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量
每天读大量的分析资料累不累?累。一天要读多少比较好?5-10万字比较好。分析类,不是文学、不是新闻,就是纯分析,有逻辑过程的那种。每天5万字的阅读量,真的并不多。看书的话,我以前是1-2天1本,没有故事、没有新闻的分析类,1本书总得有15-20万字。现在,看得少了一些,微信公众号的好文章和微博上的好文章,看得很多。
也要多写。每天写多少比较好?2000字打底。3000-5000字是比较可取的。以前我一天能写小1万字,这种能力已杳如黄鹤,可能要怪微博微信夺取了我的注意力,也可能是自己的脑力不再能像20来岁那样燃烧了。
学习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我学累了,也会去刷一下抖音。或者出去散散步。
2 茧
思想的交流是没有既定方向的,新意是从硬碰硬撞或混乱相遇中跑出来的少数幸运事件。多数的碰撞或相遇,都无果而终,或半途而废,就是看了等于没看,看了有什么用,看了当时觉得有意思后来发现也没什么用,等等。这是常见的事情。
有的人受不了这种无法控制的思想遭遇,所以就将自己的信息源锁定在自定的菜单里,变成一个信息茧,觉得这样会心安、会舒适。
与之相反,范围扩得太大,以至于各种信息呼啸而来,像洪水一样冲击着你,这是不应该的,这样,再大的堤坝,也会冲垮。无限制开放,其实也是不可能的,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实际发生的是,别人给你喂特定模式的信息,特别是现在的推荐算法,对你进行画像,反复给你推荐你喜欢的相似的内容。这样你很舒服,很安心。世界真的就是我相信的那样。
两个端点,都是不好的。无限制的开放,你始终被喂养,却从未尝试新鲜的信息菜谱。是大众算法在封闭你。全拒绝的自我成茧,也可能活在了自己的固定偏好的世界里。
所以,信息茧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主动编织的,一种是别人用算法编好喂给你的。
当然,这并不可怕。这个时代够文明了,这样也能过上小日子,有时候还挺幸福。我很羡慕。
3 眼泪与欢笑
尝试一点创新,其实就暗示了要接受许多挫折、曲折、弯弯绕绕、劳而无功,因为创新是那诸多尝试的泡沫里冒出来的美丽之花,就如昙花一现,只在一瞬间。
足够多的尝试,才会有一阵创新,也许十有其一,甚至三十有其一,一百有其一。这说来是容易的,但这里,所谓足够的尝试,包含多少心碎心酸心痛时刻?!只有天赋异禀的人,就是Simon Baron-Cohen讲的那种彻底系统化推理、极为缺乏共情思维完全难以感受他人欢乐忧伤的能力的人,可以对此无感。但我们都是普通人、聪明人、至多相当聪明的人,而已。所以,创新的路上,真的都是眼泪。
任正非先生在近期的一次访谈中说:
“创业时压力巨大,生存条件很差,完全不明白市场经济为何物,刚从军队出来,认为赚别人的钱,是欺骗行为。经过几年的发展,开始走入快车道。越快,矛盾越多,各种问题交集,完全力不从心,精神几近崩溃。
2000年前,我曾是忧郁症患者。当时我知道这是一种病态,知道关键时刻要求救。承受不了这么大的社会压力。
国外有些年轻的大公司CEO,他们发展比我们快,现在也承受不了压力,问我是怎么过来的。实际上每个人、不同时间的心理状态都不同,我们过去根本没想到要做世界第一的问题。有时候我说“要活下来”,并不完全指经济,还包括思想。外界神话我们,是不合符真实的,真实是我们很无奈。
直到2006年,服务员们请我在西贝莜面村吃饭,我们坐在大厅,有很多内蒙村庄的农民姑娘在唱歌,我请她们来唱歌,一首歌3美元。我看到她们那么兴奋、乐观,这么热爱生活,贫困的农民都想活下来,为什么我不想活下来?那一天,我流了很多眼泪,从此我再也没有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