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综艺类节目在传统电视行业下行时期逆行生长,打造得整个市场一片繁荣。
不过遗憾的是,这些热门的综艺,一半以上是以拿来主义的精神,“借鉴”了国外的相关产品,其中又以韩国综艺类节目被借鉴的最多。
“知道”(nz_zhidao)和你聊聊,山寨综艺那些事儿。
《尹餐厅》和《中餐厅》的节目海报(网络图)
中国综艺正迎来一个山寨的白银时代。
在中国的荧屏上,综艺类节目长期垄断了收视率前十几名,顽强支撑起广电这块阵地的繁荣。
不过遗憾的是,这些热门的综艺,很少有几个是彻头彻尾的原创产品。它们一半以上是以拿来主义的精神,“借鉴”了国外的相关产品,其中又以韩国综艺类节目被借鉴的最多。
“借鉴”是一个好词。如果“借鉴”可以相对轻松赚大钱,而且不惹上官司,那“借鉴”真是一件大好事了?
近年来,综艺类节目在传统电视行业下行时期逆行生长,打造得整个市场一片繁荣。2016年,中国电视圈整体产出的综艺节目数量高达255档,比2015年增长了近20%。
据八大综艺投资上市公司2016年度财报显示,2016年八大综艺投资上市公司通过综艺类项目实现了38.16亿元的净利润。与此同时,另据未完全统计,2016年度这八大综艺投资上市公司共实现招商超过人民币41亿元,吸金能力惊人。谁说电视是“传统媒体”?
而在综艺市场一片大好景象的背后,则是大量拿来、借鉴境外综艺创意及模式的现实。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5月底,本年度已知的湖南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东方卫视四家综艺大台的共计54款综艺节目(从未播出过的不计算在内)中,完全本土生长的原创综艺有16款,剩下的38款或购买版权,或高度被怀疑为“借鉴”境外产品。其中,节目模式和创意疑似来自韩国的有26款,接近上述四台全部综艺节目的半壁江山。
拿湖南卫视今年三季度准备开播的《中餐厅》为例,这一节目和韩国tvN热播综艺《伊餐厅》,据媒体报道,它们的区别如下:名字差了一个字,然后使用了不同的明星、地点、布景,节目的主创意方面,《尹餐厅》是韩国艺人在国外开韩餐厅推广韩国料理,而《中餐厅》则是中国艺人在国外开中餐厅的方式推广中国料理的匠人精神。
当然,对于这些“神似”,甚至是“形似”能否被定义为抄袭,法律上有自己的说道,我们很难给出明确的结论。但对于大众而言,恐怕只要好看就行,抄不抄的不关我事啊?
在中国各界都在强调自主创新的时候,电视综艺界重新刮起“拿来主义”之风,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尹餐厅》制作人罗英锡在被记者问及抄袭事件时,也许是因为没看到《中餐厅》不好下结论,只是回应性地说了几句。不过,其中有两句还是颇让人在意:一是“版权不贵,请购买正品”;另一句是“一两年前大家都会购买版权……”
先看第二句“一两年前大家都购买版权……”,意思是以前还是经常买的,只是这两年不怎么买了。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这两年不买了呢?
再配合第一句“版权不贵”,这个“不贵”说也许恰恰戳中中国电视界颇为窘迫的现状。
当年,《中国好声音》一炮而红。之后,许多实力雄厚的影视公司加入综艺市场,中国综艺的大蛋糕迅速膨胀进入了亿元时代。
《中国好声音》节目现场。(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图)
那些年,国内电视台曾大量购买国外综艺版权,原因嘛——
一当时的电视台不差钱。作为收视新宠,中国国内综艺市场体量、潜力十分惊人,开机即盈利的市场环境让买方即便支付了巨额的版权购买费用之后,仍然能够获得极高的收益。
二是这块咱不熟啊。相对于风险高、没有经受过观众和时间检验的原创综艺,购买国外成熟的节目模式风险更小,见效快。
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市场早已从蓝海变成红海,节目泛滥,播出的黄金时间却有限。
算一笔简单的账,2016年中国工制作了255档综艺节目。假设一档节目15辑,每一辑含广告时长一个小时,那么这255档综艺节目需要的总播出时间就是:
255×15=3825(小时)
而传统电视每天的收视黄金时间也就是晚上8-10点,最多加上10点后的一个小时,每天3小时,全年大概是365×3=1095小时;周末每天再多计算4个小时,52×4=208小时,也就是全年黄金收视时间大约1300小时。
3825小时的节目如果要争抢1300小时的黄金播出时间,那个竞争还是比较惨烈的。
最大致命的威胁并非来自同行,而是来自网络。互联网从PC进入移动时代,对电视综艺是当头一棒。
《奇葩说》等一系列网综的流行,中国人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各大视频网站的自制综艺节目开始瓜分原本竞争愈发激烈的综艺市场。进入移动时代后不久,中国四分之三的电视台开始准亏损或亏损,行业不景气,电视台不得已把自身从一掷千金的土豪降格为精打细算的“小妇人”,购买国外综艺版权的数量自然也大量下滑,大不如前。
中国电视综艺进入山寨白银时代似乎就水到渠成了。
内地综艺涉嫌抄袭的新闻背后,网络上各大媒体中发出反思的声音极少,诸如“模式雷同不能算抄袭”“创意不受著作权法保护”“韩国过去也是抄日本的”的声音居多。在舆论场高度一致环境下,可以预见,借鉴之风继续延续一段较长的时间。
韩综《
三时三餐
》和
网综《
向往的生活
》
(网络图)
在中国,文创产业是一个大产业,虽然有增长放缓趋势,但增长力度依然可观。可在文创产业中,真正具有原创人才极其缺乏,也一直是不争的事实。
如今综艺市场的蛋糕这么大,“抄袭”韩国综艺的这么多,就是中国综艺市场上的创造力缺乏的最好例证。缺什么就该补什么,如此说来,创意人才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
事情可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在“好声音”时代,灿星的制播分离模式试验成功,让内地综艺凭借体制外的资本力量,将资源和资本进行更加有效的整合,从而使中国综艺产业形成了一整套产业链。大量资本和资源的可操作空间正是内地综艺的动力之源。
然而成也资本,败也资本。资本的逐利性也是让创造力失去价值的原罪之一。在这套制播分离的模式下,除少数卫视以外,绝大多数的电视台都逐渐沦为了只播不制的超级买家。而在如今,如果靠“借鉴”就能获取高额利润,原创的价值就更不足为道了。
而这套让国内引以为傲的中国式制播分离模式在韩国综艺界并不吃香。在韩国综艺界,实行的是以唯PD马首是瞻的PD中心制。创意来源的PD是韩国综艺孵化过程中的灵魂人物,享有绝对的话语权。此外,韩国综艺《广告法》规定,综艺节目没有冠名,也没有广告口播,广告客户除软植入外不能在明显位置露出。
对,你没看错!在韩国,资本反倒不是万能的。
那么,对于脑洞大、创意足的年轻人而言,他们的春天何时到来?
建议只有三个字,等政策。
虽然按照中国目前的市场形势,容易让人产生一个错觉:当代中国是资本万能的时代。但敏锐的人应该不难发现,在中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中,政策才是资本的指挥棒。
中国的音乐市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曾经盗版泛滥数十年、锢疾难除的中国音乐市场,在有关政策文件下发执行后,效果立竿见影,盗版现象近乎销声匿迹,进而形成了如今以腾讯、网易、阿里三家资本为首的正版音乐巨头,音乐市场前景岂止是看上去很美,简直是形势一片大好。
所以说,即便具有匠人精神,也得能熬得住,等到政策下来的那一天,中国原创人才才能迎来真正的黄金时代。
假如山寨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点击
蓝字标题
,即可阅读《
没有大牌,山寨也是一种小确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