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事君说
“出门五分钟,流汗两小时。”网上这句话,就是我最近生活的写照。虽然立秋了,但还在三伏天,一暴露在室外,人就自动进入蒸煮烧烤模式。一向不爱与人攀谈的我,终于在大街上找到了与陌生人迅速变熟人的方法。
据说全国多地也都继续处在水深火热中:
江苏一男子本来要跳楼,结果爬到楼顶中暑晕倒……
在重庆的非洲留学生说,这里太热了,我想回非洲老家避暑……
另一位黑人大兄弟吐槽说,你看我在山西都晒黑了……
四川泸州41.6℃,连蚊子都被热死了......
人生已经很艰难了,居然还有人补刀说,江浙沪的朋友们,8个月前你们苦苦要求的集中供暖终于实现了……
每到热成狗的时候,我就不禁由衷感谢现代高科技,毕竟这种天气,我的命都是空调给的。还出什么门?待在空调房里追剧看书,喝茶赏画不好吗?(别跟我提上班挤地铁,我不听我不听!)
说到这里,我不禁好奇,没有空调的古代人民,是怎么面对热成狗的天气。于是,我去查了查资料,发现古代人民过夏天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超会玩儿。
三伏天里人没精神,食欲不振怎么办?作为吃货民族,我们的老祖宗肯定在饮食上动了不少脑筋。
五代杨凝式的《夏热帖》里所写的内容,就是夏天慰问僧人,并给他们送去“酥密水”解暑一事。
五代杨凝式的《夏热帖》
别看咱现在有各种冰镇饮料、冰激凌,古人的花样可不比咱们少。凉茶、凉水、凉粉,花样多到你想不到,而且食材都是纯天然的,比现在放添加剂的要健康得多。
早在汉朝,人们就喜欢喝蜜浆解暑,就是加了蜂蜜的饮料。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三国的袁术,怎么说他也是个人物,可回到江亭之后却过得相当惨。盛夏时节,他想喝口蜜浆清凉一下,竟然都没得喝。这位老兄坐在炕上,心塞不已,长叹一声:“我袁术竟到了这种地步!”没多久竟然郁闷到吐血身亡了。
到了南北朝,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汤饼”避暑。和现在人一样,他们也用荷叶、绿豆熬汤,吃西瓜的群众也不少哦。
隋唐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饮料的种类也变多了,有用果品熬制的,也有中草药熬制的,就像现在的果茶、凉茶,清热解渴,还有保健功效,在当时叫做“饮子”。
唐朝长安城的街头,布满大大小小的饮子店,一到夏天生意就超级火爆,有些商家甚至能先饮后付钱。据记载,长安城西市的一家饮子店很会宣传,说他们出售的饮子,能治“千种之疾”,喝了就能好,人们争相抢购,就算贵到“百文售一服”也不在乎,可见人家深谙广告传播之道。
冷饮在北宋开封夜市也非常受欢迎,店家经常要到凌晨才收摊。《清明上河图》里就有一个小贩正在路边贩卖冷饮,招牌上写着“香饮子”。
《清明上河图》中,小贩在路边贩卖“香饮子”
在宋代,解暑的果味冷饮也被叫做“凉水”,《东京梦华录》里,琳琅满目地记载了各种南宋凉水:
荔枝膏水、苦水、白水、江茶水、杨梅渴水、香糖渴水、木瓜渴水、五味渴水、雪泡缩皮饮、杏酥饮、紫苏饮、香薷饮、梅花酒、皂儿水、沆瀣浆、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绿豆水、椰子水、甘蔗汁、木瓜汁、五苓大顺散、乳糖真雪、金橘团、甘豆汤……
光看名字就口水流不停啊!
明清之时,盛夏里最流行的是莲子汤,清新降火。清朝的北京城里,有人用苏叶、藿叶、甘草等中草药避暑,而苏州人就喜欢喝凉茶,吃凉粉。清朝末年的人还能喝到汽水儿,类似北冰洋那种,当时叫“荷兰水”,属于高级饮品,一般人喝不着。
古代人制作冷饮,一是用井水浸,二是用冰块。其实早在周朝,人们就开始利用冰块降温了,只不过那时候没有电冰箱,冰块需要冬天12月就开采,贮存在冰窖供夏天使用,因此是奢侈品,贵族才能用。当时专门伺候这些冰块的工作人员就多达80人,领导叫“凌人”,部门叫“冰政。”
到了夏天,“取一桶冰,凿孔置于地,凉风满屋。”冰块的制冷效果就像空调,因此和周朝的食用肉一样珍贵,皇帝一高兴,就会赐冰给高官当做奖赏。此后历朝历代的皇室贵族们,夏天都用冰块来降温,制作冷饮,就是后来的“冰镇XX”。
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就是古代的原始冰箱,在鉴内的缶四周装上冰块,就可以冰镇美酒,想加温,把冰块换成热水就行。而且青铜冰鉴的造型,比现在的冰箱美多了。
原始冰箱——冰鉴
“冰鉴”发展到清朝,变成了“冰桶”,外壳的材质有红木、梨花木、柏木等等,桶内壁涂上导热性较差的铅或锡,可以隔热,延长冰块的使用时间。乾隆这俩大冰箱,真·总裁范儿。
乾隆年间制珐琅彩“冰桶”,木制、锡里、外有铜箍,约一尺五寸高,二尺见方,下有约一尺高的木座,上有两块带透空钱式孔的木盖。
慈禧太后夏天最爱吃“甜碗子”,就是把刚采的果藕芽切成薄片,用去籽儿的甜瓜瓤和果藕配在一起,冰镇了吃。她还喜欢让人把青胡桃砸开,去掉那层有苦涩味道的皮儿,叫上葡萄汁,也冰镇着吃。
唐朝有杨贵妃“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清朝的慈禧也不遑多让。辛丑那年她在陕西避暑,点名要吃冰镇酸梅汤,但当地没有冰,御膳房只好从百余里之外的太白山山洞里每日挖冰,运给老佛爷做冰镇酸梅汤。
民间用冰,可能在唐朝才比较普遍,老百姓自己没能力制作、保存冰,但是可以去街上买。但是也有黑心商贩从中牟取暴利。《唐摭言》里就说,在蒯地卖冰的小贩,趁天热需求多,胡乱涨价好几倍,气得大家都不买了,结果小贩的冰也化了,钱也没挣着,赔了夫人又折兵。
那时候还没有甜甜的冰棍,老百姓大热天里能吃上一块冰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写诗记录这个场景:“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清朝人,管可以吃的冰块叫“冷饮冰”,或许就是冰棍的雏形吧。
俗话说“好汉不赚六月钱”,大热天的,人容易变得又懒又废,即使连最强壮的汉子都有可能中暑脱水。在外打工挣钱的人也知道,钱啥时候赚都不晚,还是小命比较重要,于是这时候古人就会尽量减少外出,待在家里。
待在家里干啥呢? 答,躺着。
宋 佚名《槐荫消夏图》
你看画中这个人多舒服,躺在大槐树下的卧榻上,衣衫半解,坦胸露乳,两脚一搭,伴着树荫送来的凉风,眯上一小觉,简直要多享受有多享受!不要担心这么睡会中风,人家头顶那边还贴心地放了竹石屏风。
不要跟我谈理想,我的理想就是在家躺着。
元 刘贯道 消夏图 绢本设色 29.3x71.2cm 美国纳尔逊-艾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为了躺得更凉快舒适,古人还有许多辅助设备。
摇扇子。
古人管扇子叫“摇风”、“凉友”,听起来就很凉快。有钱有地位的话,都不用自己动手,仆人侍女就能充当人肉电扇,还可语音调节风速、风力。
据说西汉有个扇子界的巨无霸,是把七个一丈长的大轮子连在一起,做成了巨大的七轮扇,“一人运之,满堂寒颤”,不知为何,我总想起周星驰在大内密探里发明的那个抽油烟机和人工直升机。
唐朝摆脱了人力扇扇子,开始利用水力转动风扇,对着凉水吹,很高科技啊。
而Wuli四爷雍正,为了省钱,就连让工匠做扇子,他都要反复写折子跟内务府沟通,工艺、形制,甚至安装,都事无巨细,想必在现代也是个好的产品经理,可写这么多字也真够累的。
据清代内务府档案载:
雍正二年(1724年)五月二十五日,郎中保德奉旨:着做风扇一座。钦此。于五月二十九日做得楠木架铁信风扇一架,上安小羽扇六把。郎中保德呈进讫。
奉旨:尔等做的风扇甚好。朕想人在屋内推扇,天气暑热,气味不好。不如将后檐墙拆开,绳子从床下透出墙外转动,做一架。照墙洞大小做木板一块,以备天冷堵塞。俟保德收拾东暖阁之日再拆墙砖。再做一架放在西暖阁门北边,绳子从隔断门内透出。钦此。于七月初五做得拉绳风扇二架,总管张起麟进呈讫。
雍正御批折扇
铺凉席。
凉席有草编的、竹编的和藤编的。最早人们是“席地而坐”,有了床榻这样的卧具之后,就把凉席铺在床上,这样妈妈就再也不用担心我被褥糊一身,热得睡不着了。
枕瓷枕。
北宋定窑白瓷孩儿枕
虽然瓷枕睡起来硬得硌脑袋,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说了,“久枕瓷枕,可清心明目,至老可读细书。”说明对智力视力都有保健功效。而且古代女性发型复杂,睡玉枕还可以保持发型。
抱竹夫人。
竹夫人是啥?薛宝钗出过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来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谜底就是图中这个圆不隆冬,浑身是空,身长一米的大抱枕,即“竹夫人”。
竹夫人
天气再热,没风,扇扇子都是热风,上述设备全部失灵,咋办?
古人也有“空调房”,而且绿色环保&降温两不误。
先秦时代,天一热,人们就会躲到“窟室”里,其实就是地下室,不仅可以纳凉,还可以大家一起开party,喝喝酒,跳跳舞,说不定还来一段先秦freestyle,外面热成狗,室内依然凉爽。让我想起如今的火炉重庆,大家即便在防空洞里也要吃火锅,real拼。
汉朝皇帝一到夏天,便会挪到“凉殿”避暑。还取个凉快的名字,比如“清凉殿”,这间屋制冷效果好到令人发指——酷暑天气屋里能结霜,就问你害不害怕!
至于为啥清凉殿这么爽,《三辅黄图》里说人家用的都是高级家具:“以画石为床,文如锦,紫琉璃帐,以紫玉为盘,如屈龙,皆用杂宝饰之”“又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与冰相洁”。这屋子里又是石头、又是玉、又是冰的,能不凉快么。
大唐皇室更会玩儿,除了前面提到的水利风扇,还在宫殿屋檐加上管道,引凉水在屋顶循环,这样的“空调”既不含氟,制冷效果又好。唐玄宗的凉殿,甚至“风猎衣襟”、“座内含冻”。
宋朝皇帝说,我不止要凉风,还要文艺情调!于是,他们不仅有可以用鼓风机转动的风扇,大厅里还要放上好几百盆鲜花,吹出来的风都是香的。有这样的生活,难怪宋徽宗写出的瘦金体,也都透着凉爽和花香。
宋徽宗《夏日诗帖》
皇帝们既要凉快,又要看美景,于是就命人修建了依山傍水的凉亭、行宫,反正有钱。
乾隆觉得紫禁城之所以热,跟红墙也有关系orz,于是他就跑去西苑、畅春园、圆明园。郊外本来就比城里凉快,更不要提行宫里的高级制冷设施。“水木明瑟”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也是利用水利摇风扇,配上各种林木禽鸟,简直就是夏日天堂,看看这段描述:
“用泰西水法引入室中,以转风扇,冷冷瑟瑟,非丝非竹,天籁遥闻,林光逾生净绿。郦道元云: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达,智仁之性,共山水效深,兹境有焉。林瑟瑟、水泠泠、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斯时斯景谁图得?非色非空吟不成。”
爽不爽?
皇帝虽然爽,但老百姓没钱搞这些,就甘心热成狗吗?不,他们动手在室内挖井,井水清凉,自带冷气效果。明朝高濂在《遵生八笺》说有一种叫“霍都别墅”的建筑,不知道跟《神雕侠侣》里的霍都有啥关系,但是一间房里有七座井,夏天井上放个供人坐的大板子,可以从屁股一直凉到头顶,这个feel,倍爽儿!
米芾在写给朋友的《逃暑帖》里说,天气太热啦,搞得我很烦躁,我受不了了就跑到山里避暑,这里山境清幽,真是凉快又舒心。
宋·米芾《逃暑帖》
释文:芾顿首再启。芾逃暑山,幸兹安适。人生幻法中,为虐而热而恼。谚以贵所同者热耳。讶挚在清之中,南山之阴。经暑衿一热恼中而获逃此,非幸。秋可去此,遂吐车茵。芾顿首再启。
常言道“境由心生”,暑热且躁,令人心生烦乱,但如果能够保持心境清凉,那么感觉自然也就没那么难受了。于是很多文人雅士都选择躲在安静的环境中避暑,深居简出。白居易就说:“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炎炎暑日,除了端坐院中,抄经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在古代,抄经更像是一种修行,因为在抄写经文的过程中,一能静心,二能定神,三能练字,四还能加深对佛经的记忆和感悟。抄经人可以同时体悟书法与佛法的奥义,对身心都大有裨益。
因此古人相信,抄经具有无上功德,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僧侣,都乐于沐手写经。我们所熟悉的敦煌写经,每一个字都饱含抄经人虔诚的信仰,所以当我们面对写经卷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庄严肃穆起来。
敦煌莫高窟出土敦煌写经
卷轴 水墨纸本
尺寸:25
x 903 cm
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 隆日编译
当你感到暑气烦扰,诸事纷乱,内心烦躁郁闷,不妨静下心来,沐手焚香,推研笔墨,展开经卷,尝试抄写经文。这个过程,不仅仅是机械抄写,更是你不断与佛法对话,与古人对话,与自己对话。慢慢地,你会发现,整个人就会心平气和下来,再看待体验外界事物,也能够更加清晰。
很多抄经者,会选择《般若波罗蜜心经》。它是《金刚经》降伏其心篇,简称《心经》,这部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而且《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从内容到长度,都非常适合抄写,因此历代很多大师都有很多心经作品传世。
今天我们为大家推荐这本《与大师一起抄经·心经》,精选王羲之、苏东坡、赵孟頫、董其昌书写的4幅《心经》高清原迹为影描底本,为使抄经者书写方便,特别内附40张描摹用版本,抄写后的经文庄严如法,既可做为书法字帖使用,还能与大师同行、共沾法益。
王羲之《心经》
苏轼《心经》
赵孟頫《心经》
董其昌《心经》
长按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页面
如遇无法支付,请下载【微店买家版app】购买
民国画事,深情讲述艺术家,专业解读艺术品,直接深入艺术市场。致力于做最好的艺术自媒体,写最好看的艺术文章。——人生不长,你需要读点好东西。关注我们,持续接收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