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馆(ID:guoguan5000)
在上海繁华的市中心,坐落着充满传奇,享誉海内外的锦江饭店。
说它传奇,不仅仅是因为它历史悠久,和杜月笙、尼赫鲁等众多的历史风云人物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见证了上海一个世纪以来的风风雨雨。
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它的创立人,董竹君女士传奇的一生。
卖身青楼做妓女的时候,
她只有13岁
1900年,清政府腐朽到骨髓,新生力量还未成型,一个烂到不能再烂,黑到不能再黑的时代。
董竹君就出生在这黎明前的黑暗里。
父亲是黄包车夫,母亲是给别人洗锅刷碗的佣人。
“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如此一个家庭,在这乱世,活得连狗都不如。
因为营养不良,董竹君的弟弟和妹妹先后夭折。
好不容易成长到13岁,父亲又负了伤。
为了免遭饿死,父母只好将她卖给了青楼,换回300大洋。
因为年纪尚小,双方约定小董竹君只能卖艺,不能卖身,期限为三年。
没想到的是,董竹君天生了一副好嗓门。
玉口一开,沁魂销骨。
很快就成了老鸨手里一棵摇钱树。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董竹君慢慢发育。初来的小女童,渐渐出落得亭亭玉立。
慕名而来的那些使钱的大爷、公子们,看着初长成的董竹君,就如饿狗见了肉骨头,心里生出了无限的遐想,眼里流露着无耻的欲望,嘴角挂着哈喇子。
他们去缠磨老鸨。
而老鸨也正要寻个计策,把董竹君永远拴在身边。
从此以后,老鸨威逼利诱,用尽手段,一心只要让董竹君破了身子,永远堕入红尘。
而董竹君誓死不从。
既有现实的无奈,又有无限的诱惑。而董竹君只是守身如玉,守心如初。
相比而下,那些衣食无忧的人,却总是做出诸多尴尬的事,还要做出一副楚
楚可怜,无可奈何委屈样来。
董竹君明白,锦衣玉食、灯红酒绿都是一时之欢。
而自由与独立,才是人生永恒的财富。撒手很容易,再要捡回来,可就难了。
▲
1913
年董竹君
进
入
长
三堂子不久照的,
这
也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照相。
遇到了真命天子,
她却拒绝被赎身
辛亥革命爆发,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董竹君的命运。
川军总司令、副都督夏之时来到了上海。
为了行动方便,他们经常在青楼里碰头,商议军国大事。
如此一来二去,夏之时和董竹君相识了。
一个是含苞待放的青春少女,情愫初生;
一个是激情四射的革命英雄,风华正茂。
后来董竹君回忆这段时光时说:
“我对镜自照,暗自欢喜,自觉相貌配得上爱国英雄。”
小鹿乱撞,芳心暗许。
一天,董竹君听到老鸨正在和别人商议,要想个办法,设计让她破了处子之身。
再次见到夏之时的时候,董竹君忍不住抱着他大哭一场。
夏之时当下决定要为董竹君赎身。
但是,她拒绝了。
她说:
“我又不是什么物件。万一哪天你不高兴了,就说我是你花钱买的。我可受不了!”
董竹君问夏之时是否对自己是真心,得到肯定回答之后。
两人约法三章:
第一, 不做小老婆;
第二, 要去日本读书;
第三, 结婚后,夏之时管理国家大事,董竹君主理家务。
计议已定,董竹君设计将守卫灌醉,只身逃出了青楼。
夏之时履行前约,两人结婚,旅居日本。
这时,夏之时27岁,董竹君15岁。
董竹君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转身:由妓女成了督军夫人。
当“求包养”成为一种时尚,
当有人千方百计要以肯不肯为自己花钱来试探彼此的真心,
堕入红尘中的董竹君却拒绝夏之时为自己赎身。
这不仅足以让人侧目,也不符合广为流传的才子佳人的逻辑。
豆蔻年华,情窦初开。
在懵懂的年纪,小女孩最容易在爱中迷失。
董竹君却自有主张。
她也爱,爱得无所顾忌,爱得不能自已。
所以,她要让这份爱完美无瑕。
而在一份爱中保持一个完整的自己,没有比这更完美的了。
保持完整的前提就是独立。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少有人真正明白其中的逻辑:
有完整的自由,才有完美的爱情。
该隐忍时隐忍
刚结婚在日本的日子,应该是董竹君和夏之时一起走过的时光中,最为甜蜜和烂漫的。
那时候,两个人对望一眼,什么都不说,也是满心欢喜。
好的时光总是会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溜走。身在其中时无所察觉,日后回首则满心恐慌。
只恨不能手拘一抔,揣在胸口好生珍藏。
随着时局的变化,夏之时不得不回到中国,回到四川。
而董竹君也不得不去面对那个关系错综复杂,思想封建守旧的婆家。
新媳妇儿刚进家门,婆婆就找到儿子说:
“她一个青楼卖唱的,只配做一个姨太太。嫁给我们这样的大户人家算怎么回事?你赶紧去给我娶个正室。”
而对董竹君本人,无论公婆,还是哥嫂、舅姑,更是百般刁难。
董竹君本来就生得一生傲骨,又在日本系统吸收了新潮思想,加上又是一个确实有本事的人。
如何能受得了这委屈和窝囊气?
然而,她却偏偏是百般隐忍。
从洒扫浣洗,煮饭作羹,到管理账目,操持家业,无所不勤,无所不精。
终于,靠自己的本事,赢得了公婆一家人的肯定。不仅仅完全接纳了这个儿媳妇,还特意为她重新举办了隆重的传统婚礼。
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上海滩风云人物杜月笙曾有一言:
“一等人有本事,没脾气。”
董竹君当是响当当的一等人。
该倔强时倔强
只可惜好景不长。
随着夏之时仕途的不顺,他变得意志消沉,脾气暴躁,沉迷于赌博,吸大烟。
曾经那个激情昂扬、风度翩翩的热血英雄,永远成了董竹君心中的一抹回忆。
面对无数次辱骂和家暴之后,董竹君不再隐忍。
两人开始了无休止的争吵。
即使身为辛亥革命的高级将领,推翻清政府封建统治的先锋,夏之时的观念里重男轻女等腐朽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
他轻视自己的女儿,对她们漠不关心,甚至肆意辱骂。
曾经四女儿夏国璋因为腰椎病而化脓,一只脚肿得跟水桶一般。
董竹君日夜陪护在病床边。
而就在此时,另外一个女儿又不慎从楼梯跌落,昏迷不醒。
董竹君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四处为女儿求医问药,而作为父亲的夏之时,此时却正在赌桌上厮杀。
▲
1914—1918
年在日本留学期
间
与大女儿国
琼
。
由于时局动荡,后来董竹君一家迁居上海。
有一次,夏之时撞到自己的女儿和男同学在一起说话,玩耍,勃然大怒,开口大骂:
“不知羞耻!都是你妈没管教你们!我给你一条绳子或一把刀,你去死了算了!”
架吵多了,心就凉了。
两个曾经如此相爱的人,渐行渐远。
直到有一天,两人又吵得不可开交。
看到丈夫冲进厨房,拿着菜刀扑向自己的那一刻,董竹君彻底绝望、心死了。
她提出了离婚。
面对董竹君的离婚要求,夏之时报以嘲笑。
他说:
“我们来个君子协定。暂不离婚,分居五年。在这五年里,你要是带着女儿没在上海饿死,我就把手掌里的肉给你煎鱼吃。”
在夏之时的眼里,董竹君离开了自己,无论如何是无法生存的。
董竹君提出离婚,无疑就是个笑话。
事实也确实如此。
在诺大的一个上海立足,谈何容易。
何况是在乱世。
董竹君一个弱女子,还带着四个嗷嗷待哺的女儿,更是艰难。
但是,董竹君义无反顾。
在五年的时间里,夏之时多次给董竹君写信:
“你若是想回来,随时都可以。如果我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是可以改的。”
不是不想有个依靠,也不是不动心。
但是,经过太多次的失望,乃至绝望。董竹君劝自己要保持清醒。
她明白,以前的日子,是无论如何回不去了。
既然不想依靠别人,就只能靠自己。
然而,在那个昏乱的年代,活着已然是一种奢侈。
董竹君艰苦卓绝的努力,在战火中灰飞烟灭。
董竹君先是典当了自己的衣服、首饰,最后将大女儿心爱的大提琴也典当了。
加上父母病的病,死的死。
她的生活,几乎陷入了绝境。
▲
夏之
时
与董竹君全家福
五年以后,夏之时如约来到上海。
董竹君和女儿们没有饿死。
但也仅仅是没有饿死而已。
看到董竹君所处的窘境,夏之时本来以为她不会再坚持离婚。
然而,他错了。
董竹君坚持自己的选择。
夏之时双眼含泪,苦苦哀求:
“真么多年的夫妻感情,你真的要一笔勾销吗?”
不是太决绝,而是担心两个人继续在一起生活,将会连美好的回忆也无法留存了。
在上海立足的艰辛与无奈,四个孩子需要父爱……
有太多委曲求全的理由。
但是董竹君一个理由都没给自己。
她要独立而高傲地活着。
上一次从妓院出逃,她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地——夏之时的居所。
等待着她的是一个崭新的未来。
她在自传里如此写道:
“一直被束缚在身心上的什么东西全部解除了!能向天空飞翔似的浑身轻松,乐开了花一样。这是我第一次对自由的体会,永难忘怀!”
然而这一次出走,却是前途莫测。
她的心也是无比沉重。
但是,她要自由,她要独立。
她还是毅然决然迈出了脚步。
▲
1931
年第一次从上海去菲律
宾
,
为
在上海
创办
的群益
纱
管厂招股。
“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
从妓女到督军夫人,又离婚。这在当时无疑是最惹眼的八卦,各家报纸争相报道。
董竹君的事迹早已传遍大街小巷。
很多人敬佩她的勇气,也同情她的处境。
四川人李崇高一次到上海买办军务,慕名拜访了董竹君,并借给她两千块钱。
董竹君以此为资本,创办了锦江饭店的前身:锦江小餐。
从此,董竹君的人生再一次发生了逆转。
▲
1935
年
创办
上海
锦
江川菜
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