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机核
来自新浪微博认证资料:机核网官方微博www.g-cores.com @ 机核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疆949交通广播  ·  出现这些情况可能是流感重症!警惕→ ·  3 小时前  
半月谈  ·  初步核查29人失联,救援最新情况→ ·  4 小时前  
半月谈  ·  就在刚刚,中国代表团首金诞生! ·  昨天  
底线思维  ·  日本的分级诊疗制度会耽误救治吗? ·  2 天前  
学习大国  ·  人民日报刊文谈“加价选座”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机核

流行真是一个圈?“烟卡”再次席卷小学生

机核  · 公众号  ·  · 2025-01-03 23:10

正文

↑↑星标“机核”不迷路

这下不止是7080后的记忆了

作者:Nick

编辑:柏亚舟

近日出门与朋友吃饭,发生了让我意想不到又十分难忘的一幕。

菜过五味后,朋友拿出烟盒放在桌上,准备片刻后去吸烟区来上一根。在烤肉师傅询问我们是否还需要新烤的食物种类时,我注意到了一旁一个有些异样的眼神。

如果不考虑到他的年龄,单说他紧盯着朋友物品的程度,我已经在脑海里思索最近的派出所的远近了。然而,这个眼神的主人仅仅是一个看起来不到10岁的小男孩,又足以让人放下其他的猜疑。

也许是注意到了孩子的焦点有些走神,隔壁桌的家长不好意思地向我们表示了歉意,这名母亲表示,自己的孩子最近在玩烟卡,所以会对朋友桌上的烟盒十分感兴趣。

知道其中缘由后,朋友不免感叹:“这不是70后、80后小时候玩的玩意么,怎么如今的小学生也兴起复古来了......”



烟卡,一代人的回忆

对于许多70后和80后来说,提到烟卡仿佛就开启了一道时光的传送门,把他们带回到了那个炎热却又无忧无虑的夏日。

烟卡起源于纸牌游戏拍“洋画儿”、拍“画卡”,是许多人的童年记忆。拍洋画,是一种在20世纪80年代流行很广的儿童游戏,在北方部分地区叫“扇洋片”。孩子们拿出一些多余的洋画,把洋画合在一起,摆在地上,轮流用巴掌去拍,或者用洋画去拍洋画,能拍翻即可拿走。


洋画实际上是一种质地坚硬的彩色小画片,题材多为《封神榜》、《西游记》等小说、还有《变形金刚》里的各种汽车人。对于不同地方的小孩子来说,叫法自然也不一样:在上海,洋画被称为“香烟牌子”;在广州,洋画被称作“公仔纸”;而在西北地区,洋画还被称为“拍将”;在东北地区,孩子们则将拍洋画称为“玩pià jì”。

对于那个年代物质尚不丰富的儿童们来说,洋画物廉价美,一分钱能买十张,相当受小孩子喜欢。另一方面,小孩子喜欢收集洋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它们除了可以作为启蒙读物来欣赏之外,还能够成为一种“另类”的玩具。

值得一提的是,归根溯源来说最早的“洋画”,是19、20世纪交接之时,外国烟草公司向中国促销香烟的一种手段,这一点,如果你玩过《荒野大镖客:救赎2》的全收集,一定也会印象深刻。


冥冥之中,“洋画”和“烟卡”有某种宿命的连接。洋画上,印有精美的图案,比如“水浒一百零八将”,每包香烟内,附有其中的一“将”。集齐若干枚规定的图案,可以免费领取一包香烟。哪怕是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小孩子,后续自己其实也经历过“买干脆面集卡牌”这样的类似玩法。

从继承性角度来说,玩烟盒其实算是拍洋画的某种平替,在当时红塔山、黄金叶、大前门都是王一般的存在,翻垃圾、抢烟盒成为了那一代男孩不忘的记忆。

那时候的卷烟包装多为软壳,可以拆开摊平了,小孩子们满大街捡空烟纸或是从家大人手里争取过来,小心的打开烟纸,内部的锡纸包装扔掉,铺平外包装纸,对折一端成三角形,相应折叠另一端并将余出来的一角塞进边缝中就成了。

楼道、胡同、屋门口,到处都可以见到手掌拍地的小孩子,也不管灰尘四溢也不管手掌脏痛,更不论是不是带有“赌博”性质,赢了的兴高采烈,输了的只能空手回家。

当时生活物质远没有如今这么丰富,在那个没有电脑、也没有游戏机的年代,对于同样需要娱乐的孩子们来说,烟卡就成为了花费很低,又十分好玩的一种娱乐方式。


现在的小学生怎么玩烟卡

从玩法上来说,如今小孩子的玩烟卡与中年人们曾经的自己倒是并无两样,用手掌拍地掀翻就赢吃,现在的小孩同样复现了这种玩法。而不同之处则是在制作材料和方式上,当年的烟盒都是以纸包为主,重点是“包”;而现今烟盒确实都是烟盒,重点自然也就变成了“盒”。

‍‍ ‍‍

耐人寻味的是,现在的烟卡是从烟盒上剪下来的,而当年的烟纸随着硬盒烟越来越多,一度渐渐消失了,没想到如今却又以烟卡的形式再次出现。

为了探究如今的小学生玩烟卡的实际动机,我询问了一下我家族里的一位表弟,出生于2014年的他今年十岁,他的父亲是一位70后,也是一位烟民。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几乎同龄的、出生于2016年的侄子,就似乎从未听过什么是烟卡,更不用说去玩和收集了,而他的80后的父亲并不是烟民,倒也能解释这个现象。

据表弟表述:

1. 自己最开始想玩烟卡,是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玩,觉得好玩也就开始玩烟卡。

2. 自己收集的烟卡也会去和同学或者朋友收集的烟卡进行比较。

3. 烟卡的获取途径,自己一般是拿家里的烟盒、去地上捡别人不要的烟盒、还有吃饭的时候问别人要烟盒、以及专门买烟卡。

4. 自己虽然没有特意说花钱收集样式特别的烟卡,但一些同龄的朋友会有这样的情况。

5. 爸爸妈妈对于自己玩烟卡的态度是无所谓的,因为在他们眼里看来玩烟卡的娱乐方式比玩手机要好。

6. 自己并没想过直接去店里买烟盒,大多数人也不会这样做,但这样的情况并不是说在同龄群体中绝对没有。

7. 为什么会觉得烟卡好玩是因为很享受那种赢的感觉,同时与大家相互比较会有一定的成就感。

8. 自己最多的时候收集了有两三百张烟卡,这一数量在同龄群中属于中等的水平。

9. 至于有没有碰到过抢烟卡、偷烟卡的现象,自己的烟卡是有被偷过的。

10. 目前学校和老师已经不同意玩烟卡的行为了,自己也已经不玩了。

而这似乎只是如今小孩子玩烟卡的冰山一角,不少疯狂之举也时不时见诸报端。

澎湃新闻就曾报道称,如今的小孩子为了收集烟卡,除了盯着家里的烟盒,他们还会找爷爷、外公或其他亲戚长辈要烟盒。 有家长表示,自家孩子因为玩“烟卡”,对香烟品牌的了解程度已超过吸烟的成年人,有学生要求家长在网上购买“烟卡”。

中国控烟与健康协会谈到,青少年如今获取烟卡主要有以下4个途径:从家庭获得,有的孩子为获得烟卡,鼓励爸爸抽烟甚至抽好烟;从街上捡或者从垃圾箱里搜寻;从学校周边的小卖铺、烟酒店购买,通常1元一包,一包里有10张左右;通过网购平台购买。

一些孩子玩“烟卡”更是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有的学生上课时会偷偷拍卡“练手法”;或者把卡放在文具盒里悄悄“欣赏”;还有的交换“烟卡”时,与同学发生口角、打架。也包括表弟口中说到的偷抢事件的出现。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网络上,小学生可以更轻易地购买到“烟卡”。记者在某电商平台看到,5家售卖“烟卡”的店铺显示商品已拼超过100万件,15家店铺显示相关商品已拼超过10万件,不需要年龄等信息,所有人都可以购买。这些店铺销售的“烟卡”,不仅有国内的香烟品牌,也有国外品牌。

报道当中,中青报记者进入了某社交平台的“烟卡”交流群中,群友纷纷拍照晒出各自的“烟卡”炫耀: “大家看我这个稀有吗? ”“我这一张就顶你所有的。 ”“谁有紫色黄鹤楼? 收。 ”记者发现,其中不少人拍摄“烟卡”的背景为小学课本等书籍。

有“烟卡”爱好者声称,电商平台上的烟卡同样有优劣之分:1-2元一张的“烟卡”,基本上是商家印刷的仿制品,“价值不高”;一些稀有正品,即从烟盒上直接裁剪下来的“烟卡”,售价更高——中华牌一张5元、娇子牌10元、“和天下”系列高达20元,更有高达百元、千元的,他们会通过香烟的价格给“烟卡”分级。




学校层面的担忧

对于校方和老师视角下的玩烟卡,我咨询了一位当小学班主任的朋友,她告诉我称在她的学校高年级的学生之前会有玩烟卡的现象。

很显然,学校方面的态度是禁止,最起码是不能把烟卡带到学校里。在她看来,玩烟卡带来的攀比现象是老师们最担心的因素之一,很容易出现学生专门为了收集烟卡自己花超出能力之外的钱,这样的现象。

这些担忧并不是毫无道理,据《海南特区报》报道,不少学生放学后就立即拿出各自的“烟卡”炫耀,“‘黄鹤楼’算什么,你有‘中华’吗?”。一些孩子甚至为“烟卡”制定了等级,根据香烟售价的高低划分等级,价格越高,等级越高,罕见、稀有的商标被视为珍宝,可以用来交换更多普通的烟卡。


攀比之外卫生角度的问题同样值得关注,比如说小孩子在路上捡烟盒,甚至去垃圾堆、垃圾桶里翻找,个人卫生缺少意识的他们很容易因此沾染上一些不必要的病菌之类。而且,本身趴在地上拍烟卡的行为,就很不卫生。

健康角度同样也是如此,烟卡流行的低龄化趋势,会导致未成年人更早地接触烟草制品。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曲琛表示:“孩子会通过闻烟味去判断‘烟卡’真假,为了获得真‘烟卡’去店里消费,未来会不会成为消费烟草的群体?”

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熟识效应”。孩子们好奇心重,喜欢模仿,烟盒上残留的味道其实不亚于二手烟,经常闻烟味可能染上烟瘾。



是健康、教育问题、更是娱乐方式的问题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如今的烟卡游戏和曾经我们经历过的玩烟卡游戏,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一回事了。虽然同样都是娱乐方式,但没有正确引导的话,确实很容易诱发一些不良习惯养成。

从表弟的口述中,哪怕他没有因此沉迷其中,但一些路径和心理却是有迹可循。 “烟卡”游戏的背后折射出三种心理,也体现了三个不同阶段: 小学生们在从众心理驱使下,开始接触“烟卡”; 攀比心理作祟下,爱上“烟卡”; 赌博心理下,玩“烟卡”成瘾。

11月26日,中国控烟与健康协会在北京召开防控“烟卡”专家媒体沟通会。会上专家表示,青少年痴迷“烟卡”会带来5大危害:一是通过“烟卡”过早地接触烟草商标,可能会造成尝试吸烟的心理暗示;二是痴迷“烟卡”游戏,可能促成变相的赌博行为,且“烟卡”分等级会在同学间形成攀比,出现价值导向问题;三是在路边寻找甚至在垃圾桶翻找丢弃的烟盒,极易受到细菌污染从而影响健康;四是为获取“烟卡”,已出现校园教唆、胁迫等不良现象;五是可能增加未来吸烟风险,并滋生违法犯罪。

硬币的另一面则是,尽管如今的物质条件下,娱乐活动形式已经非常丰富,但考虑到未成年人处在监管层面下,这样的监管既是官方层面也有家庭层面,比如以我表弟的案例来说,相比起玩手机或者电子游戏,在家长的视角里玩烟卡这样的行为起码会更好一些,因为不会对眼睛产生什么影响,也就不会怎么去过多干涉管教。一些“返璞归真”的娱乐方式,某种程度上也是可以预见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