁 胡志明 昂山素季 裕仁天皇 维特根斯坦 希拉里 特朗普 性学大师 时间 1215 1894 1915 1968 1979 1991 4338 地点 北京曾是水乡 滇缅公路 莫高窟 香港 缅甸 苏联 土耳其 熊本城 事件 走出帝制 革命 一战 北伐战争 南京大屠杀 整风 朝鲜战争| 反右 纳粹反腐| 影像 朝鲜 古巴 苏联航天海报 首钢消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